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从巴黎乘快车到了雷尼(Rennes),到下一站蓬特尔松(Pontorson )是慢车,今天只有下午两点多一班,这意味着在雷尼需要等四个小时。
等车通常是件很枯燥的事,但在法国的小镇就不一样了。在街上蹓跶,看看漂亮的老建筑。走进面包店,买几个刚出炉的面包,坐在花园里的山坡上,被鸟语花香围绕。不用在热门景点人挤人,不用惦记着背包是否搁在胸前。离开了巴黎,人就放松了下来,假期才算真正开始。
下四图:雷尼镇




换了一段火车,再乘一段大巴,下午五点多到达了预定的旅馆—圣·米歇尔山脚下的小村庄。
为了赶到一个城堡花费了整整一天,第二天还要花上同样的时间赶到别处。和卢瓦尔河谷一日游三个城堡相比,算是大费周折。可这次不是普通的城堡,而是圣米歇尔山。每次看到它的照片,就会想起白居易的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想要实地看到,拍到带有仙气的城堡,须要晚霞或晨雾的衬托。作为一个半拉子摄影爱好者,为了拍照,自找麻烦,自讨苦吃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匆匆扔下行李,登上旅馆门口的免费景点车,随着那座在海上凭空而起的尖锥形建筑群渐渐拉近,心里有一点儿朝圣者看到目的地的迫切和激动。

圣米歇尔山位于法国诺曼底海大区圣马洛湾附近,距海岸仅一公里,它周长900米,海拔88米。落潮时,被大片沙岸包围。涨满潮时,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中之岛,这种岛屿的学名叫潮汐岛。
夕阳西下,还是落潮时分。下了摆渡车从长堤上步行,大海早已退到了十几,二十公里开外的幕后。没有大的礁石隔断,围绕米歇尔山的沙滩连成了弧形的一大片。沙地与天边对接,色彩纯净,空灵浩渺。一片沙洲会有这样宏大的气象,产生视觉震撼,着实没有想到。
现在的米歇尔山是一艘停泊的沙漠之舟,向来朝拜的信徒们敞开着怀抱,黄沙与岛上建筑的色调协调一致。几个小时后,汹涌的潮水涌来,周围的环境就会变成大片的蓝色调。米歇尔山将回到海洋的怀抱,和世俗之间的联系就只剩下一条窄窄的堤坝。这样想着,忽然就悟出了米歇尔山之美的关键—大自然馈赠的特殊地理位置。
试想,世上的城堡多如繁星,有几个能像米歇尔山这样,个子不高,体型不巨,却独享着这大片海洋和沙洲,每年每天都有着对比鲜明的背景色彩变幻?


千百年来,潮水的起落给圣米歇尔山带来了“孤岛仙山”梦幻般的景观。圣马洛湾的海潮曾如万马奔腾般迅疾,顺风是时速达每小时三十公里,最高的海浪能高达十五米。
一八七四年,法国政府在这儿建了一条四公里的堤坝,方便游客游览。可惜堤坝建成后,海浪如万马奔腾的场景也跟着消失了,更糟的是退潮时海浪无法携走卷来的泥沙,沉积物使这里的地势越来越高,每年被海水全部包围的时间只出现在天文大潮的几天。二零零九年,一项新的拯救计划开始施工,第一期工程是在库埃农河(Couesnon)建新的水坝取代早期建的拉卡塞尔纳水坝。
下二图:傍晚和清晨的库埃农河水坝。根据设计,落潮时能把百分之八十的泥沙送回大海。


还有一些建行人天桥的方式取代阻挡潮流的堤坝等等措施正在实施,据说全部完成后,米歇尔山全部被水包围的时间,一年中将会提高到二十几天。法国人在保护古迹上,应该算是优等生了。
进入山门之前,先看到了十三世纪修建的防御外墙,难以想象,这些城墙经过了七百多年的风摧潮袭,却屹立不倒,也没有残破的颓像。少许游客正在城墙下沙滩上漫游。不知道是在沙里寻贝,还是在找墙上留下的战争痕迹。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的骑士们和修道院里的修道士一起,曾经用这些要塞抵挡住了英军的多次进攻。当时,英国人已经占领了整个诺曼底海岸,但这个弹丸之地却久攻不下。究其实,这道海门天险起了很大作用。守军只要抵挡半天,汹涌的潮水就会挡住攻击者。不管怎样,自那以后,圣米歇尔山在法国人的心中便更加神圣,甚至成了法国精神的象征。
不过法国的“不屈精神”晚节不保。二战时,法国光速投降,成为被各国群嘲的对象。把巴黎拱手相让,圣米歇尔山也失守,大批德国人趁机来此旅游参观。现在看来,法国人的不抵抗也带来了一大好处,使巴黎和圣米歇尔山这些千年古迹免于战火的毁灭。


