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庄大侠

百万庄大侠 名博

不朽的荣光-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百万庄大侠 (2025-08-12 02:19:37) 评论 (9)

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前夕!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与几位同学来到东京浅草的一家卡拉OK,那次是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那首(颂歌),当时在电视画面中除了歌词之外,还配有国军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画面,歌词的大意是: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只要黄河长江的水不断,我中华民族就千秋万世-直到永远,那天唱着这首歌-看着这画面,我们都动容了、、、

说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付出了最惨烈牺牲的一段历史,这一段历史不容被扭曲,更不应该被遗忘,回顾抗战过程中的记载,回顾国军与日军的22次大型决战,我们会看到真实的抗战到底有多么的残酷,这种惨烈程度贯穿在整个八年抗战中,它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样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我查到的几次大型会战里,就可以看出那场战争的残酷与绝望的程度,更可以看出整个抗战打的有多么艰苦。

近年来关於抗战有种新说法:将八年的抗日战争-改为了十四年抗战,这种说法是篡改历史,东北的抗战与延安根本就没有关系,918事变发生的时候,共产党本身还自顾不暇,这又何来中流砥柱之说,再说东北抗日联军接受的是远东共产国际(苏联)的领导-而不是延安,杨靖宇死后日军进行封山,抗联被搞得没有吃喝,就撤到了苏联境内编入到了远东军的88旅,到1945年(88旅)也就是东北抗联才随苏军返回到松花江畔、、、

历史首先要真实,任何篡改历史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都叫秽史,真实的抗战应当从1937年爆发的芦沟桥事变算起,尽管事变的规模并不大,但那是抗战的标志性起点,当时驻守在宛平县的国军是宋哲元的29军,这只装备简陋的军队VS进攻芦沟桥的日军时,双方在武器装备上是绝对的不对等,因此29军官兵是以大刀队而闻名,尽管他们跟日军是以命相博,但毕竟是冷兵器对阵日本军队的机关枪迫击炮,最终宛平县落入到敌手。

在北平芦沟桥事变后的同年8月13日,在上海又爆发了淞沪会战,它被史学家称为是813抗战,北平-上海这一北一南的战端,就相距一个月的时间,淞沪会战发生后蒋委员长向全国发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号召,为阻止日军在上海登陆,淞沪会战时老蒋也豁出去了,他将自己最精锐的三个整装德械师全都拉了上去,看到中央军已经把家底全都拿了出来,地方上的各路军阀也都率部队奔赴到上海、、、

就这样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从中央军到各地方的杂牌武装,赶到淞沪战场上的军队就有70多万人,参加会战的地方部队包括:湘军-川军-桂军-粤军-黔军-皖军-赣军-等等,这些地方军人徒步上千里路赶到上海,就是来为国家送命的,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原来与老蒋是死对头,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也抛弃前嫌率部赶到上海参战,这是一场真正的全民抗战,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史,实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

当年在淞沪会战时,国军只能在苏州河以北的狭小区域布防,因为当年上海市内百分之八十的面积都是租界,诸如在市区内的法租界-日租界-公共租界,这些租界根据(条约规定)全都享有治外法权,这也就是说这些租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所以不仅国军不能在那一带构筑工事,日本军队也不敢把炮火打到租界的地盘上,日军也不敢得罪美英列强,

这样日军的炮弹就全倾泻到这块狭小的阵地上,日本军舰上的炮口径有16英寸,每发重型炮弹都有大约一吨多重,这样的炮弹砸到阵地上-几十位国军士兵瞬间就没了,一个师的兵力半天就拼光,会战历时三个月国军死伤三十多万,十五位师长殉国,闸北一带被炸成废墟,到处都是尸体,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在苏州河以北筑起了一道防线抵挡日军的进攻。

淞沪会战最终以国军的战败而结束,上海被日本军队占领后不久,日军又以七个师团的兵力向南京发起进攻,攻守双方经过12天的战斗南京也落入敌手,至此中华民国的首都也被日军占领,接下来日本军队又开始对平民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南京惨案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留下了一道挥之不去的恶梦,直到今天这道伤口虽以结疤,但却一直难以愈合。

南京沦陷后日军沿京浦路继续向前推进,意图与北线的日军遥相呼应,一举打通京浦路进而攻占徐州,以便使南北日军连成一片窥视中原,这时候的中国称得上是山河破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尽管各个战区都拼了血本,国军各部官兵也是:将不畏死-兵不惜命,但仍不能阻止敌人进攻的步伐,每一次战役日军都能实现他们的战略意图,就这样在38年的3月下旬,不屈的中国守军仍要与侵华日军决战,於是在五战区爆发了台儿庄大战。

