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纂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又《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司故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
孔子史料,编撰了自尧舜至秦穆公的《尚书》,又根据鲁国史记撰了《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又撰了《国语》;又记载了自黄帝到春秋的《世本》;又记了《战国策》。汉初又出来了《楚汉春》。司马迁就是根据这些史料,编成了《史记》。
这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是言之有据的,他实际上是继承前人的成果来撰写《史记》的。
如今,在西汉时期,供给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参考的历史文献,到底有多少呢?
《汉书艺文志》说:
汉兴,改秦之道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先前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却称曰:朕闵甚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至成帝时,以书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勉条其意篇目,撮其指,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大意是:汉朝一建立,朝廷便面向天下征集书文。汉武帝时,专门设置了抄录文献的官吏,将抄录的藏书送到国家图书馆。汉成帝时,还设置了一些专业兵种,安排专家分别校订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专业书籍。到刘歆时完成了校订工作,总为《七略》。中央图书馆的藏书,共有38种、596家、13269卷。
当然,这些书,司马迁并没有全部读过,因为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汉朝人写的书。
但是,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汉朝以前的书,他一定是读过的。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迁本人,都是朝廷专职的史官,朝廷的图书馆、档案馆当然是向他父子开放的。
《汉书艺文志》说: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故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大意是:自古以来,朝廷就史官。君主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下来,都督促君主谨言慎行楷模臣民,另外教育后世以史为鉴。有人专门记录攻击(诏令),编为《尚书》;有人专门记录(事件),编为《行为春秋》。
所以,先秦时期的史书,分为《尚书》、《春秋》。 自司马迁起,合二为一,形成以来的纪传体;随着班固后世史学家的不断创新发展,纪传体日益巩固。
关于传世《尚书》类书籍,《汉书艺文志》说: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书目列举如下: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传》四十一篇。《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欧阳说义》二篇。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许商《五行传记》一篇。《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关于传世《春秋》类书籍,《汉书艺文志》说: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书目如下: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谷梁二家。《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谷梁传》十一卷,谷梁子,鲁人。《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着。《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自讫春秋时诸侯大夫。《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石刻名山文也。《楚》 《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太古以来青年》二篇。《汉着记》百九十卷。《汉大青年》五篇。
《汉书艺文志》还记述了《尚书》、《春秋》的传承历程,此处不再赘言。
仅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供司马迁着有《史记》征引的先秦史书,已有千余篇,而供司马迁参阅的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则多达万卷。还有一些诸如《越绝书》、《吴越春秋》之类的原始文献,司马迁也曾读过。
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著作,便不可胜数。
我们还知道,司马迁曾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勘察遗迹,搜查信息。
因此,司马迁的文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典型的,《史记》中关于商朝王室的世系的记载,与近百年出土的殷商甲骨文的内容基本一致。
很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言之有据;司马迁、《史记》,在《汉书》有详细记载;班固、《汉书》,在《后汉书》有详细记载。
二
?
我一再说,二十四史中的 “志”是史书的灵魂。如果没有“志”,其中任何一部史书,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此言毫不夸张。因为其中的“艺文志”,就是每一部史书的第一手资料的源头,换句话说,这部史书,就是依据“艺文志”列举的一部部著作,而撰写的。
中国的历朝历代,不仅重视修史,而且重视史料的保管。前面说过,汉朝有兰台,而唐朝呢,则有秘书省。
唐代的秘书省,就是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门下省、中书省要定期将记录的皇帝起居、编撰的史书实录送秘书省保管,朝廷各衙门要定期将各种文献资料送秘书省存档。(当然,朝廷各衙门也有自己的档案馆)
《新唐书•百官志》:
“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武德四年,改少令曰少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监曰太史,少监曰侍郎,丞曰大夫,秘书郎曰兰台郎。武后垂拱元年,秘书省曰麟台;太极元年曰秘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笔匠六人。)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秘书省,是唐朝的一个学术机构,这里聚集了大批著名学者和青年才俊,负责整理文献资料,从事学术研究。没有两把刷子的新科进士,是不可能分派到这里工作的。贺知章曾在这里担任一把手。陈子昂进士及第后就被安排在这里工作。
这里,收藏了难以计数的文献资料。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主要依据,就是这里流传下来的资料。
《新唐书•艺文志》:
“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
原来,后世所谓“经史子集”,就是唐代学者所定的图书分类。
现在,我们不说经、子、集,单说对欧阳修等人撰写唐史最为重要的史书类文献,又有哪些呢?
《新唐书•艺文志》说:
“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伪史类,四曰杂史类,五曰起居注类,六曰故事类,七曰职官类,八曰杂传记类,九曰仪注类,十曰刑法类,十一曰目录类,十二曰谱牒类,十三曰地理类。凡著录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十七部,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卷;不著录三百五十八家,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卷。”
瞧,仅流传到宋朝,欧阳修等人亲眼见到的此类文献,就分为13类,历朝历代的文献合计29201卷。
其中,由唐代撰写,直接记录唐代的文献,《新唐书•艺文志》说:
《武德贞观两朝史》八十卷(长孙无忌、令狐德棻、顾胤等撰)
《唐书》一百卷,又一百三十卷(兢、韦述、柳芳、令狐峘、于休烈等撰)
《国史》一百六卷,又一百一十三卷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高峻,初六十卷,其子迥厘益之峻,元和中人)
刘氏《洞史》二十卷(刘权,忠州刺史晏曾孙)
姚康复《统史》三百卷(大中太子詹事)
柳芳《唐历》四十卷
《续唐历》二十二卷(韦澳、蒋偕、李荀、张彦远、崔瑄撰,崔龟从监脩)
吴兢《唐春秋》三十卷
韦述《唐春秋》三十卷
陆长源《唐春秋》六十卷
陈岳《唐统纪》一百卷
焦璐《唐朝年代记》十卷(徐州从事,庞勋乱遇害)
李仁实《通历》七卷
马亹《通历》十卷
王氏《五位图》十卷(王起)
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宣、懿时人)
贾钦文《古今年代历》一卷(大中时人)
曹圭《五运录》十二卷
张敦素《建元历》二卷
刘轲《帝王历数謌》一卷(字希仁,元和末进士第,洺州刺史)
封演《古今年号录》一卷(天宝末进士第)
韦美《嘉号录》一卷(中和中进士)
柳璨《正闰位历》三卷
李匡文《两汉至唐年纪》一卷(昭宗时宗正少卿)
杜儒童《隋季革命记》五卷(武后时人)
《刘氏行年记》二十卷(刘仁轨)
裴遵度《王政记》
《功臣录》三十卷
唐颍《稽典》一百三十卷(开元中,颍罢临汾尉,上之。张说奏留史馆脩史,兼集贤待制)
王彦威《唐典》七十卷
吴兢《唐书备阙记》十卷
《续皇王宝运录》十卷(韦昭度、杨涉撰)
韩祐《续古今人表》十卷(开元十七年上,授太常寺太祝)
蒋乂《大唐宰辅录》七十卷,又《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四十卷
凌璠《唐录政要》十二卷(昭宗时江都尉)
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字昭嗣,大中黔南观察使)
薛珰《唐圣运图》二卷
刘肃《大唐新语》十三卷(元和中江都主簿)
李肇《国史补》三卷(翰林学士,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少监)
林恩《补国史》十卷(僖宗时进士)
《传载》一卷
《史遗》一卷
温大雅《今上王业记》六卷
李延寿《太宗政典》三十卷
吴孜《太宗勋史》一卷,又《贞观政要》十卷
李康《明皇政录》十卷
郑处训《明皇杂录》二卷
郑棨《开天传信记》一卷
温畲《天宝乱离西幸记》一卷
宋巨《明皇幸蜀记》一卷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三卷(华阴尉)
包谞《河洛春秋》二卷(安禄山、史思明事)
徐岱《奉天记》一卷(德宗西狩猎事)
崔光庭《德宗幸奉天录》一卷
赵元一《奉天录》四卷
张读《建中西狩猎录》十卷(字圣用,僖宗时吏部侍郎)
袁皓《兴元圣功录》三卷
谷况《燕南记》三卷(张孝忠事)
·隋《平淮西记》一卷
杜信《史略》三十卷,又《闲居录》三十卷
郑澥《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字蕴士,李愬山南东道掌记,开州刺史)
图薛存《河南记》一卷(李师道事)
李潜用《乙卯记》一卷(李训、郑注事)
《大和危凶记》一卷
《野史甘露记》第二卷
《开成纪事》二卷
李石《开成承诏录》二卷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一卷,又《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会昌伐叛记》一卷,《上党叛》一卷(刘从纪谏事)
韩昱《壶关录》三卷
裴廷裕《东观奏记》三卷(大顺中,诏修宣、懿、僖实录,以日历注记亡缺,因摭宣宗政事奏记于监修国史杜让能。廷裕,字辞余,昭宗时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贬湖南,卒)
令狐澄《贞陵遗事》二卷(綯子也。乾符中书舍人)
柳玭《续贞陵遗事》一卷
郑言《平剡录》一卷(裘甫事。言,字垂之,浙西观察使王式从事,通咸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张云《咸通解围录》一卷(字景之,一字瑞卿,起居舍人)
郑樵《彭门纪乱》三卷(庞勋事)
王坤《惊听录》一卷(黄巢事)
郭廷训《广陵妖乱志》三卷(高骈事)
《干宁会稽录》一卷(董昌事)
韩偓《金銮密记》五卷
王振《汴水滔天录》一卷(昭宗时拾遗)
