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人性 03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由此看来,人性就是自我和利他,恶主善从,两性并存的混合体。只是,单纯由生命基因决定的特性不能建构成善恶道德体系。我们会认为杜鹃是恶的,工蚁是善的的说法多少有些荒诞和牵强,因为它们的行为都不是出于意识。它们甚至没有意识,或者只具有有限的原始本能意识。道德之论只限于人类,只基于意识和由意识支配的行为才有意义。有关道德的行为必须出于人的主动意识。道德本身是人的意识的产物。道德最大的功能是用于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从而也维系一个社会的稳定。道德来自于人所共有的意识,也基于一个社会的意识共识。所以,道德规范具有人类的共性,同时也有一个社会的文化烙印。最后,道德必须在一个社会构成的价值体系由人的意识来判断,进而作为人在社会关系中行为的指导。

作为高级生命体,人的思想和主动行为来自于意识活动。人的意识又来自人脑的复杂又精细的神经网络。它包含了八百多亿个神经元细胞和超过一百万亿个突触结点。而人类具有功能的基因总共只有两三万个。有一个说法,即人的神经网络如此庞大,按平均比例算,整个基因组对应几百万倍的神经细胞和几十亿倍的突触的集团,基因因而无法掌控意识,意识和由意识形成的行为因此可以超出生物基因决定的范畴,可以独立于基因之外。

这种推论没有实际的根据。人的另一个重要器官肝脏也有多达三千亿细胞。肝脏从分化,生成到组织再生一直在基因的支配下有条不紊地参与到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中。人脑是一个由神经元等塑态物质组成的系统。意识活动就是这个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下的电性和化学的热力学运动。这个系统最根本的的化学物质的结构和分布,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以及外界信息激励的传递由基因决定。这是基因决定和支配意识的方式。基因对意识的掌握是整体性的,不在于细节,就像人都有指纹,但是指纹的具体样式因人而异。人脑既然是一个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就有演化的过程。所以,我们有不断变化的新的意识。我们有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指导我们的行为,比如学会了开车,学会了用筷子或者刀叉吃饭,和学会了语言。但是,这些都是基于基因所构建的基础之上的。这好比现在我们见到的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它们能够完成越来越多的原本智慧人类才能做到的事情。而实现这些智能功能的底层结构却只是一些相对简单的算法。

因此,道德之论不可能只限于意识的层面,必须与生命基因的自我和利他的逻辑相契合。任何以纯粹善念为基础的道德观都无法自洽。任何追求至善的行为也都是虚幻的,甚至是虚伪的。君子远庖厨,大概是因为总会有下人动刀宰杀动物,再把烹煮好的肉食端到你面前。佛教五戒头一条就是不杀生,提倡素食。那么植物就算不上生命?一个饥饿濒死的人大概是顾不上这些教义的。济公说,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若如此,佛性又是什么呢?所以,济公又说,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我相信佛的彼岸,也就是人最终极的精神自由。但是,这不是通过求善修德来达到的。此外,我们以前讨论过,人不存在所谓的自由意志。你没有自由意志,怎么能说得上有追求?每个人都是圣徒和魔鬼的统一体,有善念也有恶念,有善行也有恶行。意识是虚幻的,善与恶的道德之论自然也就只是一种虚幻。那你就只追随你的内心,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善是恶,也不管是对是错,都不用后悔。

--写于2023年10月1日(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