半个世纪之后:根据当年台儿庄大战的历史,广西电影厂拍摄了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就叫血战台儿庄,这是大陆第一次肯定国民党正面抗战的电影,以前都是地道战-地雷战一类的影片,因此电影局审片的时候,对血战台儿庄还有些担心,没想到影片在全国上映后反应出乎意料的好,在上海放映的时候,甚至还出现了观众集体起立向阵亡勇士致敬,默哀的动人一幕,还有报道说86年4月影片在香港放映后同样受到市民的欢迎,票房收入进入前三名,港媒评论说:影片表现出了尊重历史的态度,讴歌了民族魂,

张自忠将军在台儿庄阵亡的时候,全身十六处中弹,日军向国军方面交还了将军的遗体,并且宣布为此停战一天,以表示对这位中国勇士的尊重,张自忠将军的夫人闻讯后,也自杀而亡追随自己的丈夫而去,下葬的那天蒋委员长亲自扶棺,沿途有台儿庄十多万军民护灵相送,此情此景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这是八年抗战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个民族不屈的画面,如今在北京城内有一条大街就是用将军的名字命名,那条大街就叫-张自忠路。

为什么说中国抗战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只要看看台儿庄血战时,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说的话:我们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涵义了,孙连仲在阵地上说的那番话特别的荡气回肠,他对部队下达命令说:台儿庄是我们的光荣之地,也是我们的坟墓,从今天起全军实行(连坐法)以肃军纪,不死於阵前-就死於军法,命令部队炸掉运河浮桥,仗打到这个份上,我们就决不能撤退,当兵的打光了,军官填进行-大家都填光了,老子我就来填。

动笔之前:我再次观看了这部老电影,相信看过-血战台儿庄的观众,会对影片结尾处的画面有印象,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几位国军士兵在残破的城墙一隅,举起一面残缺不全的国旗,在城墙下面是成千上万尸体,国军的灰色军装与日军的黄色军装混在一起,战场上的余火在燃烧,浓烟在弥漫,战后的阵地上尸山血海铺成了一条血路,伴随着这些镜头的还有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向中央汇报战绩时的旁白,以及那滴滴答答发电报的声音,至此国军以惨烈的牺牲-获得了台儿庄战役的大捷。



这部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在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属於天花板级别的,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都无法超越,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在台儿庄的一座关帝庙里,有一群衣衫蓝缕,全副武装的国军士兵,他们列队站在关帝庙的小院子里,师长迟峰诚对他的敢死队士兵们说:我老迟从来就不说瞎话,实话告诉大家,台儿庄已经被小鬼子占去了大半个庄子,今天当着关老爷的面,咱们干了这碗酒,现在我就要带你们去夺回台儿庄,不能再退啦,再退长官饶不过咱们,阵亡的弟兄们也闭不上眼啊,这样的场面实在令人动容。

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家里观看香港的凤凰卫视,有档节目叫“冷暖人生“这个栏目的主持人叫陈小楠,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采访记者,那次陈小楠去采访的是一位当时94岁的抗战老兵,他是台儿庄战役的最后一位指挥官,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少将师长,他的名字叫仵德厚,他就是影片里率敢死队杀入台儿庄,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巷-逐房-争夺战的(迟峰诚师长)的原型,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仵德厚被新政府抓了起来,因为他曾经是国民党的军官-所以他被判处十五年的徒刑,接受采访时他就是一个老农民。



仵德厚对陈小楠说:他与弟兄们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日本军队龟缩到台儿庄的西北角等待增援,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到4月3日李宗仁长官下达总攻的命令后,仵德厚率敢死队再一次向日军发起了决死冲锋,日本鬼子也拼了双方都杀红了眼,阵地上杀声震天,枪炮声交织在一起,烟雾弥漫,台儿庄战役结束后参加敢死队的国军将士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

如何对待自己国家的老兵,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考验每一位公民是否有良心,本人在西方国家已经生活了30多年,据我所知在美国有阵亡军人的公墓,在加拿大有老兵节-每年到11月份的时候,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超市,甚至在攴厅里,你都会看到设置好有一个小捐款箱,市民可以通过捐款换取一朵小红花佩戴,以表达对那些为国家做出牺牲老兵的感恩,在首都渥太华还会举办献词献花-和鸣枪仪式,无论是市民还是官员,乃至上学的孩子,人们都会对那些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同样在海峡对岸的台北-为纪念阵亡将士,民国政府同西方国家一样,在基隆河旁也建有一座忠烈祠-里面供奉着各个时期为国捐躯将士的牌位,以供后代子孙去那里怀念,不仅在台北有忠烈祠,就连当年的侵华日军-都在东京有供奉他们牌位的靖国神社,中国人与其抗议日本人去参拜靖国神社,还不如善待自己国家的老兵,别让那些老兵流血又流泪,如今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除了习近平和几位常委外,任何人都不能靠近献花。