公沙仲穆《大和野史》十卷(起大和,尽龙纪)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开元起居注》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失撰人名)
姚璹修《时政记》四十卷
《高祖实录》二十卷(敬播撰,房玄龄监修,许敬宗删改)
《今上实录》二十卷(敬播、顾胤撰,房玄龄监修)
长孙无忌《贞观实录》四十卷
许敬宗《皇帝实录》三十卷
《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初,令狐德棻撰,止乾封,刘知几、吴孜续成)
韦述《高宗实录》三十卷
武后《高宗实绿》一百卷
《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魏元忠、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撰稿,刘知几、吴勉删正)
宗秦客《圣母神皇实录》十八卷
吴孜《中宗实录》二十卷
刘知几《太上皇实录》十卷
吴孜《睿宗实录》五卷
张说《今上实录》二十卷(说与唐玄颍撰,次宗开元初事)
《开元实录》四十七卷(失撰人名)
《玄宗实录》一百卷(令狐峘撰,元载监修)
《肃宗实录》三十卷(元载监修)
令狐峘《代宗实录》四十卷
沉既济《建中实录》十卷
《德宗实录》五十卷(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裴垍监修)
《顺宗录》五卷(韩愈、沉传师。宇文籍撰稿,李吉甫监修)
《宪宗实录》四十卷(沉传师、郑浣、宇文籍、蒋系、李汉、陈夷行、苏景胤撰,杜元颖、韦处厚、路隋监修。景胤,弁子也,中书舍人)
《穆宗实录》二十卷(苏景胤、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撰,路隋监修。涤,字玄献,冕子也,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
《敬宗实录》十卷(陈商、郑亚撰,李让夷监修。商,字述圣,礼部侍郎、助理监)
《敬宗宝录》十卷(陈商卷亚撰李让夷监修。商,字述圣,礼部侍郎,助手监)
《文宗实录》四十卷(卢耽、蒋偕、王沨、卢告、牛丛撰,魏暮监修。耽,字子严,一字子重,历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沨,字中德,历东都留守。告,字子有,弘宣子,也历吏部侍郎)
《武宗实录》三十卷(韦保衡临修)
温彦博《古今诏集》三十卷
李义府《古今法令集》一百卷
薛克构《圣朝法令集》三十卷
《唐德音录》三十卷
《太平内制》五卷
《明皇制诏录》一卷
《元和制集》十卷
王起《写宣》十卷
马文敏《王言会最》五卷
《唐旧制编录》六卷(费氏集)
《拟状注制》十卷
《春坊旧事》三卷
武后《述圣纪》一卷
杜正伦《春坊要录》四卷
王方庆《南宫故事》十二卷
裴矩《邺都故事》十卷
马亹《唐年小录》八卷
张齐贤《孝和中兴故事》三卷
卢若虚《南宫故事》三卷
令狐德棻《凌烟阁功臣故事》四卷
敬播《文贞公传事》四卷
刘祎之《文贞公故事》六卷
张大业《魏文贞故事》八卷
王方庆《文贞公事录》一卷
李仁实《卫公平突厥故事》二卷
谢偃《英公故事》四卷
刘祎之《英国贞武公故事》四卷
陈谏等《彭城公故事》一卷(刘晏)
《张九龄事迹》一卷
实在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中,有一个皇帝的实录、诏令,有一个重要大臣的言行记录,有一次君臣的对话记录,有行政区划文献、税赋文献、行政军事礼仪刑法文献,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无统计的唐代文人的诗文作品,可以作为参考。
正因为如此,《新唐书》中,有精确到天甚至时辰的纪,有各个重要人物的传记,有详列宰相世系的表,更有典章制度和理论探讨的志。
欧阳修等人的《新唐书》,就是这样写完成的。
更加不可能的,是今年出土的无数唐代碑铭,再次证实了两本《唐书》记载之准确。
三
希罗多德的《历史》配不上所谓的历史,而且连嗨的故事都够不上。
常常有专家将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相提并论,甚至有人选择司马迁《史记》远不如希罗多德的《历史》。
如此夸耀希罗多德《历史》的人,描绘史盲。如果他是专家,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史盲。在《史记》中:
有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礼书》;
有犹乐记的《乐书》;
有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的《律书》;
有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的《历书》;
有天官既书,太史攸掌;云物必记,星辰可仰的《天官书》;
有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封禅书》;
有什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河渠书》;
有平准之立,通货天下、以均天下郡国转贩的《平准书》。
希罗多德《历史》中有这样的内容吗?没有,一无所有。
希罗多德《历史》,仅仅只有大量的故事。司马迁《史记》中也讲了大量的故事。有着本质不同,司马迁《史记》讲故事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话,如高贵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开篇便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中,有时间:赵惠文王十六年;有地点,有人物,样样齐备。
学习,历史护理要掌握明确的时间。想知道赵惠文王十六年是哪一年,这一年各诸侯国发生了什么,不难!因为司马迁《史记》中还有: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等。
希罗多德的《历史》有这些吗?没有,一无所有。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就没有出现过一个明确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个故事,你都不知道发生在哪一年!如果谁能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找到某年的记载,烦请告诉我。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不明白:希罗多德没有说过希波战争史发生在哪一年,但是,前面的专家们却能将希波战争史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不知道这些专家是如何做到的?
连时间都没有的故事,也能叫历史吗?按照中国标准,连野史都够不上,至多等级民间传说。
西方的历史history,即hi-story,很嗨的故事。
但是,希罗多德的《历史》,只是故事,连嗨都够不上。
如果与中国的故事比起来,希罗多德的《历史》的差距止何千里万里。
读过《杨家将》、《说岳》、《水浒》的人都知道,三者合在一起,简直就是民间版的宋史。而这样的宋史,比正版《宋史》有趣,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活下去灵活现,每一个猛将皆有独特个性、独门武功和专用兵器,每一个战场皆有精彩的厮杀技巧描绘,每一次战争皆有运筹帷幄、粮草先行和三十六计,这才是很嗨的故事。
现在,我们以《说岳全传》为例,说道。
凡是古代英雄,在中国民间,皆有妇孺皆知的专用兵器,如关公的刀、张飞的矛、秦琼的锏、尉迟恭的鞭、岳飞的枪、花荣的箭。甚至是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有专用的金箍棒,猪八戒有专用的钉穗,一个魔鬼怪也有自己的独门武功妖器。
例如岳飞收服杨再兴一战。杨再兴乃杨家将之后,自然是杨家功夫杨家兵器。他出场时,相貌、服饰、武器、马匹一应俱全:
(岳飞率军)来九龙山下讨战那杨再兴怎生打扮?但见:头戴凤翅银盔,鱼鳞细甲。手执滚金枪,腰悬竹锏。衬一件白战袍,跨一匹银×马。面白唇红,微须三绺;腰圆腋阔,头大声洪。真个是:英雄盖世无双将,百万军中第一人!
夫妻间,岳飞曾与杨再兴有一面之缘,知道他是忠臣杨门之后,武功高强,诚心收服他为国效力,因此,岳飞建议:让我们士兵都退下,咱俩一对,好好比试比试,如何?杨再兴说:好啊!
岳爷道:住着!我和你各把兵将退后,只我一个对你一个,各显手段。杨再兴道:如此甚好!即命众喽罗退回山寨。岳爷亦传令众将退后,不许上前。二人两马催开,双枪并举。但见:岳爷爷枪舞梨花,当心便刺;杨再兴矛分八叉,照顶来挑衅。这枪来,心血管去桂簇;那矛,好似雪花飘。真个是:战作一团,不分胜负;杀做一处,难定输赢。二人大战三百余合,不分胜负。
二人大战三百轮后,不分胜负。双方收兵,约定明日再战。岳飞在冥思苦想中睡去,梦中,得到杨令公指点成功,终于在第二天收服了杨兴再战。
虽然岳飞武功高强,但在中国,自古以来,打仗主要是打智慧。中国历代最精彩的战争故事,致充分臣服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如《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赤壁之战。因此,中国古代的优秀将领都是文武双全的形象,岳飞不会当然例外。
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得靠智慧。《说岳全传》:
这里青龙山上,岳爷爷见粘罕安营,不来抢山,若到明日,彼众我寡,难以抵敌。想一想,便叫二百儿郎:在此守着,乱动,待我去引这些番兵来受死。遂拍马下山,摇动枪,望着番营去!逢人便挑,遇马便刺,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小番慌忙报入帐中,粘罕大怒,上马提锤,率领元帅、平章、众将校一齐拥上来,将岳爷围住。(岳飞)便把沥泉枪一摆,喝道:进得来,出得去,才为好汉!两腿把马一夹,拎喇嘛冲出番营而去!
一个南蛮拿他不得已,如何进得中原?踏平此山,方泄吾恨!就招麾大兵呐喊追来。岳爷居然看见,暗暗欢喜道:番奴,这惨中我之计了!连忙走立即山忽听得一声炮响,埋伏的军士,火炮火箭打将下来,延着枯草,火药效果。一霎时,烈焰腾空,烟草乱滚,烧得那些番兵番将两目难开的骂声争吵,自相践踏,人撞马,马撞人,各自逃生。
岳飞出道之初,正值宋军一败涂地、金军大举南犯之时。当时,岳飞手下只有八百丁勇,自然不能与金军硬拼。他仗着一身功夫,闯入金军营一番砍杀再杀出,吸引进军追过来杀,然后立即布阵好的伏兵,消灭这些敌人。就这样,岳飞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打了一场大胜仗。
古以来,中国的说书人不仅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而且围绕着敌我双方粮道的攻击与保护,杜撰了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 《说岳全传》:
到了次日,元帅升帐元帅道:三军未发,粮草先行;目今交兵之际,粮草要紧。但山下有金兵阻路,如何出得他的营盘?那名参与者,敢领本帅之令前往相州催粮?话声未绝,牛皋上前道:末将敢去!元帅道:你的本事,怎能出得番营去牛皋道:元帅何得长他人志气!原谅这些毛贼,怕他怎的?小将若出不得番营,愿纳下这颗首级。元帅道:既如此,有令箭一枝,铠甲,限你四日四夜到相州,小心前去!牛皋得令,将铠甲揣在怀中,把这令箭插在飞鱼袋内,上马提锏,单独一个跑下山来。
宋高宗一行逃难到了牛头山,被金军团围住。岳飞连忙率军前来护驾。岳飞在军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如何确保粮食供应,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要牛皋冲出重围,从相州运输军粮到牛头山。牛皋很快便从相州征到面粉粮食,如何运上山呢?没关系,牛皋在解粮途中,遇到了郑怀、张奎、高宠三位大英雄,并结为兄弟。四人一起轻松开一条血路,把粮食送上了牛头山。
再说说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光脚板的希腊人竟然消灭了500万波斯大军。
希罗多穿德说,光脚的希腊人以超过1:1000的战绩,干翻了波斯正规军。显然啊,古希腊人个个都比常山赵子龙的神功还要高强。那么,光脚的希腊人也好,波斯官兵也好,他们用的是什么兵器?的铠甲是什么?不知道。
高贵,步兵遇上了骑兵,就成了韭菜。光脚的希腊人,遇上了近万波斯的骑兵,不仅没有当韭菜,反而彻底消灭了这些波斯骑兵。光脚的希腊人到底使用了什么神秘武器?不。
希腊人打败波斯人的战绩,比孔明借东风的赤壁之战辉煌一万倍,比张翼德长坂坡吓退曹操牛气一万倍----张翼德毕竟没有消灭曹操嘛。那么,希腊人打这一仗,用什么计谋----智慧没有?好像没有----希罗多德说没。到底有没有?不知道。
500万波斯大军,每天消耗粮食至少5000吨,他们的粮草,从何而来?与波斯人作战的希腊人,每天是否也要吃点饭?不知道。
现在,光脚板希腊人到底是怎样消灭500万波斯人的呢?希罗多德是这样说的:
第一,在击败波斯军队后,希腊曾经立碑:
四千名伯罗奔尼撒人曾在这里对三百万敌军奋战。
4000名光脚丫子的希腊人,挑战300万波斯正规军,即1 : 750。啥叫光脚丫子的不怕穿鞋的?这就是。
第二,在普拉塔伊阿战役中,
给了希腊人这样一个短暂杀戮的机会,三万人的秃头大军,除去和阿尔塔巴佐斯一起消耗的四万人,仅仅有三千人活下来罢了。就这一点而言,则斯巴达出身的拉凯孟戴人在战斗中死亡的总共是九十个人,该铁亚人是十六个人,雅典人是五十二个人。
1:1616,这是等何神勇的战绩。是用什么兵器、神功、计谋实现的呢?不告诉你!你猜呗!
