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130.《八阵图》杜甫

唐宋韵 (2025-08-13 06:57:34) 评论 (4)
《八阵图(1)》 

 

杜甫 

 

功盖(2)三分国(3),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4),遗恨失(5)吞吴。

 

1. 八阵图: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创立的一种阵法,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 盖:超过。

3.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遗址的石块仍然不动。

5. 失:(根据不同理解)1. 失策;2. 未能。

 

杜甫(712 - 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等,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杜甫家族出于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后裔,家族自襄阳徙居于河南巩县,杜甫也出生于此。杜甫的外祖父母均为李唐皇室之后,他的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青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杜甫在34至43岁(746 – 755年)期间客居长安十年,多次应试落第,后通过献赋、投赠等方式以求仕进。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前杜甫曾短暂入仕。756年长安失守后,杜甫为叛军所获,翌年(757年)逃出,辗转至凤翔投奔肃宗,拜左拾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罢官入川,此后数年生活相对安定。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出蜀漂泊。杜甫病逝于大历五年(770年),享年58岁。

杜甫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诗作的体裁、风格多样,特别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抒了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最为后人所称道。此外,他的诗语言穷极工巧,律诗和绝句格律严谨,字里行间感情真挚、细腻感人。故早在北宋时期,苏东坡就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

杜甫共有近1500首诗歌传世,大多集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编的《杜工部集》。清初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0 

唐风:安史之乱的后期,杜甫在肃宗手下当了一段小官后,又被罢免。一家到秦州和同谷,但无法生存。不得已他们冬季越秦岭,于乾元三年(760年)正月,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成都。由于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关照,杜甫一家在成都过了几年年较为安宁的生活。在成都生活的后期,即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三月,杜甫受邀入严武幕府。严武还向朝廷上书,表奏杜甫为“校检工部员外郎”。

宋雨:入严武幕府与授校检工部员外郎不是一回事。幕府的职位不需要朝廷的官职。员外郎是中级官员,本为中级京官。杜甫的这项任命有“检校”二字。在那个时期,将中央(京城)职事官前面加“检校”二字,一般是作为虚衔或荣誉称号封给地方人员。但“检校”郎官也不随便授予。

唐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下旬,严武病逝。杜甫处置房产,买船,约一个月后全家离开成都。过去一般认为杜甫出蜀的原因,是因为严武去世后他失去了依靠。还有人认为杜甫出蜀,是为了逃避严武去世后可能的动荡。但杜甫究竟为什么出蜀,实际上是一个难解之谜。

宋雨:近年一些学者,如复旦大学的陈尚君教授仔细研究了这段时间杜甫的作品,认为杜甫离开成都,目的是希望去长安正式就职工部员外郎。他的论据是有相当说服力的。就杜甫的情况,由“检校”郎官“转正”为京官是可能的,但他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到京就职。

唐风:我本人同意这样的判断。杜甫的积极用世之心从未泯灭,虽然年老体衰,他依然希望为国为民做些事情,同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永泰元年(765年)春夏,杜甫买了船,从岷江入水,一家路过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地区)、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秋天到了云安(今重庆云阳县)。不幸的是杜甫到云安后病倒了,只能在当地歇息、养病。

宋雨:休息数月后,到了代宗大历元年(766年)4月,杜甫一家从云安迁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时安家。杜甫因为疾病缠身,不得不放弃入京为官的机会。杜甫到夔州落脚后,严武的旧部柏茂琳随即任邛南节度使。当时的邛南领夔、峡、忠、归、万等州。柏茂琳对杜甫很照顾,所以杜甫一家在夔州基本上是衣食无忧。

唐风:夔州虽不是杜甫计划中的安家地,但他在一年零九个月居夔州的时间里写了430首诗,占他存世作品的四分之一以上,几乎平均每天一首,而且质量也很高。比如这期间他写下了非常最重要的诗篇《登高》、《秋兴八首》等。从这些诗作中,人们可以比较清新地了解杜甫在夔州的思想脉络。

宋雨:从杜甫这两年的诗作来看,他并不喜欢夔州。他对这里刁蛮、不开化的民风和饮食、气候等都颇有微词。然而夔州又是一个名胜古迹众多的地方,相传大禹、夔龙二臣、屈原、诸葛亮等先贤都曾留下遗踪,白帝城、永安宫,武侯庙、鱼复浦等,令诗人流连忘返。

