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序II. 当佛陀遇见苏格拉底

赵拙 (2025-07-25 06:05:58) 评论 (0)

佛教起源于东方,我却要从西方的一个人物说起,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四百七十年,比孔子小八十岁。他和孔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苏格拉底门下也聚集了很多雅典的年轻人。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我们今天读到的《论语》,是他的弟子在他去世后收集整理的。苏格拉底一生同样「不立文字」,他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学生柏拉图的著作里。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仍然在和学生们坐而论道。在生与死的边界上,苏格拉底谈笑风生,像天鹅一样引颈高歌。他对身边的学生说:「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看不见的」【3】。

我初读苏格拉底,并没有特别在意这句话。但是哲人的话像酒,时间越长,回味越浓。我慢慢体会到,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实则意味深长,甚至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点睛之笔。那么,苏格拉底所说的「两种东西」到底指什么呢?他所说「看得见的东西」,指的是现实中具体的事物,就像一杯清茶,一碗白米,一条小路,一座城市。他所说「看不见的东西」,从广义上说【4】,指的是头脑中抽象的事物,比如一个概念,一种观点,一条传闻,一门学问。

当我们在外面劳碌一天回到家,给自己泡上一杯清茶,或者端起一杯红酒。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人这一辈子,是不是被苏格拉底所说的「两种东西」耗尽了时光?一方面,我们不缀劳作,耗体力换取「看得见的东西」,买精美的食物滋补身体,用舒适的家居装点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学习,劳心力汲取「看不见的东西」,用知识和观点填充头脑,借新闻和绯闻滋补心灵。我们的精神生活,似乎比物质生活还要繁花似锦。但是,我们可曾在某一刻停下来想想,到底是谁在蝇营狗苟的生活?这个每天早出晚归的又是谁呢?

佛法告诉我们,无论是腕子上「看得见」的金表,还是头脑中「看不见」的知识,都是天上的浮云。在「看得见」和「看不见」之外,还有第三种隐秘的存在。这个不出场的「第三者」,我们天天用它,却对它茫然不觉【5】。因此,佛典中常把它比做藏在衣服里的明珠。我们则好比流浪街头失忆的贵公子,怀揣宝珠,沿街乞讨【6】。在宋朝,有一位茶陵郁和尚。有一天他开悟了,写诗道【7】: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紧锁。
今日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这颗人人本有的明珠藏在哪?那个神秘的「第三者」又是谁?且听我慢慢道来。

【3】柏拉图的名著《斐多》(Phaedo),记载了苏格拉底就义当天与学生的对话,对西方文化影响巨大。本文引用的是杨绛先生的译本。

【4】狭义的说,苏格拉底所说「看不见的东西」,仅指概念。然而观点、新闻、学问等等,都是由一个个单独的概念搭建而成。后文中有更详细的解析。

【5】《楞严经》卷一:「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6】《楞严经》卷四:「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7】《五灯会元》卷十九:「舒州白云守端禅师,衡阳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禅师披削,往参杨歧。歧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师曰:茶陵郁和尚。歧曰:吾闻伊过桥遭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师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