初熟的无花果

初熟的无花果

哈拿的信心

初熟的无花果 (2025-08-14 14:20:44) 评论 (0)

哈拿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圣经人物。她在圣经中出现的篇幅不长,只在《撒母耳记上》有两个章节提到她,但她的形象却非常鲜明。透过她的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主的仆人信心成长的历程。

哈拿的丈夫以利加拿有两个妻子,另一位妻子毗尼拿有儿女,而她却没有。虽然丈夫深爱她,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生育被视为一种羞辱。

每年,她的丈夫都会带两个妻子一同去耶和华的圣殿献祭。每逢这时,毗尼拿就因她没有孩子而故意挑衅、刺激她,使她极其痛苦。

这一年,他们又上圣殿敬拜。哈拿痛苦至极,清晨便独自来到耶和华面前祷告。她恳求神怜悯她,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刀剃他的头。”

从圣经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她全身心沉浸在祷告中,完全忘我地向神倾诉,把心底的苦楚全然倾倒出来。当时,祭司以利看见她嘴唇动却听不见声音,还以为她喝了酒。哈拿解释说自己是因愁苦多多,倾心吐意在耶和华面前祷告。以利便对她说:

“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

“她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撒母耳记上 1:17-18)

这里有一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以利并没有从神那里得到明确启示,像神对亚伯拉罕那样清楚地应许,或者像天使向马利亚那样指明将要发生的事。他说的只是“愿耶和华允准”,这是一种祈愿而非应许。况且,以利的属灵声望并不高,他的两个儿子品行不端,他并不一定是众人心中敬重的神的圣洁仆人。

所以当时这句话并不足以让人放下心来,就像今天我们遇到难处时,牧师为我们祷告,我们也不会因此就确信事情必成,因为这不是直接来自神的应许。

然而,奇妙的是,哈拿听了这话,就高高兴兴地离开圣殿,脸上不再有愁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

1. 她已经在祷告中完全将重担交托给神

她的祷告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实地倾倒心中的苦楚。诗篇 55:22 说:“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抚养你。”她的心在神面前卸下重担,便不再被忧愁捆绑。

2. 她选择用信心回应,即便没有确据

信心并非等到看见结果才有,而是在未见之事上有确据(希伯来书 11:1)。哈拿的信心,不是基于以利的属灵权威,而是基于对神性情的认识——神是垂听祷告、怜悯困苦人的神。

3. 她的心已从自我需要转向顺服神的旨意

她在祷告中许愿,将孩子完全献给神。这种奉献的心,使她从单纯渴望“得着”转变为渴望“成就神的旨意”,因此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能安息在神里面。

于是,哈拿的愁容转为喜乐,不是因为她已经预见了儿子的出生,而是因为她凭信心相信神已垂听,并且愿意将结果交在神手中。

在圣经的记载中,我们看到神确实应允了哈拿的祷告,赐给她一个儿子,就是伟大的先知撒母耳。这是哈拿将忧伤交托给神的结果。然而,接下来我们要看到的,是她信心上更深的一步飞跃——将自己最珍贵的献于神。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孩子是她多年痛苦、流泪祈求得来的,她对他的珍视,必定超过自己的生命。即便如此,她仍然没有违背当初在神面前的承诺——她在祷告中许愿说:“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当孩子断奶后,她就将撒母耳带到祭司以利那里,让他从小在圣殿中侍奉神,她每年只能在去圣殿敬拜神时见到孩子一次。

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这是何等艰难的决定。孩子年幼,本可在家中被细心呵护,却要离开父母,住进圣殿,跟随一位年迈的祭司。而且圣经告诉我们,以利两个儿子的品行败坏。以利连自己的儿子都管不好,让人怎么能够放心把年幼的孩子交给他?然而,哈拿依旧选择顺服,她不是把儿子交给以利,而是将儿子完全交托给神。她深信,神比自己更爱这个孩子,也更有能力看顾他,成全他的生命。

那时,哈拿向神发出满心的赞美:

“我的心因耶和华快乐;

我的角因耶和华高举;

我的口向仇敌张开;

我因耶和华的救恩欢欣。”(撒母耳记上 2:1)

这祷告诗是在经历了祷告、交托、等候与应许之后,由内心深处发出的颂赞。她的故事提醒我们:信心不是一定要看到应许的实物才存在,真正的信心是在还未看见成就之前,就因着认识神的信实与慈爱而得着平安与喜乐。

因着哈拿的信心与顺服,神不仅保守撒母耳长大成人,成为以色列的先知和士师,还赐给哈拿更多的儿女,使她的喜乐更加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