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塞纳河

几个月前着手准备巴黎自由行,按照惯例,先是看看别人的介绍,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做计划。
一上网,黑巴黎的视频和帖子铺天盖地。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只要看了一两段,油管和一些网站便“贴心”的天天投喂类似的内容:单身游客在地铁上被围住明抢,吃饭时手机被顺,亚洲面孔最容易成为靶子等等,各种各样防偷防骗的教程也应运而出,还有一波又一波的恐怖袭击。看的我胆战心惊,好像要去的不是时尚之都,历史名城,而是”巴黎斯坦”。
接着是订票。巴黎的博物馆名气太大了,大到让自己这样对博物馆完全无感的人也随波逐流,定了博物馆通票。临近出发忽然发现重要的展馆还要预约,手忙脚乱了一番,卢浮宫和古监狱只能订到傍晚的最后一波。想想传言中巴黎天黑后的治安,心里开始忐忑不安,这哪是去参观展览,分明是去赴鸿门宴。
定下从巴黎外出的火车通票,还要再花钱预定座位。官方网站对法语之外的用户不太友好,一不小心,网页就跳到了法语上。后来,一个忘年交朋友带着自己的手提电脑过来,才帮着搞定。想起去年到伦敦坐地铁,拿着信用卡就一刷而过的经历,那句“巴黎是法国的巴黎,伦敦却是世界的伦敦。”的话又响在耳边。这是和我一样在英语国家生活长了的人说的吧?
二,到达第一天

到巴黎戴高乐机场是清晨,在机场大巴的站台和唯一的一个等车者打了个招呼。那个亚裔小伙子迅速后退一步,身后的行李箱抓在手里了,才看向我回答了问候。他的反应让我在心里暗笑:这样一个高大的年轻男子,还害怕比他矮一截的老太婆?原来提心吊胆来巴黎的不止我一个呀。小伙子来自香港,去南美看他的女朋友在巴黎转机。
大巴车到歌剧院,离着所订民宿30分钟的步行距离。为了避免找地方的麻烦打了个旳,黑人司机却很不敬业。把我在凯旋门旁边扔下,往对面一指便一溜烟跑了。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有些手足无措,不由自主的想到去年深夜在爱尔兰碰到的热心肠司机。算了,那是都柏林,这里是巴黎。
就这样,我的巴黎行就戴着有色眼镜开始了。
民宿的法文地址很长,占了手机三行一个段落,费了老劲才找到。住宿小贵,贵在位置,距离凯旋门百米左右,香榭丽舍大道,雨果大街,音乐家德彪西的纪念碑等等,都可以步行到达。
凯旋门是一八零六年拿破仑下令兴建的,到一八三六年竣工。门体上刻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六百六十名将领与一百五十八场战役,记录了一七九二年至一八一五年间的法国军事历史。下方的空地上,还有一块无名战士纪念碑,纪念一战中牺牲的那些无名战士。
沿着螺旋型的二百八十四道阶梯登上拱门,巴黎全景尽收眼底。十二条宽阔的林荫大道呈放射性散开,像是一个巨大的棋盘。布局匠心独特,整齐划一,又不呆板。壮观大气,国际大都市的风范尽在一盘大棋之中。


这里真正是巴黎的中心,也是法兰西国门的象征。十九世纪,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时,隆重的从拱门下走过。维克多·雨果国葬时,在拱门下停灵一夜。二十世纪、戴高乐将军两次从拱门经过,一次是二战结束,巴黎回到法国人手中,另一次是巴黎人民为他举办的隆重国葬中。
还想起了二战时,德国士兵以胜利者的姿态在这儿举行过的阅兵,留着小胡子,喜爱老建筑的希特勒在这些地标前留下的照片。在象征着法国胜利与荣耀的地方想到这些,有些促狭,不太厚道,可能因为我对法国及巴黎还没产生感情吧。
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

从凯旋门下来去凡尔赛宫,预约的时间是当天的中午。网上的防偷教程中,详细列举了地铁站的安全等级。按照指点找到一个地铁站,顺利到达了目的。
宫殿广场上立着太阳王路易十四的铜像,金灿灿的大门和栅栏与宫殿屋顶的雕栏相呼应,光华夺目。从外面看这座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左右对称,轮廓整齐、很是庄重雄伟。
建筑外部

进入内部,每一面墙壁都可以用金碧辉煌形容。泥金,石青和石绿这几样国画中的色彩搭配的绝妙。到处金光闪闪,却并没有金色给人固有的暴发户俗气印象。不得不承认这些法皇,设计师和工匠的审美品位。
镜厅,又称镜廊,是宫殿中最豪华的代表。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 厅里不出意料的人山人海,只能把相机对着天花板拍,天花板上巨大的波西米亚水晶吊灯成了画面的主角。

