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時雨

轻风漫笔 (2025-07-16 23:40:21) 评论 (0)
[蟬時雨]

今年,這裡的梅雨季創下歷史最短紀錄,18天就結束了。梅雨一過,第一聲蟬鳴,意味著真正的夏天來了。

蟬的生息地北緯五十度以下,除了寒冷乾旱地帶之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全世界大約有3000種蟬,蟬的鳴叫聲,鳴叫的時間,因種類而異,有的蟬白天一整天鳴叫,有的蟬只在清晨鳴叫,有的蟬只在下午鳴叫,還有的蟬只在一早一晚鳴叫。此起彼伏的蟬鳴大合唱像嘩嘩的雨聲,故而雅稱“蟬時雨”。

夏季,從地平線上滾滾升起積雨雲,圓圓的雲端酷似落髮僧人,僧侶亦稱“入道”,因此民間習慣把積雨雲稱做“入道雲”。入道雲一出現,雷陣雨就來了,一解白天的暑氣。

“天上入道雲,地上蟬時雨”,是夏天的風物詩。



2020年傳染病大流行,人們盡量不外出,那時我已辭去辦公室文員工作三年,打起了短工,有時是站講台教中文,有時是餐館裡端盤子。疫情來了,地鐵里空蕩蕩的,車窗放下小半截玻璃,開窗運行,工作時有時無。

工作減少,有了富裕的時間和精力,天黑後我跟著先生一起去公園健步,公園開闊相對安全,夜晚出來鍛鍊的人真不少。

我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人行道上有剛出土的蟬蛹,短小的前肢摳著路面爬呀爬的,好半天也挪動不了多少,它們打算爬去路邊的草地找棵樹完成羽化,有些蟬蛹已經被人無意間踩死,我撿起活著的蟬蛹幾步就走到了一棵大樹跟前,扶著它們抓牢樹皮便安心離去。

有天下了餐館的班有些累,先生約我去公園,

我說,“今晚我就不去了。”

先生問:“你不去救蟬了?”

“真的,怎麼把這事兒忘了,我去!”

我心裡住著一個無法長大的自己,先生不言語心裡卻是寬容。

2021年,一個夏日的夜晚,我看見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兩個膀大腰圓的男人,人手一隻容積5公升裝過食用油的塑料瓶,裡面裝著蟬蛹,都快裝到瓶頸了,趁著夜幕滿載而歸。

我想起以前生活過的部隊大院,一排排的白楊樹長得又高又大,樹冠連在了一起遮天蔽日,街市裡燥熱無比,大院裡安靜清涼,院裡院外兩個世界。

傍晚我帶著女兒去乘涼,蟬蛹已不知何時爬上了高高的楊樹,有位家長舉著五、六米長的竹桿,竿頭上粘著一坨桐油給他兒子捉蟬,蟬爬到樹頂也能夠下來。在大院兒里住了那麼多年,只聞蟬鳴未見過蟬蛹,可見蟬的數量不是很多。

此地,蟬蛹出土後就近爬上一棵樹,爬到人腳踝或膝蓋的高度就不動了,有的就在道旁低矮樹籬上抱定了一根細枝,只有那些來晚了找不到合適位置的蟬蛹才繼續攀爬。

羽化需要2~3個小時,出了殼展開了翅膀還需等待全身乾燥能夠飛翔,整個過程必須在天亮之前完成。







幾年前某些都市公園裡就出現了這樣的《請求勸告》:

“請勿在公園內捕捉大量蟬作為食用或其它用途。”

《請求勸告》的照片被傳上了SNS社交媒體,引發了震驚之余的熱議:

“食用?什麼人在吃蟬?”

“居然有人吃蟬?!真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

“是不是因為被人吃得太多了,公園裡蟬少了?”