第三,原来是有神灵护佑:
当异邦(波斯)军队逼近雅典娜.普洛奈亚神殿时,他们遭受了自天而下的霹雳的打击,帕尔那索山的两座山峰来打仗,他们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向他们压死了,把他们受难的许多人压死了。而且,来自雅典娜神殿的也发出了胜利的喊叫和呼声。
西方许多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群光脚板的希腊人,不知何年何月,以不知名的武器、不知名的神功,不用计谋、不吃粮食,以一当千,消灭五百万波斯大军。 ----这就是西方史,比中国话本小说的档次低倍的故事,连起码的竞争力都没有的东西。
虽然《杨家将》、《说岳》、《水浒》比希罗多德的著作精彩一万倍,但,神圣是头脑发昏的中国史学家,也无法据此来研究宋史。
想知道正宗的中国史正在研究吗?常识告诉我们:
有农田和粮食总量就有多少军队;
有什么样的工业产能就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
有的学校教育水平人才有什么样的策划人员。详情请阅读《二十四史是照妖镜,令一切西方伪史原形毕露》。
希罗多德的《历史》竟然被某些人当做宝贝,这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四
我终于明白,一个希腊人,跑到波斯逛了一圈,能否把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他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我提出了如下疑问:
1. 假设历史上真有希罗多德这个人,他通晓埃及的语言文字吗?埃及人有方言、普通话吗?如果他不精通,他是如何与埃及人交流的?(根据古代史,此时的埃及是拥有独立的语言文字的。按照希罗多德《历史》,他必须通晓埃及的语言文字,否则,他不用写书,就算写得再高了也不可信。)
2.希罗多德精通更古老的埃及语言文字吗?如果他不精通,他又是如何阅读并撰写古埃及史的?(更古老的埃及语言文字,必然与当时的语言文字有所不同。希罗多德必须精通,否则,他无法写书,即使是写了也不可信。)
3.希罗多德精通波斯的语言文字吗?波斯人有方言、普通话吗?据说,波斯帝国有好多个民族,语言都一样吗?如果他不精通这些语言,他又是如何与波斯人交流的?(据希罗多德《历史》,波斯帝国土地上有N个民族。如果希罗多德不精通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否则,他生活都困难,日常交流都无法做到,更不可能写书,甚至是写得也不可信了。)
4.希罗多德精通更古老的波斯语言文字吗?如果他不精通,他又是如何阅读并撰写波斯史的?(遵照西方史和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不仅要精通更古老的波斯语言文字,还必须掌握新老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否则,不行他读书,更无法写书,即使是写了也不可信。)
5.假设希罗多德精通波斯的语言文字,据说波斯帝国的文献都是泥巴块,藏在帝国的皇家仓库里。波斯帝国的档案面向希腊开放吗?希罗多德是怎么进入波斯帝国档案库的?(根据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必然必须读过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包括最古老的和最新的)的档案。 文物,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馆都不是全面开放的,更不会轻易对希罗多德这样的外国人开放。希罗多德只有花大价钱买通高级官员,因此有可能获得偷偷摸摸进去待一会儿的。那么,游客希罗多德有机会随身携带了多少钱?否则,他没法写书,甚至是写了也是胡诌。)
6.假设希罗多德进入过波斯帝国的档案库,他在档案库里呆了几年?他读过哪些历史文献?书名为何?是否有半部传世?是否有一部出土?(据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必然且必须在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馆呆了了2年多了,系统全面地阅读了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馆中最古老和最新的档案。如果希罗多德是靠买通高级官员才进去的,那么,游客希罗多德花了多少钱?他外出时随身携带了多少钱?是否有几车银子与他随行?)
7. 古希腊各城邦的语言都一样吗?据专家说,古希腊有好多种方言,希罗多德都精通吗?如果不精通,他又是如何与希腊各城邦之间进行交流的?(关于这一点,可参见拙作《致在校大学生:古希腊语言文字,是存在近代形式,历史上并不》)
8.古希腊各城邦都有自己的档案馆和史书吗?他们都向希罗多德开放吗?他在档案库里呆了几年了?他读过哪些历史文献?书名为何?是否有半部传世?是否有一部出土?机密对话,包括准确到个个的各城邦出兵,他都清清楚楚。如果古希腊各城邦没有专门的档案馆和史书,这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古希腊各城邦没有专职的会议记录人员和专门的修史人员,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希罗多德没有读过这些档案和史书,也是不可想象的。)
9. 假设古希腊各城邦都有自己的档案馆和史书,并且都向希罗多德开放,那么,各城邦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吗?各城邦的文字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希罗多德又是如何读懂的?这(与前几条同样的道理。)
10.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吗?如果没有,希罗多德读的是什么史书?如果有,希罗多德又是如何能成为史学之父?(如果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希罗多德就够格当史学之父了!西方史学家如此急如此下重要的结论,是否太浮躁,太不严谨?)
11.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那么,这些史书,是否有编年?如果有,为什么希罗多德《历史》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编年?如果没有,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史学家又是如何记载历史的?(如果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史书都与希罗多德《历史》一样,从头到尾连时间都没有,那才真是世界历史奇观。)
12. 假设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那么,希罗多德在旅行过程中,应该读了多少种语言文字记载的多少部史书?(希罗多德必须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言学天才。)
13. 在希罗多德《历史》最初的版本中,是否引用过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文献?引用时,是否使用过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文字?(这是根据编者各自的学术标准提问。如果希罗多没有给出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学者们也无法查出相应的第一手资料的来源,这必定是不可信的东西。)
14.希罗多德在旅行过程中必须是每天记日记,那么,他记录这么多的素材,用的是莎草纸?羊皮纸?泥巴块?他随身携带了多少莎草纸、羊皮纸或者泥巴块?(据密码西方史,希罗多德时期,连堂堂的波斯帝国都是以泥巴块)块作为书写材料。由此可知,希罗多德一定是拉着几十个车泥巴块,一边旅游,一边购买新鲜的泥巴块用来写作,或者抄写汇总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希罗多德一定是拉着几十个车泥巴块回到家乡后,才开始写这篇著作的。)
15. 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第一手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文化遗产(纸张或泥巴块)、历法(时间)和文字,在西方的哪一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且该记载又具有传承寺的记载、记载?在其他地方又能否证明传承寺的文献并起源出土?
推出这15个问题之后,我突然明白,希罗多德应该是这么一个神人:
1.希罗多德至少精通50种语言文字,而且精通这50种古语言文字,里外相加,他至少精通100种语言文字;
2.他在旅行的过程中,至少阅读了用这100种语言文字撰写的1000部史书;
3.希罗多德进入各国的官方档案馆阅读了至少10000册机密档案(否则,他如何知道波斯帝国出兵总数,各兵种的具体数据?)
希罗多德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其实,他的《历史》,连游记都不够格!充满印度人的黑人是黑色的、埃及的女人站着撒尿的荒诞文字,至多算《镜花缘》之类志怪故事。
这也算历史???????
我们看看中国的司马迁是如何写《史记》的---生民永无疆
美国老师 (2025-07-28 10:15:05) 评论 (0)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纂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又《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司故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
孔子史料,编撰了自尧舜至秦穆公的《尚书》,又根据鲁国史记撰了《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又撰了《国语》;又记载了自黄帝到春秋的《世本》;又记了《战国策》。汉初又出来了《楚汉春》。司马迁就是根据这些史料,编成了《史记》。
这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是言之有据的,他实际上是继承前人的成果来撰写《史记》的。
如今,在西汉时期,供给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参考的历史文献,到底有多少呢?
《汉书艺文志》说:
汉兴,改秦之道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先前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却称曰:朕闵甚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至成帝时,以书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勉条其意篇目,撮其指,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大意是:汉朝一建立,朝廷便面向天下征集书文。汉武帝时,专门设置了抄录文献的官吏,将抄录的藏书送到国家图书馆。汉成帝时,还设置了一些专业兵种,安排专家分别校订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专业书籍。到刘歆时完成了校订工作,总为《七略》。中央图书馆的藏书,共有38种、596家、13269卷。
当然,这些书,司马迁并没有全部读过,因为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汉朝人写的书。
但是,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汉朝以前的书,他一定是读过的。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迁本人,都是朝廷专职的史官,朝廷的图书馆、档案馆当然是向他父子开放的。
《汉书艺文志》说: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故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大意是:自古以来,朝廷就史官。君主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下来,都督促君主谨言慎行楷模臣民,另外教育后世以史为鉴。有人专门记录攻击(诏令),编为《尚书》;有人专门记录(事件),编为《行为春秋》。
所以,先秦时期的史书,分为《尚书》、《春秋》。 自司马迁起,合二为一,形成以来的纪传体;随着班固后世史学家的不断创新发展,纪传体日益巩固。
关于传世《尚书》类书籍,《汉书艺文志》说: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书目列举如下: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传》四十一篇。《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欧阳说义》二篇。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许商《五行传记》一篇。《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关于传世《春秋》类书籍,《汉书艺文志》说: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书目如下: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谷梁二家。《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谷梁传》十一卷,谷梁子,鲁人。《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着。《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自讫春秋时诸侯大夫。《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石刻名山文也。《楚》 《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太古以来青年》二篇。《汉着记》百九十卷。《汉大青年》五篇。
《汉书艺文志》还记述了《尚书》、《春秋》的传承历程,此处不再赘言。
仅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供司马迁着有《史记》征引的先秦史书,已有千余篇,而供司马迁参阅的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则多达万卷。还有一些诸如《越绝书》、《吴越春秋》之类的原始文献,司马迁也曾读过。
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著作,便不可胜数。
我们还知道,司马迁曾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勘察遗迹,搜查信息。
因此,司马迁的文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典型的,《史记》中关于商朝王室的世系的记载,与近百年出土的殷商甲骨文的内容基本一致。
很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言之有据;司马迁、《史记》,在《汉书》有详细记载;班固、《汉书》,在《后汉书》有详细记载。
二
?