进入城门,底层是一些中世纪的民居,风格并不统一,但一律的保留石沙的原色,质朴大气。现在大部分已经成为礼品店和小餐馆。



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窄而弯曲,陡峭的石阶一直向上。看得出来,所有的建筑都是顺山势而为,一幢幢房屋勾连紧密,错落有致,合力向上。


爬上这些石阶,山顶就是著名的拉梅赫维尔教堂。关于教堂的兴建起因,网上普遍流行的传说版本是这样的:公元8世纪,主教圣奥贝尔在梦中受到启示,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圣奥贝尔醒来,发现自己的脑袋上真有了指印,不敢怠慢。就着手修建,历经几代建筑师和工人之手,方才完成。
这种传说,不管人们是否相信,都给圣米歇尔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激起游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主教圣奥贝尔礼拜堂在山背后

拉梅赫维尔(意为奇迹)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在这里体现哥特式拔高耸尖的特点,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在岩石陡面上同时建起两个高达三层的建筑,房屋的各个立面就都有了一种险峻之感,像是建在空中的教堂,中央的尖塔更是仿佛直插云霄。
这座教堂是十三世纪法国的建筑师和工人高超技术的见证:把建筑材料从流沙上运来,在垂直的岩石上建哥特式的高层房屋,材料构件要轻盈,要向天空伸展,还要用扶壁从外部来支撑墙体。总之,他们成功了,给后人留下了这座堪称“奇迹”的伟大建筑。
教堂正面

侧翼的屋顶上,一群小的尖塔和主塔呼应,上面的花纹也是精雕细刻。主塔之上天使长米歇尔的镀金雕像,重达八十公斤,一八九七年开始就高悬在上空。他手持利剑,展翅欲飞。是诺曼底地区的庇护神。

难以想象塔尖上的雕像重达八十公斤

教堂建成以后,教徒们纷纷从世界各地前来膜拜,不顾路途的遥远,不顾迅潮激浪的威胁。很快,这里便成为排在耶路撒冷,梵蒂冈之后的天主教第三朝圣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教堂的底部还曾经当过监狱,关押过许多囚犯,和持不同政见的修士。从近代,这里成为了旅游胜地,每天包围着小岛的是成千上万的旅游大军。据最新统计,每年有三百五十万的游客造访。
时间已近黄昏,教堂早已关门。没得到机会进去参观。看网上的照片,教堂内部的装潢比起梵蒂冈和巴黎圣母院,朴素了许多,也许,这样才能让天主教,基督教徒们更纯粹的跟随上帝的指引。还有一张庭廊的照片,纤巧的柱廊设计和中间不小的一片草地,给人印象深刻。
出城后在等摆渡车的空隙,又回看了一眼圣米歇尔山,山脚下防御性的城墙中的堡垒是中世纪的圆形建筑,第二层是几个三四层的方形楼房,最高层是尖锐的哥特式教堂,这几种风格混搭在一起,竟然完全没有违和感,更加神奇的是,这些建筑和山形完全流畅的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一个整体,一个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神话。

回到圣米歇尔山脚下的村庄,四月底正是法国日长夜短的季节,傍晚的库埃农河畔,牛羊归家,树已静,水亦平。夕阳下的桃花源美景,让人产生了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恍惚之感。



顺着河边走走,弯弯曲曲的河流引导着自己又看见了米歇尔山。夕阳下的它更加美丽了,周边的水在聚集流动,前景中的库埃农河如一条柔软的哈达,用最优美的姿态把自己献给了这座圣山。

第二天一大早再次来到河边,淡淡的晨雾缭绕在米歇尔山的脚下,金色朝霞和教堂尖塔的倒影在清凉的河水之中,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灵气四射,是海上飘来的仙岛。神奇庄严,是天庭撒落的圣山。这,就是我心中米歇尔山应该有的样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时任法国总统的蓬皮杜有过这样的评价:“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会的荣耀,是西方的奇迹,也是我们法兰西文化、精神及我们民族历史的总概括。”
圣米歇尔山在一九七九年以“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的名称首次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一九九八年,作为“法国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的组成部分,又第二次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极为罕见的两次入选世遗,圣米歇尔山名至实归。
离开圣米歇尔山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