“以後,孩子們想觀察蟬的羽化要找不到標本了吧。”

“蟬好吃嗎?就算蟬是美味,這種強烈喚起季節感的自然現象一旦消失,死寂的夏天一定會有失落感、孤獨感吧。”

聽慣了蟬鳴不吃蟬的人,這樣的《請求勸告》像謎一樣令人費解。

那個夏天,每次去公園都遭遇偷蟬人,公園裡時有治安巡邏車,但偷獵者神出鬼沒。



2025年的夏天到了,公園裡回蕩起蟬鳴聲,喜憂參半,喜的是蟬兒依舊歌聲嘹亮,憂的是又要犧牲多少蟬蛹。

一天傍晚,雨後的公園裡幾乎看不到人,看見路邊樹上緩緩移動的蟬就情不自禁把它們放到我夠得到的極限,讓它們繼續爬往安全高度。

忽然不遠處閃動著刺眼的亮光,那是手電筒的光,公園裡路燈很亮,打手電的一定是在林中徘徊的人,但看他們手中並沒有容器以為自己想多了,可就在此時一個人從自行車上的背包里取出一個碩大的塑料瓶開始往里裝獵物。

那一瓶得裝多少啊?我心裡焦慮起來。

我想去跟他們說,現在吃的東西這麼多就別再吃蟬了,蟬在地底下熬過2年到17年才能出來繁衍後代。

我想問他們,對蝦類蛤類食物過敏麼?蟬可是跟蝦蛤類最接近的動物,美國FDA已經在X上發出了警告。

我想提醒他們,野生蟬可能帶著沙門氏菌、肉毒桿菌等等,有食物中毒的風險。

我想跟他們聊聊,古人說蟬有五德:頭上有冠帶是文;含氣飲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處不巢居是儉;應時守節而鳴是信。蟬是有靈性的,吃它大不吉利。

我想告訴他們,因為蟬的寓意好在中華玉文化里是經久不衰的玉雕題材,已經快有五千年的歷史了。蟬在希臘神話里是阿波羅的使者,能夠傳遞死亡和重生的信息,代表著生命的延續……

不過,最終我什麼也沒說。

為什麼不說?坦誠地講,是膽怯。

能把掙扎著的蟬蛹丟進熱油里的人,你無法想象他們的認知,他們的底線。

他們所做的,讓他們自己承當。天知,地知,神知道。



蟬的一生絕大部份是在地下,數年、十數年之後被生物鐘喚醒準時集體出土,2至4周之內完成蟬生大事,走向生命終結。現代社會里的蟬不見得都有羽化的機會,人類可以在一朝一夕之間將樹林砍伐,將草地、土地變成柏油路,停車場,建築群……。即便留有草地、土地,或許也灑上了除草劑、農藥,導致地下的蟬幼蟲窒息而死中毒而亡,永遠失去重見天日繁衍後代的機會。

即使蟬蛹順利出土爬上了樹,也不見得都能羽化成功,稍有偏差就會出現畸形,飛不起來的蟬很快就會餓死。

所謂蟬吸食樹的汁液是“害蟲”的說法純屬妄言。科學已經證實,蟬的存在不會對人、畜、環境造成危害。

人類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無數生靈的命運。公園,是現代社會里留給蟬的一個角落。

城市裡的蟬真的會消失麼?

沒有節制的行為一定帶來毀滅。

鳥類是蟬的天敵,可鳥的素子怎比得上人的胃囊,況且人有很深的貪欲。

“花之谷”里的竹林不就在兩、三年前消失了麼,挺拔的翠竹枯黃了,出現了劈裂、傾斜、腰折,為了遊人的安全伐淨了殘竹,如今那裡是一片雜草荒地。

曾經那麼茂盛的竹林怎麼會走向消亡?

答案是:近一、二十年來,每當春天竹筍破土而出就有人前來盜筍,致使竹林一次又一次失去了新陳交替,自然更新的機會走向了衰敗。

看來不收費的開放式公園是對人性的考驗。

願《請求勸告》走入人心,

願“蟬時雨”久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