我们再接着说抗战:除了采访台儿庄战役的老兵外,陈小楠还带着一个摄制小组重返抗战时中条山战役的旧址,去采访原国军第二战区的抗日老兵,中条山位於晋西南地区,是太行山连接吕梁山的战略要地,1941年的5月中甸侵华日军为夺取控制这一战略要地,集结兵力开始向驻守在中条山地区的二战区国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半个世纪后记者陈小楠通过她的采访-和摄像机的镜头,向我们还原出当年800冷娃-跳黄河的悲壮场面,

冷娃-是陕西一带对刚毅孩子的称呼,冷娃-就是当年扼守在黄河南岸,阻敌於黄河以北的一批少年兵,中条山战役-最终是以国军阵亡牺牲二万七千多官兵的代价(几乎全军覆灭)而丢失了阵地,当时31军阵地上还剩下一些伤兵,其中就有八佰多名娃娃兵,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他们被逼上黄河断崖,这个时候山下全是日本兵,身后面就是黄河断崖,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这八佰多位娃娃兵都跪倒在地,他们一拜苍天,二拜自己的爹娘,然后高唱着秦腔集体跳下了悬崖,断崖下面是那条被称做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这些誓死也不投降的孩子们-就以这种方式投入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消息传到二战区的长官部后,闫锡山闻讯也禁不住的老泪纵横,八佰多位宁死不屈的娃娃兵,真是悲哉呀-壮哉!



战争进行到了这个程度,国家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国军也损失过半-可以说是竭尽了全力,我们的先辈已做了他们能做的所有事情,但仍然不能扭转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局面,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日本军队仍然是想打哪就打哪,战线想推多远就推多远,因此有无数的中国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场亡国之战,这种绝望的情绪弥漫在全国上下,究其原因就是自家的武器装备不如人,就是自己的国家实力太弱,这就是当年中国的状况。

现在每当运动员获奖时,赛场就会奏起国歌,这国歌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这国歌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是一首全民抗战的歌曲-它就叫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最艰难困苦的时候,整个国家就像(义勇军进行曲)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打一仗就丢失一座城市,再打一仗再丢失一块国土,国军无论用多少人的命去拼,都阻挡不住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北平失守-上海失守-南京失守-华北-华东-华南相继失守-这时候中华民族的危险就已经不是一句歌词-而是一种山河沦丧的现实。

截止到武汉战役为止,中国的半壁江山都已落入到了敌手,中国空军的二千多架战机已全部战毁,海军的所有舰艇也沉入到江底,陆军的战斗减员更严重,军需弹药严重不足,因此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到重庆坚持抗战,重庆位於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这座沿江而建的山城,就像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诗篇(蜀道难)里描述的那样,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具有战略纵深,凭借着地理优势国军就可以抵御日军入川,从此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如果从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后算起,那么重庆这座英雄的城市-就成为了中国的最高统帅部,为摧毁中国政府的抵抗意志,日本空军就将陪都重庆视为了战略轰炸的首要目标,这时候重庆已丧失了制空权-失去空军的保护,日本的轰炸机想来就来,想什么时候炸就什么时候炸,这无差别的狂轰滥炸给重庆市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最典型的灾难就是日军空袭造成的校场口隧道大惨案,在那场惨案发生后有上万名重庆市民的伤亡。

在大西南抗战的那些年,中国最富裕的省份,都落到了日军的手中,中国所有的对外通道都被日军封锁,在这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各种物资极为贫乏,接受外援的唯一通道就只剩下驼峰航线,这条航线就像一条细细的输血管,维持着中国抗战军民的最低需求,为能扭转战局,为能让这个苦难的民族活下去,蒋夫人宋美岭远涉重洋-到大洋彼岸去寻求国际援助。

在1943年2月18日的这一天,宋美岭应邀来到了美国的国会,那天她以一口流利的英文,向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发表了演讲,她在将近20分钟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向议员们介绍了遥远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军民宁死不屈的抗战,并希望得到美国政府的援助,蒋夫人的演讲受到了全体议员的起立鼓掌,通过宋美岭对美国的访问,中国政府获得了美国16亿美元的援助,并将援华的飞虎队扩编为美国驻华航空特遣队,同时增加了500架运输机与战斗机,由陈纳德担任少将司令,保卫重庆的上空并巩固驼峰航线。