我一再说,二十四史中的 “志”是史书的灵魂。如果没有“志”,其中任何一部史书,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此言毫不夸张。因为其中的“艺文志”,就是每一部史书的第一手资料的源头,换句话说,这部史书,就是依据“艺文志”列举的一部部著作,而撰写的。
中国的历朝历代,不仅重视修史,而且重视史料的保管。前面说过,汉朝有兰台,而唐朝呢,则有秘书省。
唐代的秘书省,就是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门下省、中书省要定期将记录的皇帝起居、编撰的史书实录送秘书省保管,朝廷各衙门要定期将各种文献资料送秘书省存档。(当然,朝廷各衙门也有自己的档案馆)
《新唐书•百官志》:
“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武德四年,改少令曰少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监曰太史,少监曰侍郎,丞曰大夫,秘书郎曰兰台郎。武后垂拱元年,秘书省曰麟台;太极元年曰秘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笔匠六人。)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秘书省,是唐朝的一个学术机构,这里聚集了大批著名学者和青年才俊,负责整理文献资料,从事学术研究。没有两把刷子的新科进士,是不可能分派到这里工作的。贺知章曾在这里担任一把手。陈子昂进士及第后就被安排在这里工作。
这里,收藏了难以计数的文献资料。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主要依据,就是这里流传下来的资料。
《新唐书•艺文志》:
“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
原来,后世所谓“经史子集”,就是唐代学者所定的图书分类。
现在,我们不说经、子、集,单说对欧阳修等人撰写唐史最为重要的史书类文献,又有哪些呢?
《新唐书•艺文志》说:
“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伪史类,四曰杂史类,五曰起居注类,六曰故事类,七曰职官类,八曰杂传记类,九曰仪注类,十曰刑法类,十一曰目录类,十二曰谱牒类,十三曰地理类。凡著录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十七部,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卷;不著录三百五十八家,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卷。”
瞧,仅流传到宋朝,欧阳修等人亲眼见到的此类文献,就分为13类,历朝历代的文献合计29201卷。
其中,由唐代撰写,直接记录唐代的文献,《新唐书•艺文志》说:
《武德贞观两朝史》八十卷(长孙无忌、令狐德棻、顾胤等撰)
《唐书》一百卷,又一百三十卷(兢、韦述、柳芳、令狐峘、于休烈等撰)
《国史》一百六卷,又一百一十三卷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高峻,初六十卷,其子迥厘益之峻,元和中人)
刘氏《洞史》二十卷(刘权,忠州刺史晏曾孙)
姚康复《统史》三百卷(大中太子詹事)
柳芳《唐历》四十卷
《续唐历》二十二卷(韦澳、蒋偕、李荀、张彦远、崔瑄撰,崔龟从监脩)
吴兢《唐春秋》三十卷
韦述《唐春秋》三十卷
陆长源《唐春秋》六十卷
陈岳《唐统纪》一百卷
焦璐《唐朝年代记》十卷(徐州从事,庞勋乱遇害)
李仁实《通历》七卷
马亹《通历》十卷
王氏《五位图》十卷(王起)
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宣、懿时人)
贾钦文《古今年代历》一卷(大中时人)
曹圭《五运录》十二卷
张敦素《建元历》二卷
刘轲《帝王历数謌》一卷(字希仁,元和末进士第,洺州刺史)
封演《古今年号录》一卷(天宝末进士第)
韦美《嘉号录》一卷(中和中进士)
柳璨《正闰位历》三卷
李匡文《两汉至唐年纪》一卷(昭宗时宗正少卿)
杜儒童《隋季革命记》五卷(武后时人)
《刘氏行年记》二十卷(刘仁轨)
裴遵度《王政记》
《功臣录》三十卷
唐颍《稽典》一百三十卷(开元中,颍罢临汾尉,上之。张说奏留史馆脩史,兼集贤待制)
王彦威《唐典》七十卷
吴兢《唐书备阙记》十卷
《续皇王宝运录》十卷(韦昭度、杨涉撰)
韩祐《续古今人表》十卷(开元十七年上,授太常寺太祝)
蒋乂《大唐宰辅录》七十卷,又《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四十卷
凌璠《唐录政要》十二卷(昭宗时江都尉)
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字昭嗣,大中黔南观察使)
薛珰《唐圣运图》二卷
刘肃《大唐新语》十三卷(元和中江都主簿)
李肇《国史补》三卷(翰林学士,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少监)
林恩《补国史》十卷(僖宗时进士)
《传载》一卷
《史遗》一卷
温大雅《今上王业记》六卷
李延寿《太宗政典》三十卷
吴孜《太宗勋史》一卷,又《贞观政要》十卷
李康《明皇政录》十卷
郑处训《明皇杂录》二卷
郑棨《开天传信记》一卷
温畲《天宝乱离西幸记》一卷
宋巨《明皇幸蜀记》一卷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三卷(华阴尉)
包谞《河洛春秋》二卷(安禄山、史思明事)
徐岱《奉天记》一卷(德宗西狩猎事)
崔光庭《德宗幸奉天录》一卷
赵元一《奉天录》四卷
张读《建中西狩猎录》十卷(字圣用,僖宗时吏部侍郎)
袁皓《兴元圣功录》三卷
谷况《燕南记》三卷(张孝忠事)
·隋《平淮西记》一卷
杜信《史略》三十卷,又《闲居录》三十卷
郑澥《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字蕴士,李愬山南东道掌记,开州刺史)
图薛存《河南记》一卷(李师道事)
李潜用《乙卯记》一卷(李训、郑注事)
《大和危凶记》一卷
《野史甘露记》第二卷
《开成纪事》二卷
李石《开成承诏录》二卷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一卷,又《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会昌伐叛记》一卷,《上党叛》一卷(刘从纪谏事)
韩昱《壶关录》三卷
裴廷裕《东观奏记》三卷(大顺中,诏修宣、懿、僖实录,以日历注记亡缺,因摭宣宗政事奏记于监修国史杜让能。廷裕,字辞余,昭宗时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贬湖南,卒)
令狐澄《贞陵遗事》二卷(綯子也。乾符中书舍人)
柳玭《续贞陵遗事》一卷
郑言《平剡录》一卷(裘甫事。言,字垂之,浙西观察使王式从事,通咸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张云《咸通解围录》一卷(字景之,一字瑞卿,起居舍人)
郑樵《彭门纪乱》三卷(庞勋事)
王坤《惊听录》一卷(黄巢事)
郭廷训《广陵妖乱志》三卷(高骈事)
《干宁会稽录》一卷(董昌事)
韩偓《金銮密记》五卷
王振《汴水滔天录》一卷(昭宗时拾遗)
公沙仲穆《大和野史》十卷(起大和,尽龙纪)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开元起居注》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失撰人名)
姚璹修《时政记》四十卷
《高祖实录》二十卷(敬播撰,房玄龄监修,许敬宗删改)
《今上实录》二十卷(敬播、顾胤撰,房玄龄监修)
长孙无忌《贞观实录》四十卷
许敬宗《皇帝实录》三十卷
《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初,令狐德棻撰,止乾封,刘知几、吴孜续成)
韦述《高宗实录》三十卷
武后《高宗实绿》一百卷
《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魏元忠、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撰稿,刘知几、吴勉删正)
宗秦客《圣母神皇实录》十八卷
吴孜《中宗实录》二十卷
刘知几《太上皇实录》十卷
吴孜《睿宗实录》五卷
张说《今上实录》二十卷(说与唐玄颍撰,次宗开元初事)
《开元实录》四十七卷(失撰人名)
《玄宗实录》一百卷(令狐峘撰,元载监修)
《肃宗实录》三十卷(元载监修)
令狐峘《代宗实录》四十卷
沉既济《建中实录》十卷
《德宗实录》五十卷(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裴垍监修)
《顺宗录》五卷(韩愈、沉传师。宇文籍撰稿,李吉甫监修)
《宪宗实录》四十卷(沉传师、郑浣、宇文籍、蒋系、李汉、陈夷行、苏景胤撰,杜元颖、韦处厚、路隋监修。景胤,弁子也,中书舍人)
《穆宗实录》二十卷(苏景胤、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撰,路隋监修。涤,字玄献,冕子也,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
《敬宗实录》十卷(陈商、郑亚撰,李让夷监修。商,字述圣,礼部侍郎、助理监)
《敬宗宝录》十卷(陈商卷亚撰李让夷监修。商,字述圣,礼部侍郎,助手监)
《文宗实录》四十卷(卢耽、蒋偕、王沨、卢告、牛丛撰,魏暮监修。耽,字子严,一字子重,历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沨,字中德,历东都留守。告,字子有,弘宣子,也历吏部侍郎)
《武宗实录》三十卷(韦保衡临修)
温彦博《古今诏集》三十卷
李义府《古今法令集》一百卷
薛克构《圣朝法令集》三十卷
《唐德音录》三十卷
《太平内制》五卷
《明皇制诏录》一卷
《元和制集》十卷
王起《写宣》十卷
马文敏《王言会最》五卷
《唐旧制编录》六卷(费氏集)
《拟状注制》十卷
《春坊旧事》三卷
武后《述圣纪》一卷
杜正伦《春坊要录》四卷
王方庆《南宫故事》十二卷
裴矩《邺都故事》十卷
马亹《唐年小录》八卷
张齐贤《孝和中兴故事》三卷
卢若虚《南宫故事》三卷
令狐德棻《凌烟阁功臣故事》四卷
敬播《文贞公传事》四卷
刘祎之《文贞公故事》六卷
张大业《魏文贞故事》八卷
王方庆《文贞公事录》一卷
李仁实《卫公平突厥故事》二卷
谢偃《英公故事》四卷
刘祎之《英国贞武公故事》四卷
陈谏等《彭城公故事》一卷(刘晏)
《张九龄事迹》一卷
实在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中,有一个皇帝的实录、诏令,有一个重要大臣的言行记录,有一次君臣的对话记录,有行政区划文献、税赋文献、行政军事礼仪刑法文献,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无统计的唐代文人的诗文作品,可以作为参考。
正因为如此,《新唐书》中,有精确到天甚至时辰的纪,有各个重要人物的传记,有详列宰相世系的表,更有典章制度和理论探讨的志。
欧阳修等人的《新唐书》,就是这样写完成的。
更加不可能的,是今年出土的无数唐代碑铭,再次证实了两本《唐书》记载之准确。
三
希罗多德的《历史》配不上所谓的历史,而且连嗨的故事都够不上。
常常有专家将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相提并论,甚至有人选择司马迁《史记》远不如希罗多德的《历史》。
如此夸耀希罗多德《历史》的人,描绘史盲。如果他是专家,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史盲。在《史记》中:
有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礼书》;
有犹乐记的《乐书》;
有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的《律书》;
有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的《历书》;
有天官既书,太史攸掌;云物必记,星辰可仰的《天官书》;
有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封禅书》;
有什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河渠书》;
有平准之立,通货天下、以均天下郡国转贩的《平准书》。
希罗多德《历史》中有这样的内容吗?没有,一无所有。
希罗多德《历史》,仅仅只有大量的故事。司马迁《史记》中也讲了大量的故事。有着本质不同,司马迁《史记》讲故事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话,如高贵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开篇便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中,有时间:赵惠文王十六年;有地点,有人物,样样齐备。
学习,历史护理要掌握明确的时间。想知道赵惠文王十六年是哪一年,这一年各诸侯国发生了什么,不难!因为司马迁《史记》中还有: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等。
希罗多德的《历史》有这些吗?没有,一无所有。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就没有出现过一个明确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个故事,你都不知道发生在哪一年!如果谁能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找到某年的记载,烦请告诉我。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不明白:希罗多德没有说过希波战争史发生在哪一年,但是,前面的专家们却能将希波战争史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不知道这些专家是如何做到的?