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流传很广,据说是“我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的故意错译。但是从路易十四到十五十六,都是在践行这句话,极尽的铺张挥霍。每年拿出全国收入的四分之一用来维护凡尔赛宫的支出,导致法国大革命那毁灭性的洪水真的到来,路易十六也上了断头台。
回巴黎市区的火车上,想到了此行的另一个收获:网上还在流行凡尔赛文学。以后再用这个梗调侃炫富的熟人,“绚烂豪华的奢侈美”的画面感就不单单凭空想象了。
花园一角

周二博物馆开放时间比平日长,卢浮宫的预约在傍晚七点。从凡尔赛回来在奥赛博物馆下车,正好不紧不慢的蹓跶过去。距离不远,可我是个方向感极差的人,心中还记着网友不要在路上看手机的防抢攻略,没多一会儿就迷糊了。
正前方走来两个摩登女郎,每人手里提着一个纸袋,像是购物回来。我很客气的打了个招呼,然后问卢浮宫是不是往右手边走。俩人停下脚步看向我,脸上没有表情,好像面对的是空气。然后一句话没说,转身走了···。
自己一个人在街头陷入无比的尴尬:全世界有哪个地方能遇到这种遭遇呢?想不起来。在英国和爱尔兰,绅士们争先恐后的帮忙。到墨西哥和日本,老百姓甚至主动带路。去年在上海还偶尔能碰上个白眼,可眼前这两位小姐连个白眼都懒得翻。“最大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是鲁迅说的吧?我在巴黎体验到了。
好一会儿回过神来,看清了对面是美国领事馆,门前一个精神抖擞的士兵在站岗。听到我的问话,他满脸笑容的指明了方向,自己的心情跟着由阴转晴。好比当年的盟军登陆诺曼底,把我从刚才的沉重打击下解救了出来。
卢浮宫是游客访问巴黎不可错过的景点。里面的展品太丰富了。据维基百科的数据,这里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差不多看下来,得需要几天的时间。
卢浮宫的雕塑

面对着这万宝之馆,许多人都面临着选择难题,看多少,怎么看。在我这个艺术品白丁的眼中,博物馆里看画,看雕塑和在照片上看没什么太大区别。所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对那镇馆三宝十宝也抱着可看可不看的态度,蹓跶了几个展厅就出门继续看建筑了。
卢浮宫的整个建筑群占地一百九十八公顷。从一二零四年兴建开始,这里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一代代人的修缮,增建,使这座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皇宫十分的恢弘壮观。

进口处的玻璃金字塔是大名鼎鼎的贝律铭的作品,乍看之下,它的极简风格和卢浮宫的古典风格完全不搭调,像是穿着华丽皇袍的路易十四搂着一位穿比基尼的女郎。可以想象理解它刚兴建时引发的争论和大多巴黎人的愤怒,可以说,没有时任总统密特朗的权利帮助,兴许也就没有现在的金字塔。

从里边看才明白,玻璃金字塔仅是地下建筑的穹顶。贝律铭的设计,目的是用地下的建筑将卢浮宫两边的楼联成一个整体,提供以前缺少的接待、管理和研究的空间。
按照贝律铭的说法,卢浮宫需要一颗“心脏”,这颗心脏需要光,金字塔最重要的不是它特殊的形态,而是它将光线带入了地下的两层空间。同时,作为主入口,游人可以通过它进入卢浮宫周围的三个馆”。明白了这位伟大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再看外边里边的金字塔,便觉得豁然开朗。
金字塔给地下的建筑透进光线

摸着黑回到住宿,小结巴黎第一天的观感。发现自己尽管吐槽许多,可心里已经认可这座城市的巨大魅力。
什么时候开始对巴黎有了好感呢?对了,是在去凡尔赛宫地铁站上看到了几个穿制服的铁路员工。男士的大檐帽上有一圈大红镶边,配着红领带,女士头上是一顶红色贝雷帽。深蓝制服剪裁合体,人人精神挺拔,又庄重又帅气。让我想起了样板戏中李玉和的“光辉”形象。
是的,法国人时尚,优雅,又坚持捍卫传统,留住了诸多城市的精华。能让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经意间就唤醒了过去的记忆。
三,巴黎第二日
一大早起来准备做二号线去蒙马特高地,那里是巴黎公社第一次暴动的地方,治安较差,但昨天坐地铁的经历让我有了一些底气。
路过香榭丽舍大街,清洁工人正用扫把和簸萁清扫宽阔的马路。在墨尔本习惯了马路上装甲车式的垃圾车,看到这种原始的场景不由眼前一亮。扫把触到水泥地面的沙沙声响,如同奏着“从前慢”的歌谣。一边是奢侈品的大幅广告,一边是老旧的传统劳动方式,很法国。


