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微信公众号:牵牛福克南
我对沙河最初的记忆,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那是我人生中最早的回忆,更早的幼年,我没有再听他们说过了,以至于在我的印象里,我不是出生在舞阳,而是出生在叶县洪庄杨那个三面环水的冬天的小村子——炼石店。
关于炼石店的名字,我小时候问过母亲:是不是女娲补天的时候在这里炼过石头啊?母亲微微一笑点点头,说是的。小学过年回姥姥家的时候,从舅舅那里得知一个叫楚王的人死后尸体在这里晾过一段日子,所以叫晾尸台,后觉“晾尸”不吉利,改称炼石店。我不知道楚王是谁,也不知道他是楚国的王,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名字。于是童年的梦里多了一个场景——那个台子很高,似乎是封神演义里的那个台子,楚王就躺在那里,日晒雨淋,尸体慢慢腐烂,露出白骨,直到最后成为一具骷髅,我没有觉得恐怖,只是觉得可怜。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楚是一个地方,楚王是那里的王,从小比较木讷的我没有过多的好奇心,也没有再去深究他是楚国的哪个王。多年后读史记·伍子胥列传,看到伍子胥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觉得有些熟悉,就查了炼石店的由来,方知,在炼石店的村南的土台上,躺着的就是楚平王,而他是被伍子胥从墓里挖出来鞭尸的。至此,那个错付了多年感情的楚王,突然间死在了我的梦里,伍子胥却成为了我钦佩之人
——“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出生一个月后,母亲带着我回了姥姥家。30公里的路途,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发了,架子车上铺着麦秸秆,上面垫着草席,又铺了两层被子,母亲坐在车上,怀里抱着我,带着头巾,盖着被子。爷爷把拉车的绳子从头上绕过,跨在肩上,父亲在侧面推着车,伴随着执拗一生,车子缓缓地出发了。村头田间的小道上,车轮碾过煤渣路发出沙沙的声音,架子车后面拖着两道长长的车辙,延伸向远方,模糊在晨雾中,澧河水的咕噜声伴随着晨雾在流淌——那个远方,是家的方向。我想,着当年苏轼和苏辙也经历过这个场景吧,苏洵拉着架子车载着程夫人和两兄弟,走在眉山的小道上,我庆幸父亲和爷爷没有太多的文化,否则我现在的名字好一点可能叫子车、双伦,差一点可能就是轱辘了。
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走到姥姥家的时候,已经快到春节了。
那个春节,姥姥给我准备了很多尿布——冬天的尿布洗了之后要很久才能干,当晚饭后村里人在路边在街口点燃柴火聚在一起闲聊家常与那个闭塞的小村落里的天下事的时候,母亲就抱着我去烤火,姥姥也会拿着我没干的尿布去烤一烤,生怕我第二天没有尿布用。在以后的冬天,看到村里人烤火便会去凑个热闹,话题无非是吐槽日常的生活,小声地聊聊谁翻了谁家的墙,谁上了寡妇的床,怀疑谁偷了谁家的鸡,谁家的羊吃了谁家麦地的苗,随后抛下了几句谴责与同情的话,守寡十几年了,拉扯着俩孩子也没改嫁,不容易,众人纷纷表示同意——那时候村里的人大多是善良的,他们没有什么道德的制高点的批判,有的只是那本家家难念的经,每个人都在念着经,也理解别人家的经,他们都在各自努力地过着各自的日子。
三河往事-澧水湾:伍子胥与炼石店
牵牛福克南 (2025-07-12 06:42:37) 评论 (0)原文微信公众号:牵牛福克南
我对沙河最初的记忆,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那是我人生中最早的回忆,更早的幼年,我没有再听他们说过了,以至于在我的印象里,我不是出生在舞阳,而是出生在叶县洪庄杨那个三面环水的冬天的小村子——炼石店。
关于炼石店的名字,我小时候问过母亲:是不是女娲补天的时候在这里炼过石头啊?母亲微微一笑点点头,说是的。小学过年回姥姥家的时候,从舅舅那里得知一个叫楚王的人死后尸体在这里晾过一段日子,所以叫晾尸台,后觉“晾尸”不吉利,改称炼石店。我不知道楚王是谁,也不知道他是楚国的王,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名字。于是童年的梦里多了一个场景——那个台子很高,似乎是封神演义里的那个台子,楚王就躺在那里,日晒雨淋,尸体慢慢腐烂,露出白骨,直到最后成为一具骷髅,我没有觉得恐怖,只是觉得可怜。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楚是一个地方,楚王是那里的王,从小比较木讷的我没有过多的好奇心,也没有再去深究他是楚国的哪个王。多年后读史记·伍子胥列传,看到伍子胥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觉得有些熟悉,就查了炼石店的由来,方知,在炼石店的村南的土台上,躺着的就是楚平王,而他是被伍子胥从墓里挖出来鞭尸的。至此,那个错付了多年感情的楚王,突然间死在了我的梦里,伍子胥却成为了我钦佩之人
——“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出生一个月后,母亲带着我回了姥姥家。30公里的路途,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发了,架子车上铺着麦秸秆,上面垫着草席,又铺了两层被子,母亲坐在车上,怀里抱着我,带着头巾,盖着被子。爷爷把拉车的绳子从头上绕过,跨在肩上,父亲在侧面推着车,伴随着执拗一生,车子缓缓地出发了。村头田间的小道上,车轮碾过煤渣路发出沙沙的声音,架子车后面拖着两道长长的车辙,延伸向远方,模糊在晨雾中,澧河水的咕噜声伴随着晨雾在流淌——那个远方,是家的方向。我想,着当年苏轼和苏辙也经历过这个场景吧,苏洵拉着架子车载着程夫人和两兄弟,走在眉山的小道上,我庆幸父亲和爷爷没有太多的文化,否则我现在的名字好一点可能叫子车、双伦,差一点可能就是轱辘了。
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走到姥姥家的时候,已经快到春节了。
那个春节,姥姥给我准备了很多尿布——冬天的尿布洗了之后要很久才能干,当晚饭后村里人在路边在街口点燃柴火聚在一起闲聊家常与那个闭塞的小村落里的天下事的时候,母亲就抱着我去烤火,姥姥也会拿着我没干的尿布去烤一烤,生怕我第二天没有尿布用。在以后的冬天,看到村里人烤火便会去凑个热闹,话题无非是吐槽日常的生活,小声地聊聊谁翻了谁家的墙,谁上了寡妇的床,怀疑谁偷了谁家的鸡,谁家的羊吃了谁家麦地的苗,随后抛下了几句谴责与同情的话,守寡十几年了,拉扯着俩孩子也没改嫁,不容易,众人纷纷表示同意——那时候村里的人大多是善良的,他们没有什么道德的制高点的批判,有的只是那本家家难念的经,每个人都在念着经,也理解别人家的经,他们都在各自努力地过着各自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