连时间都没有的故事,也能叫历史吗?按照中国标准,连野史都够不上,至多等级民间传说。
西方的历史history,即hi-story,很嗨的故事。
但是,希罗多德的《历史》,只是故事,连嗨都够不上。
如果与中国的故事比起来,希罗多德的《历史》的差距止何千里万里。
读过《杨家将》、《说岳》、《水浒》的人都知道,三者合在一起,简直就是民间版的宋史。而这样的宋史,比正版《宋史》有趣,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活下去灵活现,每一个猛将皆有独特个性、独门武功和专用兵器,每一个战场皆有精彩的厮杀技巧描绘,每一次战争皆有运筹帷幄、粮草先行和三十六计,这才是很嗨的故事。
现在,我们以《说岳全传》为例,说道。
凡是古代英雄,在中国民间,皆有妇孺皆知的专用兵器,如关公的刀、张飞的矛、秦琼的锏、尉迟恭的鞭、岳飞的枪、花荣的箭。甚至是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有专用的金箍棒,猪八戒有专用的钉穗,一个魔鬼怪也有自己的独门武功妖器。
例如岳飞收服杨再兴一战。杨再兴乃杨家将之后,自然是杨家功夫杨家兵器。他出场时,相貌、服饰、武器、马匹一应俱全:
(岳飞率军)来九龙山下讨战那杨再兴怎生打扮?但见:头戴凤翅银盔,鱼鳞细甲。手执滚金枪,腰悬竹锏。衬一件白战袍,跨一匹银×马。面白唇红,微须三绺;腰圆腋阔,头大声洪。真个是:英雄盖世无双将,百万军中第一人!
夫妻间,岳飞曾与杨再兴有一面之缘,知道他是忠臣杨门之后,武功高强,诚心收服他为国效力,因此,岳飞建议:让我们士兵都退下,咱俩一对,好好比试比试,如何?杨再兴说:好啊!
岳爷道:住着!我和你各把兵将退后,只我一个对你一个,各显手段。杨再兴道:如此甚好!即命众喽罗退回山寨。岳爷亦传令众将退后,不许上前。二人两马催开,双枪并举。但见:岳爷爷枪舞梨花,当心便刺;杨再兴矛分八叉,照顶来挑衅。这枪来,心血管去桂簇;那矛,好似雪花飘。真个是:战作一团,不分胜负;杀做一处,难定输赢。二人大战三百余合,不分胜负。
二人大战三百轮后,不分胜负。双方收兵,约定明日再战。岳飞在冥思苦想中睡去,梦中,得到杨令公指点成功,终于在第二天收服了杨兴再战。
虽然岳飞武功高强,但在中国,自古以来,打仗主要是打智慧。中国历代最精彩的战争故事,致充分臣服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如《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赤壁之战。因此,中国古代的优秀将领都是文武双全的形象,岳飞不会当然例外。
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得靠智慧。《说岳全传》:
这里青龙山上,岳爷爷见粘罕安营,不来抢山,若到明日,彼众我寡,难以抵敌。想一想,便叫二百儿郎:在此守着,乱动,待我去引这些番兵来受死。遂拍马下山,摇动枪,望着番营去!逢人便挑,遇马便刺,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小番慌忙报入帐中,粘罕大怒,上马提锤,率领元帅、平章、众将校一齐拥上来,将岳爷围住。(岳飞)便把沥泉枪一摆,喝道:进得来,出得去,才为好汉!两腿把马一夹,拎喇嘛冲出番营而去!
一个南蛮拿他不得已,如何进得中原?踏平此山,方泄吾恨!就招麾大兵呐喊追来。岳爷居然看见,暗暗欢喜道:番奴,这惨中我之计了!连忙走立即山忽听得一声炮响,埋伏的军士,火炮火箭打将下来,延着枯草,火药效果。一霎时,烈焰腾空,烟草乱滚,烧得那些番兵番将两目难开的骂声争吵,自相践踏,人撞马,马撞人,各自逃生。
岳飞出道之初,正值宋军一败涂地、金军大举南犯之时。当时,岳飞手下只有八百丁勇,自然不能与金军硬拼。他仗着一身功夫,闯入金军营一番砍杀再杀出,吸引进军追过来杀,然后立即布阵好的伏兵,消灭这些敌人。就这样,岳飞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打了一场大胜仗。
古以来,中国的说书人不仅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而且围绕着敌我双方粮道的攻击与保护,杜撰了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 《说岳全传》:
到了次日,元帅升帐元帅道:三军未发,粮草先行;目今交兵之际,粮草要紧。但山下有金兵阻路,如何出得他的营盘?那名参与者,敢领本帅之令前往相州催粮?话声未绝,牛皋上前道:末将敢去!元帅道:你的本事,怎能出得番营去牛皋道:元帅何得长他人志气!原谅这些毛贼,怕他怎的?小将若出不得番营,愿纳下这颗首级。元帅道:既如此,有令箭一枝,铠甲,限你四日四夜到相州,小心前去!牛皋得令,将铠甲揣在怀中,把这令箭插在飞鱼袋内,上马提锏,单独一个跑下山来。
宋高宗一行逃难到了牛头山,被金军团围住。岳飞连忙率军前来护驾。岳飞在军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如何确保粮食供应,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要牛皋冲出重围,从相州运输军粮到牛头山。牛皋很快便从相州征到面粉粮食,如何运上山呢?没关系,牛皋在解粮途中,遇到了郑怀、张奎、高宠三位大英雄,并结为兄弟。四人一起轻松开一条血路,把粮食送上了牛头山。
再说说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光脚板的希腊人竟然消灭了500万波斯大军。
希罗多穿德说,光脚的希腊人以超过1:1000的战绩,干翻了波斯正规军。显然啊,古希腊人个个都比常山赵子龙的神功还要高强。那么,光脚的希腊人也好,波斯官兵也好,他们用的是什么兵器?的铠甲是什么?不知道。
高贵,步兵遇上了骑兵,就成了韭菜。光脚的希腊人,遇上了近万波斯的骑兵,不仅没有当韭菜,反而彻底消灭了这些波斯骑兵。光脚的希腊人到底使用了什么神秘武器?不。
希腊人打败波斯人的战绩,比孔明借东风的赤壁之战辉煌一万倍,比张翼德长坂坡吓退曹操牛气一万倍----张翼德毕竟没有消灭曹操嘛。那么,希腊人打这一仗,用什么计谋----智慧没有?好像没有----希罗多德说没。到底有没有?不知道。
500万波斯大军,每天消耗粮食至少5000吨,他们的粮草,从何而来?与波斯人作战的希腊人,每天是否也要吃点饭?不知道。
现在,光脚板希腊人到底是怎样消灭500万波斯人的呢?希罗多德是这样说的:
第一,在击败波斯军队后,希腊曾经立碑:
四千名伯罗奔尼撒人曾在这里对三百万敌军奋战。
4000名光脚丫子的希腊人,挑战300万波斯正规军,即1 : 750。啥叫光脚丫子的不怕穿鞋的?这就是。
第二,在普拉塔伊阿战役中,
给了希腊人这样一个短暂杀戮的机会,三万人的秃头大军,除去和阿尔塔巴佐斯一起消耗的四万人,仅仅有三千人活下来罢了。就这一点而言,则斯巴达出身的拉凯孟戴人在战斗中死亡的总共是九十个人,该铁亚人是十六个人,雅典人是五十二个人。
1:1616,这是等何神勇的战绩。是用什么兵器、神功、计谋实现的呢?不告诉你!你猜呗!
第三,原来是有神灵护佑:
当异邦(波斯)军队逼近雅典娜.普洛奈亚神殿时,他们遭受了自天而下的霹雳的打击,帕尔那索山的两座山峰来打仗,他们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向他们压死了,把他们受难的许多人压死了。而且,来自雅典娜神殿的也发出了胜利的喊叫和呼声。
西方许多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群光脚板的希腊人,不知何年何月,以不知名的武器、不知名的神功,不用计谋、不吃粮食,以一当千,消灭五百万波斯大军。 ----这就是西方史,比中国话本小说的档次低倍的故事,连起码的竞争力都没有的东西。
虽然《杨家将》、《说岳》、《水浒》比希罗多德的著作精彩一万倍,但,神圣是头脑发昏的中国史学家,也无法据此来研究宋史。
想知道正宗的中国史正在研究吗?常识告诉我们:
有农田和粮食总量就有多少军队;
有什么样的工业产能就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
有的学校教育水平人才有什么样的策划人员。详情请阅读《二十四史是照妖镜,令一切西方伪史原形毕露》。
希罗多德的《历史》竟然被某些人当做宝贝,这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四
我终于明白,一个希腊人,跑到波斯逛了一圈,能否把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他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我提出了如下疑问:
1. 假设历史上真有希罗多德这个人,他通晓埃及的语言文字吗?埃及人有方言、普通话吗?如果他不精通,他是如何与埃及人交流的?(根据古代史,此时的埃及是拥有独立的语言文字的。按照希罗多德《历史》,他必须通晓埃及的语言文字,否则,他不用写书,就算写得再高了也不可信。)
2.希罗多德精通更古老的埃及语言文字吗?如果他不精通,他又是如何阅读并撰写古埃及史的?(更古老的埃及语言文字,必然与当时的语言文字有所不同。希罗多德必须精通,否则,他无法写书,即使是写了也不可信。)
3.希罗多德精通波斯的语言文字吗?波斯人有方言、普通话吗?据说,波斯帝国有好多个民族,语言都一样吗?如果他不精通这些语言,他又是如何与波斯人交流的?(据希罗多德《历史》,波斯帝国土地上有N个民族。如果希罗多德不精通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否则,他生活都困难,日常交流都无法做到,更不可能写书,甚至是写得也不可信了。)
4.希罗多德精通更古老的波斯语言文字吗?如果他不精通,他又是如何阅读并撰写波斯史的?(遵照西方史和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不仅要精通更古老的波斯语言文字,还必须掌握新老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否则,不行他读书,更无法写书,即使是写了也不可信。)
5.假设希罗多德精通波斯的语言文字,据说波斯帝国的文献都是泥巴块,藏在帝国的皇家仓库里。波斯帝国的档案面向希腊开放吗?希罗多德是怎么进入波斯帝国档案库的?(根据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必然必须读过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包括最古老的和最新的)的档案。 文物,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馆都不是全面开放的,更不会轻易对希罗多德这样的外国人开放。希罗多德只有花大价钱买通高级官员,因此有可能获得偷偷摸摸进去待一会儿的。那么,游客希罗多德有机会随身携带了多少钱?否则,他没法写书,甚至是写了也是胡诌。)
6.假设希罗多德进入过波斯帝国的档案库,他在档案库里呆了几年?他读过哪些历史文献?书名为何?是否有半部传世?是否有一部出土?(据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必然且必须在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馆呆了了2年多了,系统全面地阅读了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馆中最古老和最新的档案。如果希罗多德是靠买通高级官员才进去的,那么,游客希罗多德花了多少钱?他外出时随身携带了多少钱?是否有几车银子与他随行?)