就这样战争的天秤-终於开始向中国倾斜,以往日本飞机对重庆的轰炸非常频繁,天空晴朗的时候,日本飞机大摇大摆的就飞到重庆上空,有时竞达到上百架次之多,然后就扔下上百吨的炸弹,顷刻之间这座城市就火光冲天,日军飞机这种对平民百姓无差别的大轰炸,一直持续到美国驻华航空特遣队的到来,从此只要重庆的防空警报一拉响,飞虎队的战机就立即升空迎敌,并给狂妄的日机以重创,为此不少美国飞虎队的成员血撒中国的蓝天。

除了保卫重庆的领空之外,扩编后的美国驻华航空特遣队(飞虎队)也加大了对驼峰航线的投入,驼峰航线-因其山脉形状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这是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中美两国空军开辟出来的一条航线,也是中国战时唯一的一条空中运输线,为将美国的援华物资运进大西南,中美两国的空军在这条海拔达7000米的驼背上,展开了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险,损失人员与飞机代价最大的悲壮空运。

据战后的统计:当年在这条横跨喜马拉雅山脉的运输线上,参加运送物资的人员就有3万多人,投入飞机二千余架,在这条飞越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航线上,牺牲的中美飞行员就有上千人,坠毁飞机上千架,直到今天美国政府还在悬赏寻找当年牺牲在中国“驼峰航线上“的勇士遗骨,在这样巨大的牺牲下战场上的形式-终於向战略大反攻转变。

为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减少美军人员的伤亡,在1945年的8月-美国对日本的本土实施了核打击,就这样日本的广岛与长崎两座城市,在倾刻之间就化为了一片废墟,这样的打击超出了日本承受的范围,於是在8月15日这一天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国民-颁布了终战诏书,日本天皇的圣旨传到侵华日军部队时,不少日本军官感到难以置信-於是切腹自裁。

日本投降的消息刚传到重庆时,中央通讯社的接线员竞一时没反应过来,接下来她就激动的放声大哭,喜讯来的太突然啦,当通讯社的播音员在向重庆市民播报这则特大喜讯的时候,他刚说了一句:同胞们,本台刚刚得到消息、、、就念不下去了,他也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冲上来接着继续往下播报的人刚念到:我们胜利啦-也忍不住的号啕大哭、、、这太激动人心了,这个苦难的民族已付出了那么惨烈的牺牲-今天怎么能够不激动、、、

就在这个时候:通讯社的其他编辑已冲到院内里,他们敲打着手中的洗脸盆哭着笑着庆祝着,大门口的卫兵也激动的冲天鸣枪、、、这个时候播音员开脆打开了窗户说道:听听我们胜利的欢呼吧、、、这一下子整个山城沸腾了起来,人们都奔走相告欢呼着-跳跃着,八年啦饱受战争苦难的重庆人民-终於盼到了胜利的这一天,他们买光了山城所有的白酒,防空部队打开了所有的防空探照灯,根本就来不及排版出报了,於是那就印刷号外,第一批印刷的号外被抢光,就印刷第二版,那天整个山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重庆这座大西南的英雄城市-它与英雄的川军一样,为中国的抗战做出过重大的牺牲,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城,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历史使命也随之结束,为纪念死难的重庆军民,为感谢重庆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在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就在当年日寇狂轰滥炸的市中心,建立起了一座纪念碑原名叫-抗战胜利纪功碑,以告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写到这里忽然在脑海中冒出陆游的那首(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将这首爱国的诗用在这里-不知道是否合适?

重庆的这座抗战胜利纪功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举行奠基仪式的时候,在基座下面还埋葬着抗战烈士的遗骨,还埋有日本政府-向民国政府的投降书,在大江大河的民国38年即1949年民国政府败退到台湾,同年的10月新政权在北京宣布成立,到第二年1950年第二野战军入川,二野的司令员刘伯承为这座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叫-解放碑一直沿续至今、、、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民抗战,就像那座抗战纪功碑一样可歌可泣,它使这个民族在战火中获得了重生,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就废除了晚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署的“马关条约“-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就像是一根深深扎在这个民族心里的刺,这带血的刺终於在1945年被中国政府给拔了出来,胜利后的中国收回了晚清王朝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和澎湖列岛,这是中国人自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这样扬眉吐气的站了起来,并在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大会上-理所当然的座上了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大沙发。

扶今追昔祭英灵,在8月15日(日本投降80周年)前夕写好此文,想以此文表达对抗战英烈的深切缅怀与敬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