蒙马特高地是全巴黎地势最高的地方。需要攀爬台阶或者坐缆车到达山顶,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巴黎市区的大部。巴黎的另一个地标圣心堂就建在最高处,居高临下,非常醒目。从市区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蒙马特高地的地铁出口

圣心堂的名字来历是“以耶稣圣心为主保”,一八七五年为了纪念被巴黎公社处死的大主教乔治·达尔博伊而修建的,并且表明是“为救赎巴黎公社社员的罪行。因而这里也成为法国巴黎公社同情者的禁地。
这是罗马-拜占庭风格混合的一座建筑,用石灰华岩建成。这种岩石会不断的渗出方解石,可以确保圣心堂既使在风化与污染的影响下,依然可以保持著白色的外观。造型和色彩别具一格,再加上雄踞高地,这里很快就成为继埃菲尔铁塔之后游客最多的地标。

从教堂门前俯瞰

除了圣心堂,这里还有很多艺术爱好者可以浏览的景点,因为蒙马特高地一直是艺术家,文学家聚集的地方,有一些音乐家,画家的故居,还有根据幻想小说设计的雕塑穿墙人,用各国语言写满了“我爱你”的爱墙等等。如果时间充裕,值得一一查看。
倒下的房子(把相机调到四十五度角拍的)

从蒙马特高地下来。先坐火车去艾菲尔铁塔转了一圈。
这个巴黎最知名的地标是个钢铁庞然大物,高达三百三十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因为巴黎老城区很少有高层建筑,所以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铁塔需要每七年手工油漆一次,光油漆就要六十吨。去年开过奥运会,现在的外漆是古铜色,吻合巴黎的气质。

回到塞纳河畔,径直去了荣军院,当初是路易十四为安置那些伤病的老兵二下令修建的,现在成了军事博物馆。这里无需预约,拿着通票直接进去。这是我最喜欢,逗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博物馆。
前院和庭廊前,全是青铜炮,保存完好。

一楼的兵器展览从冷兵器刀枪剑戟到一战二战的洋枪火炮,甚至东亚一代的古兵器一应俱全。

一战时期法国陆军的雷诺坦克,给小个子驾驶员制造的。

军服的展览柜有好几个,越看越觉得法国作为时尚的领军者历史渊源悠长。无论是从式样,色彩搭配,剪裁各个方面都极其讲究。穿着这样的军服上战场,和走T台差不多,如果对阵的敌人也是服装控,估计就忘了自己是来干啥。

下图的两个头盔,设计繁复,人物和场景的浮雕布满整个圆弧,制作细致,工艺精良。据传是为弗朗西斯一世或者是亨利二世制作的,也算是顶尖的工艺品了。

荣军院里最高的建筑是圆顶教堂,金色穹顶高达110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巴黎最高的建筑。拿破仑的墓室就在圆顶教堂下面。在棺木迁葬之前,教堂的地面被向下挖了六米,二十年施工才完成整座墓室。圆形的墓室墙上,有十二个胜利女神雕塑,象征着拿破仑指挥的几场重大战役的胜利。一八六一年,装有拿破仑遗骸的红色石英石棺椁正式迁入。他的遗嘱:“我愿我的尸骨躺在塞纳河畔,躺在我如此热爱过的法国人民中间” 得以实现。

拿破仑的棺椁

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西班牙国王,幼弟杰罗姆·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帝国元帅,还有拿破仑的儿子拿破仑二世都在这里陪伴拿破仑。希特勒也崇拜拿破仑,在占领法国期间,他来此凭吊拿破仑陵墓,并下令把他儿子的墓也迁了过来,让他们父子团聚。
还有几个法国重量级的军事人物也安息在这里,
福煦(Ferdinand Foch), 一战时期的法国元帅,是战争后期协约国总司令。

下一个目标是巴黎圣母院,这是我来到巴黎最想看的一个地方。法国文学曾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等等耳熟能详的作家数不胜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而巴黎圣母院和驼背的敲钟人是我们读后感中最能抓的住的意象,久久难忘。
二零一九年的那场大火,牵动了全世界人的心,也让巴黎圣母院更加知名。灾后重建的教堂对游人来说,如同宝物失而复得,自然引来更多的关注。教堂正面的广场上,密密麻麻的坐着欣赏教堂外观的人群。进去参观的队伍排的不见首尾,好在秩序井然,忙而不乱。