7. 古希腊各城邦的语言都一样吗?据专家说,古希腊有好多种方言,希罗多德都精通吗?如果不精通,他又是如何与希腊各城邦之间进行交流的?(关于这一点,可参见拙作《致在校大学生:古希腊语言文字,是存在近代形式,历史上并不》)
8.古希腊各城邦都有自己的档案馆和史书吗?他们都向希罗多德开放吗?他在档案库里呆了几年了?他读过哪些历史文献?书名为何?是否有半部传世?是否有一部出土?机密对话,包括准确到个个的各城邦出兵,他都清清楚楚。如果古希腊各城邦没有专门的档案馆和史书,这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古希腊各城邦没有专职的会议记录人员和专门的修史人员,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希罗多德没有读过这些档案和史书,也是不可想象的。)
9. 假设古希腊各城邦都有自己的档案馆和史书,并且都向希罗多德开放,那么,各城邦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吗?各城邦的文字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希罗多德又是如何读懂的?这(与前几条同样的道理。)
10.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吗?如果没有,希罗多德读的是什么史书?如果有,希罗多德又是如何能成为史学之父?(如果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希罗多德就够格当史学之父了!西方史学家如此急如此下重要的结论,是否太浮躁,太不严谨?)
11.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那么,这些史书,是否有编年?如果有,为什么希罗多德《历史》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编年?如果没有,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史学家又是如何记载历史的?(如果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史书都与希罗多德《历史》一样,从头到尾连时间都没有,那才真是世界历史奇观。)
12. 假设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那么,希罗多德在旅行过程中,应该读了多少种语言文字记载的多少部史书?(希罗多德必须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言学天才。)
13. 在希罗多德《历史》最初的版本中,是否引用过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文献?引用时,是否使用过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文字?(这是根据编者各自的学术标准提问。如果希罗多没有给出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学者们也无法查出相应的第一手资料的来源,这必定是不可信的东西。)
14.希罗多德在旅行过程中必须是每天记日记,那么,他记录这么多的素材,用的是莎草纸?羊皮纸?泥巴块?他随身携带了多少莎草纸、羊皮纸或者泥巴块?(据密码西方史,希罗多德时期,连堂堂的波斯帝国都是以泥巴块)块作为书写材料。由此可知,希罗多德一定是拉着几十个车泥巴块,一边旅游,一边购买新鲜的泥巴块用来写作,或者抄写汇总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希罗多德一定是拉着几十个车泥巴块回到家乡后,才开始写这篇著作的。)
15. 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第一手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文化遗产(纸张或泥巴块)、历法(时间)和文字,在西方的哪一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且该记载又具有传承寺的记载、记载?在其他地方又能否证明传承寺的文献并起源出土?
推出这15个问题之后,我突然明白,希罗多德应该是这么一个神人:
1.希罗多德至少精通50种语言文字,而且精通这50种古语言文字,里外相加,他至少精通100种语言文字;
2.他在旅行的过程中,至少阅读了用这100种语言文字撰写的1000部史书;
3.希罗多德进入各国的官方档案馆阅读了至少10000册机密档案(否则,他如何知道波斯帝国出兵总数,各兵种的具体数据?)
希罗多德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其实,他的《历史》,连游记都不够格!充满印度人的黑人是黑色的、埃及的女人站着撒尿的荒诞文字,至多算《镜花缘》之类志怪故事。
这也算历史???????
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纂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又《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司故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
孔子史料,编撰了自尧舜至秦穆公的《尚书》,又根据鲁国史记撰了《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又撰了《国语》;又记载了自黄帝到春秋的《世本》;又记了《战国策》。汉初又出来了《楚汉春》。司马迁就是根据这些史料,编成了《史记》。
这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是言之有据的,他实际上是继承前人的成果来撰写《史记》的。
如今,在西汉时期,供给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参考的历史文献,到底有多少呢?
《汉书艺文志》说:
汉兴,改秦之道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先前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却称曰:朕闵甚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至成帝时,以书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勉条其意篇目,撮其指,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大意是:汉朝一建立,朝廷便面向天下征集书文。汉武帝时,专门设置了抄录文献的官吏,将抄录的藏书送到国家图书馆。汉成帝时,还设置了一些专业兵种,安排专家分别校订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专业书籍。到刘歆时完成了校订工作,总为《七略》。中央图书馆的藏书,共有38种、596家、13269卷。
当然,这些书,司马迁并没有全部读过,因为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汉朝人写的书。
但是,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汉朝以前的书,他一定是读过的。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迁本人,都是朝廷专职的史官,朝廷的图书馆、档案馆当然是向他父子开放的。
《汉书艺文志》说: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故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大意是:自古以来,朝廷就史官。君主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下来,都督促君主谨言慎行楷模臣民,另外教育后世以史为鉴。有人专门记录攻击(诏令),编为《尚书》;有人专门记录(事件),编为《行为春秋》。
所以,先秦时期的史书,分为《尚书》、《春秋》。 自司马迁起,合二为一,形成以来的纪传体;随着班固后世史学家的不断创新发展,纪传体日益巩固。
关于传世《尚书》类书籍,《汉书艺文志》说: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书目列举如下: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传》四十一篇。《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欧阳说义》二篇。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许商《五行传记》一篇。《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关于传世《春秋》类书籍,《汉书艺文志》说: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书目如下: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谷梁二家。《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谷梁传》十一卷,谷梁子,鲁人。《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着。《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自讫春秋时诸侯大夫。《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石刻名山文也。《楚》 《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太古以来青年》二篇。《汉着记》百九十卷。《汉大青年》五篇。
《汉书艺文志》还记述了《尚书》、《春秋》的传承历程,此处不再赘言。
仅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供司马迁着有《史记》征引的先秦史书,已有千余篇,而供司马迁参阅的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则多达万卷。还有一些诸如《越绝书》、《吴越春秋》之类的原始文献,司马迁也曾读过。
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著作,便不可胜数。
我们还知道,司马迁曾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勘察遗迹,搜查信息。
因此,司马迁的文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典型的,《史记》中关于商朝王室的世系的记载,与近百年出土的殷商甲骨文的内容基本一致。
很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言之有据;司马迁、《史记》,在《汉书》有详细记载;班固、《汉书》,在《后汉书》有详细记载。
二
?
我一再说,二十四史中的 “志”是史书的灵魂。如果没有“志”,其中任何一部史书,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此言毫不夸张。因为其中的“艺文志”,就是每一部史书的第一手资料的源头,换句话说,这部史书,就是依据“艺文志”列举的一部部著作,而撰写的。
中国的历朝历代,不仅重视修史,而且重视史料的保管。前面说过,汉朝有兰台,而唐朝呢,则有秘书省。
唐代的秘书省,就是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门下省、中书省要定期将记录的皇帝起居、编撰的史书实录送秘书省保管,朝廷各衙门要定期将各种文献资料送秘书省存档。(当然,朝廷各衙门也有自己的档案馆)
《新唐书•百官志》:
“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武德四年,改少令曰少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监曰太史,少监曰侍郎,丞曰大夫,秘书郎曰兰台郎。武后垂拱元年,秘书省曰麟台;太极元年曰秘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笔匠六人。)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秘书省,是唐朝的一个学术机构,这里聚集了大批著名学者和青年才俊,负责整理文献资料,从事学术研究。没有两把刷子的新科进士,是不可能分派到这里工作的。贺知章曾在这里担任一把手。陈子昂进士及第后就被安排在这里工作。
这里,收藏了难以计数的文献资料。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主要依据,就是这里流传下来的资料。
《新唐书•艺文志》:
“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
原来,后世所谓“经史子集”,就是唐代学者所定的图书分类。
现在,我们不说经、子、集,单说对欧阳修等人撰写唐史最为重要的史书类文献,又有哪些呢?