唐风:杜甫是诸葛亮的忠实崇拜者。据统计,他的诗中直接赞美或提到诸葛亮的有近20首。当年他刚到成都不久,就瞻仰了武侯祠,写下了著名的七律《蜀相》。而在夔州,他更是有《夔州歌十绝句(之九)》、《诸葛庙》、《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古柏行》、《谒先主庙》、《武侯庙》、《八阵图》、《阁夜》等多首诗作提到诸葛亮或作为主题而凭吊他。

宋雨:在这些作品中,杜甫赞颂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忠诚,称颂了刘备任用贤才的胸襟,并赞扬了他与诸葛亮融洽的君臣关系。在这些诗作中,他还表现出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事实上,杜甫对诸葛亮的颂扬,折射了他个人的人生理想的政治期待。

唐风:从诗歌艺术角度讲,杜甫是一位非常全面的诗人。他对于古体、近体、乐府等体裁都能游刃有余。在杜甫的近体诗作品中,与其律诗相比,他的绝句稍弱,数量也少一些。在《唐诗三百首》中,杜诗七绝只有《江南逢李龟年》一首入选,杜诗五绝也仅有我们今天赏析的《八阵图》入选。

宋雨:其实在夔州,杜甫还写过一首关于诸葛亮的五绝《武侯庙》,也很有韵味。它是与《八阵图》差不多时间创作的,可以被看作它的姊妹篇。这也是一首凭吊、赞颂诸葛亮的好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唐风:对,这首五绝也值得品读。称诸葛亮为“武侯”,是因为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被封为武乡侯,简称武侯。诗的首句说旧庙的壁画都剥落了,语气有几分苍凉、寂寥。第三句“辞后主”指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伐魏,临行前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其“亲君子,远小人”。而末句中“卧”即归卧、还乡。可是,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已经不能归卧故地南阳了。

宋雨:有趣的是,近年因为发展旅游业等原因,对《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的理解出现了争议。当年“亮躬耕于陇亩”(《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到底是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卧龙岗,还是湖北省襄阳古隆中呢?现在大多认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当年那个地方属于南阳郡。所以杜甫诗中说“不复卧南阳”是没有问题的。

唐风:现在我们来看看《八阵图》这首诗。什么是八阵图呢?据考证它是诸葛亮创立的一种阵法。八阵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逐渐演化,而八阵图则是由诸葛亮推演兵法所成。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每阵又分为若干小阵。另外还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作为机动。

宋雨:中唐官员韦绚(元稹的女婿)写过一本《刘宾客嘉话录》,追记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刘禹锡在白帝城的谈话,当时刘禹锡任夔州刺史。书中记述:“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杜甫时代比刘禹锡早50多年,八阵图遗址更应清晰可见。

唐风:首句“功盖三分国”中“三分国”指当年魏、蜀、吴三分天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有三代的根基,曹操具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只有刘备的蜀汉政权是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诸葛亮不仅为蜀汉建国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刘备死后处心积虑辅佐昏庸的后主刘禅。所以,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即在三国中最为杰出,是合理的。

宋雨: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写道:“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此时杜甫恰在夔州江边的八阵图遗址旁,因此他用“名成八阵图”这个具体的方面,来颂扬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诗的头两句,用对句来概括和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以宏观的功勋对比具体的贡献,精巧而贴切。

唐风:第三句“江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杜甫这么写,似乎突出了八阵图的一种亘古不变的坚韧与神奇。

宋雨:对这句诗,也有超出字面的理解。比如现代学者刘永济在其《唐人绝句精华》中说“‘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我不能肯定这是不是过度解读了,且放在这里作一解吧。

唐风:有意思的是,对末句“遗恨失吞吴”有两个很不一样的解读。北宋以前的理解是:很遗恨没能战胜东吴。然而,300年后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却写道:“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东坡的观点被后世所广泛接受,即最后一句的理解是:很遗憾失策去与东吴作战。你大致说一下原委好吗?

宋雨:好。事情大致是,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所杀。刘备为了讲义气,替关羽报仇,决定出兵伐吴。“联吴抗魏”本是刘备与诸葛亮既定的国策。因此诸葛亮、赵云等苦苦相劝,但刘备一意孤行,亲自出征,结果夷陵之战大败,蜀国元气大伤,统一大业夭折。这里诗人替诸葛亮感到惋惜。

唐风:《八阵图》是很有特色的咏史佳作。它是一首20字的小诗,然而视野开阔、概括宏大,议论入诗,显示了诗人构思的精巧和精湛的语言艺术。结句的诵咏的千古遗恨,令人思索。清朝学人黄生在《杜诗说》中认为,这反映了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确有道理。诗人一直梦想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然而在自己的暮年,他知道梦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在边远的蜀地,他借着凭吊诸葛亮,发出了对人生深沉的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