排队的时间细细的打量了一下教堂的正立面,这座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于哥特式建筑。三个宏大的入口门廊,门楣和拱门上布满了精美的圣经浮雕。位于门廊上方的一排28尊《旧约》中犹大王像,象征耶稣的王权。再往上是巨大的玫瑰窗,13世纪的杰作之一,直径约10米,彩绘玻璃讲述圣经故事。教堂的两个侧面,也各有一扇玫瑰窗。最上边是两座钟楼,卡西莫多就是在那里敲钟吗?
没得到机会到钟楼参观,只好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北塔里边好几个钟,都是后来填补的。南塔有两个大钟,一个重达十三吨,一六八六年年路易十四在位時所裝置,是真正的古董,在火灾中幸存了下来。据说当年人力敲钟时,要八个男子才能摇动它。另一个重达六吨的玛丽钟和雨果在小说中的钟重名,但原来驼背敲钟人钟爱的那个在法国大革命时被毁,现在这个也是后来补上的。
侧立面

时逢周六,教堂里有场弥撒,气氛庄严。游客们安静的沿着礼拜堂的边缘边走边欣赏教堂内部,还有不少人驻足聆听牧师的讲道。怕打扰信徒们的敬拜,我随着人流轻手轻脚的转了一圈,感受了一下里面庄重的气氛。看到一幅画像旁的中文对联:神恩广阔遍宇宙,主爱高深满人间。
玫瑰窗

弧形拱顶

门前的广场上,有个原点(Point Zero)纪念物,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具有属于法国文化中心点的象征意义,巴黎圣母院见证了众多历史性时刻:一八零四年拿破仑的加冕;一八五三年拿破仑三世的婚礼;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宣读;一九七零年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这座大教堂其实早已超越了宗教意义,成为法国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和中心。
从巴黎圣母院出来,在一个华人姑娘开的小咖啡馆,尝了口感很好的咖啡和可颂面包算作休息,等待预约的最后一个景点—巴黎圣礼拜堂和紧挨着的古监狱。
远远看到圣礼拜堂的门前排着长队。教堂看得太多,这次自己想重点看看监狱。门口检票的两个黑人弟兄却随随便便的往前方一指,让我先去看圣礼拜堂,并且说大家都这样参观。
半信半疑的排到队伍中,十几分钟后进门快速冲到二楼,把圣礼拜堂那十五面彩绘玻璃窗匆匆略过,没看明白几个圣经故事,就跑到院子里,按照标志牌去找监狱,却吃了闭门羹。再转出来从街上看正门,原来他们已经关门闭馆。明明预定的是参观两个地方的时间,那两个工作人员为了自己能早点下班,就这样把游客打发了?
1243年至1248年间修建的圣礼拜堂,以彩绘玻璃享有盛名。十五面彩绘玻璃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雕刻着圣经故事。
圣礼拜堂的外观

彩绘玻璃上刻有圣经故事

古监狱只看到了外墙和不远处墙上的钟表


如果没有最后的这段经历,今天可算是圆满。在英语系国家中也许遇到这样态度的工作人员机率不高,可是,除了伦敦,英语国家里哪一个城市能让人尝美食看美景,一天经历千年呢?
正往回走着,马路对面一座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过去细看,是巴黎市政厅。
这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太惊艳了,屋顶的繁复差不多和卢瓦尔河谷的香波堡媲美,钟楼和几个烟囱直插天际,屋脊上站着一排排的举着旗帜的人物雕像,窗框和门楣都有精美的浮雕和人像雕塑装饰,建筑的外墙是淡雅的米黄色,让加深了色彩的弧形门窗显得非常立体。哪里是一个行政部门,妥妥的一座艺术宫殿。它是我所见过最恢宏漂亮的市政厅了,没有之一。
这样的建筑和这座城市的荣耀和声望相称,站在那里待了一会儿,又一次为法兰西无处不在的艺术美感而惊叹!
市政厅局部

土耳其送给巴黎的礼物

四,离开
在巴黎的第三天是去卢瓦河谷城堡一日游。导游彼埃尔几国语言运用自如,知识渊博又很敬业,让我认识了不同层面的巴黎人。
在离开巴黎的火车上,还有一段小插曲。法铁的App那天和我过不去,检票员看了我的预定座位付款凭证和正在转圈不出票的手机,不知是半信半疑,还是觉得各有各的理,折中方案让我补了一张短途五十欧的票。不甘心的我继续捣腾那个软件,五六分钟以后终于成功。拿着票去找他,那位五十岁左右的法国先生只说了一句他们无法退款,就再无任何的表示。
行前看过一个帖子,作者说在火车上票拿出的晚了点也被罚款,当时觉得夸张的难以置信。这会儿轮到了自己,却已经见怪不怪了。
巴黎的确是法国的巴黎。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遍地的古迹建筑和影响世界的军事文化名人,引领潮流的美食服装和现代建筑,使巴黎有底气让优秀和瑕疵并存,让全世界的游人边吐槽边前仆后继的涌来,并且让讨厌它和热爱它的人们都不会失望而归。
巴黎的现代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