《新唐书•艺文志》说:
“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伪史类,四曰杂史类,五曰起居注类,六曰故事类,七曰职官类,八曰杂传记类,九曰仪注类,十曰刑法类,十一曰目录类,十二曰谱牒类,十三曰地理类。凡著录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十七部,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卷;不著录三百五十八家,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卷。”
瞧,仅流传到宋朝,欧阳修等人亲眼见到的此类文献,就分为13类,历朝历代的文献合计29201卷。
其中,由唐代撰写,直接记录唐代的文献,《新唐书•艺文志》说:
《武德贞观两朝史》八十卷(长孙无忌、令狐德棻、顾胤等撰)
《唐书》一百卷,又一百三十卷(兢、韦述、柳芳、令狐峘、于休烈等撰)
《国史》一百六卷,又一百一十三卷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高峻,初六十卷,其子迥厘益之峻,元和中人)
刘氏《洞史》二十卷(刘权,忠州刺史晏曾孙)
姚康复《统史》三百卷(大中太子詹事)
柳芳《唐历》四十卷
《续唐历》二十二卷(韦澳、蒋偕、李荀、张彦远、崔瑄撰,崔龟从监脩)
吴兢《唐春秋》三十卷
韦述《唐春秋》三十卷
陆长源《唐春秋》六十卷
陈岳《唐统纪》一百卷
焦璐《唐朝年代记》十卷(徐州从事,庞勋乱遇害)
李仁实《通历》七卷
马亹《通历》十卷
王氏《五位图》十卷(王起)
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宣、懿时人)
贾钦文《古今年代历》一卷(大中时人)
曹圭《五运录》十二卷
张敦素《建元历》二卷
刘轲《帝王历数謌》一卷(字希仁,元和末进士第,洺州刺史)
封演《古今年号录》一卷(天宝末进士第)
韦美《嘉号录》一卷(中和中进士)
柳璨《正闰位历》三卷
李匡文《两汉至唐年纪》一卷(昭宗时宗正少卿)
杜儒童《隋季革命记》五卷(武后时人)
《刘氏行年记》二十卷(刘仁轨)
裴遵度《王政记》
《功臣录》三十卷
唐颍《稽典》一百三十卷(开元中,颍罢临汾尉,上之。张说奏留史馆脩史,兼集贤待制)
王彦威《唐典》七十卷
吴兢《唐书备阙记》十卷
《续皇王宝运录》十卷(韦昭度、杨涉撰)
韩祐《续古今人表》十卷(开元十七年上,授太常寺太祝)
蒋乂《大唐宰辅录》七十卷,又《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四十卷
凌璠《唐录政要》十二卷(昭宗时江都尉)
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字昭嗣,大中黔南观察使)
薛珰《唐圣运图》二卷
刘肃《大唐新语》十三卷(元和中江都主簿)
李肇《国史补》三卷(翰林学士,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少监)
林恩《补国史》十卷(僖宗时进士)
《传载》一卷
《史遗》一卷
温大雅《今上王业记》六卷
李延寿《太宗政典》三十卷
吴孜《太宗勋史》一卷,又《贞观政要》十卷
李康《明皇政录》十卷
郑处训《明皇杂录》二卷
郑棨《开天传信记》一卷
温畲《天宝乱离西幸记》一卷
宋巨《明皇幸蜀记》一卷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三卷(华阴尉)
包谞《河洛春秋》二卷(安禄山、史思明事)
徐岱《奉天记》一卷(德宗西狩猎事)
崔光庭《德宗幸奉天录》一卷
赵元一《奉天录》四卷
张读《建中西狩猎录》十卷(字圣用,僖宗时吏部侍郎)
袁皓《兴元圣功录》三卷
谷况《燕南记》三卷(张孝忠事)
·隋《平淮西记》一卷
杜信《史略》三十卷,又《闲居录》三十卷
郑澥《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字蕴士,李愬山南东道掌记,开州刺史)
图薛存《河南记》一卷(李师道事)
李潜用《乙卯记》一卷(李训、郑注事)
《大和危凶记》一卷
《野史甘露记》第二卷
《开成纪事》二卷
李石《开成承诏录》二卷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一卷,又《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会昌伐叛记》一卷,《上党叛》一卷(刘从纪谏事)
韩昱《壶关录》三卷
裴廷裕《东观奏记》三卷(大顺中,诏修宣、懿、僖实录,以日历注记亡缺,因摭宣宗政事奏记于监修国史杜让能。廷裕,字辞余,昭宗时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贬湖南,卒)
令狐澄《贞陵遗事》二卷(綯子也。乾符中书舍人)
柳玭《续贞陵遗事》一卷
郑言《平剡录》一卷(裘甫事。言,字垂之,浙西观察使王式从事,通咸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张云《咸通解围录》一卷(字景之,一字瑞卿,起居舍人)
郑樵《彭门纪乱》三卷(庞勋事)
王坤《惊听录》一卷(黄巢事)
郭廷训《广陵妖乱志》三卷(高骈事)
《干宁会稽录》一卷(董昌事)
韩偓《金銮密记》五卷
王振《汴水滔天录》一卷(昭宗时拾遗)
公沙仲穆《大和野史》十卷(起大和,尽龙纪)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开元起居注》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失撰人名)
姚璹修《时政记》四十卷
《高祖实录》二十卷(敬播撰,房玄龄监修,许敬宗删改)
《今上实录》二十卷(敬播、顾胤撰,房玄龄监修)
长孙无忌《贞观实录》四十卷
许敬宗《皇帝实录》三十卷
《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初,令狐德棻撰,止乾封,刘知几、吴孜续成)
韦述《高宗实录》三十卷
武后《高宗实绿》一百卷
《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魏元忠、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撰稿,刘知几、吴勉删正)
宗秦客《圣母神皇实录》十八卷
吴孜《中宗实录》二十卷
刘知几《太上皇实录》十卷
吴孜《睿宗实录》五卷
张说《今上实录》二十卷(说与唐玄颍撰,次宗开元初事)
《开元实录》四十七卷(失撰人名)
《玄宗实录》一百卷(令狐峘撰,元载监修)
《肃宗实录》三十卷(元载监修)
令狐峘《代宗实录》四十卷
沉既济《建中实录》十卷
《德宗实录》五十卷(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裴垍监修)
《顺宗录》五卷(韩愈、沉传师。宇文籍撰稿,李吉甫监修)
《宪宗实录》四十卷(沉传师、郑浣、宇文籍、蒋系、李汉、陈夷行、苏景胤撰,杜元颖、韦处厚、路隋监修。景胤,弁子也,中书舍人)
《穆宗实录》二十卷(苏景胤、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撰,路隋监修。涤,字玄献,冕子也,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
《敬宗实录》十卷(陈商、郑亚撰,李让夷监修。商,字述圣,礼部侍郎、助理监)
《敬宗宝录》十卷(陈商卷亚撰李让夷监修。商,字述圣,礼部侍郎,助手监)
《文宗实录》四十卷(卢耽、蒋偕、王沨、卢告、牛丛撰,魏暮监修。耽,字子严,一字子重,历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沨,字中德,历东都留守。告,字子有,弘宣子,也历吏部侍郎)
《武宗实录》三十卷(韦保衡临修)
温彦博《古今诏集》三十卷
李义府《古今法令集》一百卷
薛克构《圣朝法令集》三十卷
《唐德音录》三十卷
《太平内制》五卷
《明皇制诏录》一卷
《元和制集》十卷
王起《写宣》十卷
马文敏《王言会最》五卷
《唐旧制编录》六卷(费氏集)
《拟状注制》十卷
《春坊旧事》三卷
武后《述圣纪》一卷
杜正伦《春坊要录》四卷
王方庆《南宫故事》十二卷
裴矩《邺都故事》十卷
马亹《唐年小录》八卷
张齐贤《孝和中兴故事》三卷
卢若虚《南宫故事》三卷
令狐德棻《凌烟阁功臣故事》四卷
敬播《文贞公传事》四卷
刘祎之《文贞公故事》六卷
张大业《魏文贞故事》八卷
王方庆《文贞公事录》一卷
李仁实《卫公平突厥故事》二卷
谢偃《英公故事》四卷
刘祎之《英国贞武公故事》四卷
陈谏等《彭城公故事》一卷(刘晏)
《张九龄事迹》一卷
实在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中,有一个皇帝的实录、诏令,有一个重要大臣的言行记录,有一次君臣的对话记录,有行政区划文献、税赋文献、行政军事礼仪刑法文献,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无统计的唐代文人的诗文作品,可以作为参考。
正因为如此,《新唐书》中,有精确到天甚至时辰的纪,有各个重要人物的传记,有详列宰相世系的表,更有典章制度和理论探讨的志。
欧阳修等人的《新唐书》,就是这样写完成的。
更加不可能的,是今年出土的无数唐代碑铭,再次证实了两本《唐书》记载之准确。
三
希罗多德的《历史》配不上所谓的历史,而且连嗨的故事都够不上。
常常有专家将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相提并论,甚至有人选择司马迁《史记》远不如希罗多德的《历史》。
如此夸耀希罗多德《历史》的人,描绘史盲。如果他是专家,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史盲。在《史记》中:
有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礼书》;
有犹乐记的《乐书》;
有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的《律书》;
有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的《历书》;
有天官既书,太史攸掌;云物必记,星辰可仰的《天官书》;
有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封禅书》;
有什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河渠书》;
有平准之立,通货天下、以均天下郡国转贩的《平准书》。
希罗多德《历史》中有这样的内容吗?没有,一无所有。
希罗多德《历史》,仅仅只有大量的故事。司马迁《史记》中也讲了大量的故事。有着本质不同,司马迁《史记》讲故事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话,如高贵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开篇便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中,有时间:赵惠文王十六年;有地点,有人物,样样齐备。
学习,历史护理要掌握明确的时间。想知道赵惠文王十六年是哪一年,这一年各诸侯国发生了什么,不难!因为司马迁《史记》中还有: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等。
希罗多德的《历史》有这些吗?没有,一无所有。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就没有出现过一个明确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个故事,你都不知道发生在哪一年!如果谁能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找到某年的记载,烦请告诉我。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不明白:希罗多德没有说过希波战争史发生在哪一年,但是,前面的专家们却能将希波战争史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不知道这些专家是如何做到的?
连时间都没有的故事,也能叫历史吗?按照中国标准,连野史都够不上,至多等级民间传说。
西方的历史history,即hi-story,很嗨的故事。
但是,希罗多德的《历史》,只是故事,连嗨都够不上。
如果与中国的故事比起来,希罗多德的《历史》的差距止何千里万里。
读过《杨家将》、《说岳》、《水浒》的人都知道,三者合在一起,简直就是民间版的宋史。而这样的宋史,比正版《宋史》有趣,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活下去灵活现,每一个猛将皆有独特个性、独门武功和专用兵器,每一个战场皆有精彩的厮杀技巧描绘,每一次战争皆有运筹帷幄、粮草先行和三十六计,这才是很嗨的故事。
现在,我们以《说岳全传》为例,说道。
凡是古代英雄,在中国民间,皆有妇孺皆知的专用兵器,如关公的刀、张飞的矛、秦琼的锏、尉迟恭的鞭、岳飞的枪、花荣的箭。甚至是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有专用的金箍棒,猪八戒有专用的钉穗,一个魔鬼怪也有自己的独门武功妖器。
例如岳飞收服杨再兴一战。杨再兴乃杨家将之后,自然是杨家功夫杨家兵器。他出场时,相貌、服饰、武器、马匹一应俱全:
(岳飞率军)来九龙山下讨战那杨再兴怎生打扮?但见:头戴凤翅银盔,鱼鳞细甲。手执滚金枪,腰悬竹锏。衬一件白战袍,跨一匹银×马。面白唇红,微须三绺;腰圆腋阔,头大声洪。真个是:英雄盖世无双将,百万军中第一人!
夫妻间,岳飞曾与杨再兴有一面之缘,知道他是忠臣杨门之后,武功高强,诚心收服他为国效力,因此,岳飞建议:让我们士兵都退下,咱俩一对,好好比试比试,如何?杨再兴说:好啊!
岳爷道:住着!我和你各把兵将退后,只我一个对你一个,各显手段。杨再兴道:如此甚好!即命众喽罗退回山寨。岳爷亦传令众将退后,不许上前。二人两马催开,双枪并举。但见:岳爷爷枪舞梨花,当心便刺;杨再兴矛分八叉,照顶来挑衅。这枪来,心血管去桂簇;那矛,好似雪花飘。真个是:战作一团,不分胜负;杀做一处,难定输赢。二人大战三百余合,不分胜负。
二人大战三百轮后,不分胜负。双方收兵,约定明日再战。岳飞在冥思苦想中睡去,梦中,得到杨令公指点成功,终于在第二天收服了杨兴再战。
虽然岳飞武功高强,但在中国,自古以来,打仗主要是打智慧。中国历代最精彩的战争故事,致充分臣服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如《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赤壁之战。因此,中国古代的优秀将领都是文武双全的形象,岳飞不会当然例外。
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得靠智慧。《说岳全传》:
这里青龙山上,岳爷爷见粘罕安营,不来抢山,若到明日,彼众我寡,难以抵敌。想一想,便叫二百儿郎:在此守着,乱动,待我去引这些番兵来受死。遂拍马下山,摇动枪,望着番营去!逢人便挑,遇马便刺,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小番慌忙报入帐中,粘罕大怒,上马提锤,率领元帅、平章、众将校一齐拥上来,将岳爷围住。(岳飞)便把沥泉枪一摆,喝道:进得来,出得去,才为好汉!两腿把马一夹,拎喇嘛冲出番营而去!
一个南蛮拿他不得已,如何进得中原?踏平此山,方泄吾恨!就招麾大兵呐喊追来。岳爷居然看见,暗暗欢喜道:番奴,这惨中我之计了!连忙走立即山忽听得一声炮响,埋伏的军士,火炮火箭打将下来,延着枯草,火药效果。一霎时,烈焰腾空,烟草乱滚,烧得那些番兵番将两目难开的骂声争吵,自相践踏,人撞马,马撞人,各自逃生。
岳飞出道之初,正值宋军一败涂地、金军大举南犯之时。当时,岳飞手下只有八百丁勇,自然不能与金军硬拼。他仗着一身功夫,闯入金军营一番砍杀再杀出,吸引进军追过来杀,然后立即布阵好的伏兵,消灭这些敌人。就这样,岳飞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打了一场大胜仗。
古以来,中国的说书人不仅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而且围绕着敌我双方粮道的攻击与保护,杜撰了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 《说岳全传》:
到了次日,元帅升帐元帅道:三军未发,粮草先行;目今交兵之际,粮草要紧。但山下有金兵阻路,如何出得他的营盘?那名参与者,敢领本帅之令前往相州催粮?话声未绝,牛皋上前道:末将敢去!元帅道:你的本事,怎能出得番营去牛皋道:元帅何得长他人志气!原谅这些毛贼,怕他怎的?小将若出不得番营,愿纳下这颗首级。元帅道:既如此,有令箭一枝,铠甲,限你四日四夜到相州,小心前去!牛皋得令,将铠甲揣在怀中,把这令箭插在飞鱼袋内,上马提锏,单独一个跑下山来。
宋高宗一行逃难到了牛头山,被金军团围住。岳飞连忙率军前来护驾。岳飞在军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如何确保粮食供应,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要牛皋冲出重围,从相州运输军粮到牛头山。牛皋很快便从相州征到面粉粮食,如何运上山呢?没关系,牛皋在解粮途中,遇到了郑怀、张奎、高宠三位大英雄,并结为兄弟。四人一起轻松开一条血路,把粮食送上了牛头山。
再说说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光脚板的希腊人竟然消灭了500万波斯大军。
希罗多穿德说,光脚的希腊人以超过1:1000的战绩,干翻了波斯正规军。显然啊,古希腊人个个都比常山赵子龙的神功还要高强。那么,光脚的希腊人也好,波斯官兵也好,他们用的是什么兵器?的铠甲是什么?不知道。
高贵,步兵遇上了骑兵,就成了韭菜。光脚的希腊人,遇上了近万波斯的骑兵,不仅没有当韭菜,反而彻底消灭了这些波斯骑兵。光脚的希腊人到底使用了什么神秘武器?不。
希腊人打败波斯人的战绩,比孔明借东风的赤壁之战辉煌一万倍,比张翼德长坂坡吓退曹操牛气一万倍----张翼德毕竟没有消灭曹操嘛。那么,希腊人打这一仗,用什么计谋----智慧没有?好像没有----希罗多德说没。到底有没有?不知道。
500万波斯大军,每天消耗粮食至少5000吨,他们的粮草,从何而来?与波斯人作战的希腊人,每天是否也要吃点饭?不知道。
现在,光脚板希腊人到底是怎样消灭500万波斯人的呢?希罗多德是这样说的:
第一,在击败波斯军队后,希腊曾经立碑:
四千名伯罗奔尼撒人曾在这里对三百万敌军奋战。
4000名光脚丫子的希腊人,挑战300万波斯正规军,即1 : 750。啥叫光脚丫子的不怕穿鞋的?这就是。
第二,在普拉塔伊阿战役中,
给了希腊人这样一个短暂杀戮的机会,三万人的秃头大军,除去和阿尔塔巴佐斯一起消耗的四万人,仅仅有三千人活下来罢了。就这一点而言,则斯巴达出身的拉凯孟戴人在战斗中死亡的总共是九十个人,该铁亚人是十六个人,雅典人是五十二个人。
1:1616,这是等何神勇的战绩。是用什么兵器、神功、计谋实现的呢?不告诉你!你猜呗!
第三,原来是有神灵护佑:
当异邦(波斯)军队逼近雅典娜.普洛奈亚神殿时,他们遭受了自天而下的霹雳的打击,帕尔那索山的两座山峰来打仗,他们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向他们压死了,把他们受难的许多人压死了。而且,来自雅典娜神殿的也发出了胜利的喊叫和呼声。
西方许多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群光脚板的希腊人,不知何年何月,以不知名的武器、不知名的神功,不用计谋、不吃粮食,以一当千,消灭五百万波斯大军。 ----这就是西方史,比中国话本小说的档次低倍的故事,连起码的竞争力都没有的东西。
虽然《杨家将》、《说岳》、《水浒》比希罗多德的著作精彩一万倍,但,神圣是头脑发昏的中国史学家,也无法据此来研究宋史。
想知道正宗的中国史正在研究吗?常识告诉我们:
有农田和粮食总量就有多少军队;
有什么样的工业产能就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
有的学校教育水平人才有什么样的策划人员。详情请阅读《二十四史是照妖镜,令一切西方伪史原形毕露》。
希罗多德的《历史》竟然被某些人当做宝贝,这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四
我终于明白,一个希腊人,跑到波斯逛了一圈,能否把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他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我提出了如下疑问:
1. 假设历史上真有希罗多德这个人,他通晓埃及的语言文字吗?埃及人有方言、普通话吗?如果他不精通,他是如何与埃及人交流的?(根据古代史,此时的埃及是拥有独立的语言文字的。按照希罗多德《历史》,他必须通晓埃及的语言文字,否则,他不用写书,就算写得再高了也不可信。)
2.希罗多德精通更古老的埃及语言文字吗?如果他不精通,他又是如何阅读并撰写古埃及史的?(更古老的埃及语言文字,必然与当时的语言文字有所不同。希罗多德必须精通,否则,他无法写书,即使是写了也不可信。)
3.希罗多德精通波斯的语言文字吗?波斯人有方言、普通话吗?据说,波斯帝国有好多个民族,语言都一样吗?如果他不精通这些语言,他又是如何与波斯人交流的?(据希罗多德《历史》,波斯帝国土地上有N个民族。如果希罗多德不精通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否则,他生活都困难,日常交流都无法做到,更不可能写书,甚至是写得也不可信了。)
4.希罗多德精通更古老的波斯语言文字吗?如果他不精通,他又是如何阅读并撰写波斯史的?(遵照西方史和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不仅要精通更古老的波斯语言文字,还必须掌握新老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否则,不行他读书,更无法写书,即使是写了也不可信。)
5.假设希罗多德精通波斯的语言文字,据说波斯帝国的文献都是泥巴块,藏在帝国的皇家仓库里。波斯帝国的档案面向希腊开放吗?希罗多德是怎么进入波斯帝国档案库的?(根据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必然必须读过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包括最古老的和最新的)的档案。 文物,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馆都不是全面开放的,更不会轻易对希罗多德这样的外国人开放。希罗多德只有花大价钱买通高级官员,因此有可能获得偷偷摸摸进去待一会儿的。那么,游客希罗多德有机会随身携带了多少钱?否则,他没法写书,甚至是写了也是胡诌。)
6.假设希罗多德进入过波斯帝国的档案库,他在档案库里呆了几年?他读过哪些历史文献?书名为何?是否有半部传世?是否有一部出土?(据希罗多德《历史》,希罗多德必然且必须在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馆呆了了2年多了,系统全面地阅读了波斯帝国的皇家档案馆中最古老和最新的档案。如果希罗多德是靠买通高级官员才进去的,那么,游客希罗多德花了多少钱?他外出时随身携带了多少钱?是否有几车银子与他随行?)
7. 古希腊各城邦的语言都一样吗?据专家说,古希腊有好多种方言,希罗多德都精通吗?如果不精通,他又是如何与希腊各城邦之间进行交流的?(关于这一点,可参见拙作《致在校大学生:古希腊语言文字,是存在近代形式,历史上并不》)
8.古希腊各城邦都有自己的档案馆和史书吗?他们都向希罗多德开放吗?他在档案库里呆了几年了?他读过哪些历史文献?书名为何?是否有半部传世?是否有一部出土?机密对话,包括准确到个个的各城邦出兵,他都清清楚楚。如果古希腊各城邦没有专门的档案馆和史书,这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古希腊各城邦没有专职的会议记录人员和专门的修史人员,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希罗多德没有读过这些档案和史书,也是不可想象的。)
9. 假设古希腊各城邦都有自己的档案馆和史书,并且都向希罗多德开放,那么,各城邦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吗?各城邦的文字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希罗多德又是如何读懂的?这(与前几条同样的道理。)
10.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吗?如果没有,希罗多德读的是什么史书?如果有,希罗多德又是如何能成为史学之父?(如果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希罗多德就够格当史学之父了!西方史学家如此急如此下重要的结论,是否太浮躁,太不严谨?)
11.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那么,这些史书,是否有编年?如果有,为什么希罗多德《历史》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编年?如果没有,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史学家又是如何记载历史的?(如果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史书都与希罗多德《历史》一样,从头到尾连时间都没有,那才真是世界历史奇观。)
12. 假设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都有专职的史学家、专门的史书,那么,希罗多德在旅行过程中,应该读了多少种语言文字记载的多少部史书?(希罗多德必须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言学天才。)
13. 在希罗多德《历史》最初的版本中,是否引用过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文献?引用时,是否使用过古波斯、埃及、希腊各城邦的文字?(这是根据编者各自的学术标准提问。如果希罗多没有给出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学者们也无法查出相应的第一手资料的来源,这必定是不可信的东西。)
14.希罗多德在旅行过程中必须是每天记日记,那么,他记录这么多的素材,用的是莎草纸?羊皮纸?泥巴块?他随身携带了多少莎草纸、羊皮纸或者泥巴块?(据密码西方史,希罗多德时期,连堂堂的波斯帝国都是以泥巴块)块作为书写材料。由此可知,希罗多德一定是拉着几十个车泥巴块,一边旅游,一边购买新鲜的泥巴块用来写作,或者抄写汇总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希罗多德一定是拉着几十个车泥巴块回到家乡后,才开始写这篇著作的。)
15. 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第一手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文化遗产(纸张或泥巴块)、历法(时间)和文字,在西方的哪一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且该记载又具有传承寺的记载、记载?在其他地方又能否证明传承寺的文献并起源出土?
推出这15个问题之后,我突然明白,希罗多德应该是这么一个神人:
1.希罗多德至少精通50种语言文字,而且精通这50种古语言文字,里外相加,他至少精通100种语言文字;
2.他在旅行的过程中,至少阅读了用这100种语言文字撰写的1000部史书;
3.希罗多德进入各国的官方档案馆阅读了至少10000册机密档案(否则,他如何知道波斯帝国出兵总数,各兵种的具体数据?)
希罗多德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其实,他的《历史》,连游记都不够格!充满印度人的黑人是黑色的、埃及的女人站着撒尿的荒诞文字,至多算《镜花缘》之类志怪故事。
这也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