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橄榄山之二/教堂Isr-9

雲河 (2025-07-29 13:29:49) 评论 (0)
要想了解世界历史,一定会遇到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榄山并没有高耸入云,却在人类历史的崇山峻岭中 “一览众山小”。所以在说橄榄山的教堂之前,要先概括说说过去两千多年的耶路撒冷历史。

耶路撒冷两千年

略去更古老的犹太史,我们从罗马人统治犹太地的前期(主前63-主后70年)说起。当时罗马皇帝委任希律王做犹太地的首领,大希律王虽不是犹太人,却主持扩建了耶路撒冷圣殿(第二圣殿)。

到了罗马皇帝尼禄的暴政时期,在主后66年犹太人发动了起义,遭到了当局的严酷镇压。主后70年,罗马的提多将军率领大军,围困耶路撒冷四个多月,拆除了城墙和圣殿,只剩部分西墙(参考马萨达系列Irs-8)。耶路撒冷有百万人丧生,九万多人被俘,很多人被卖到埃及当奴隶。所有的犹太人都被赶出耶路撒冷,圣城变做荒城。此后数百年间,犹太人被禁止进入耶路撒冷。

主后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信奉了基督教,耶路撒冷成了基督教的中心。橄榄山上修建了许多教堂、修道院和圣墓。被赶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被允许在每年的“埃波月第九日/圣殿被毀日”(在主前586年和主后70年的同一天,第一圣殿聖殿和第二圣殿被毁),来到耶路撒冷哀哭悼念。

罗马帝国分裂后,拜占庭/东罗马(主后395-1453年)的宗教政策,更为宽容,到主后5世纪,犹太人重新被允许居住在耶路撒冷。

主后638年,阿拉伯帝国兴起,穆斯林的军队征服的首要目标就是耶路撒冷。占领圣城之后,早期的穆斯林统治者在宗教方面还比较宽容;但到了1010年,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穆斯林世界的宗教和政体领袖),下令摧毁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

这引起了西方基督徒的强烈反弹,罗马教皇酝酿东征。1099年7月15日,东征的十字军,第一次攻占了耶路撒冷。十字军进城后,屠杀城内的穆斯林和犹太人,建立起“耶路撒冷王国”,禁止穆斯林进城。在1173年,一位到访者说,耶路撒冷城中充满了东正教徒、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叙利亚人和格鲁吉亚人。仅存下两百余名犹太人,偏安在城市的一角。

1187年,埃及苏丹(穆斯林国家世俗最高领袖)萨拉丁出兵重新攻占了耶路撒冷,在1219年拆毁了耶路撒冷城墙。在12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组织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双方签定条约,耶路撒冷回归到基督教掌控下。1239年城墙被重建,但不久又被拆毁;1243年基督徒再占耶路撒冷并重建城墙。

到了1244年和1247年,耶路撒冷被蒙古人和埃及人占领。教皇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却没能夺回圣城。

此后耶路撒冷战火频仍,该城的犹太人不得不逃到周边的乡村避难。1291年“耶路撒冷王国”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攻陷,“耶路撒冷王国”终结。

当奥斯曼帝国(Osmanl? Devleti 1299-1923)兴起,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逐步消亡(395-1453)。奥斯曼的领土在17世纪时达到高峰,疆域扩展到欧亚非三大洲,



包括中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的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北到东欧、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南及中东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

奥斯曼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以伊斯兰教为国教,融合了东西方文明。在15-19世纪,奥斯曼在经济和文化上对世界的影响都举足轻重。到19世纪中叶,国名改为Türkistan(土耳其斯坦或突厥斯坦)。

不过,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渐渐后继无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奥斯曼帝国“站错队”,被协约国打败,战败后国土分裂、政体崩塌。

从13世纪末到20世纪初,耶路撒冷一直在奥斯曼帝国治下;到二战之后的1948年,以色列建国,犹太族群从世界各地回归故土。

橄榄山的教堂

耶路撒冷两千年来劫难不息,橄榄山的教堂也几起几落,如今的教堂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具备现代特色。从罗马皇帝归信基督教,到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时代(395-1453),橄榄山陆续建起了二十四座圣堂。

如今还存在、且比较知名的教堂有:

主泣教堂 (Church of Dominus Flevit)、主祷文教堂(The 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耶稣升天教堂(Church of The Ascension)、客西马尼岩窟 (Grotto of Gethsemane)、圣母墓堂 (Church of the Tomb of the Virgin)、拉撒路纪念堂 (Church of St. Lazarus)、抹大拉的马利亚堂 (Church of St.Mary Magdalene)等。

这次只说两座教堂:主泣教堂和万国教堂。下次说抹大拉的马利亚堂/东正教堂和长眠于此的一位俄罗斯女贵族。

主泣教堂 Dominus Flevit 

在拉丁文中Dominus Flevit,意思是“上主哭了”。这是一座天主教方济会的教堂,外观有若一滴眼泪,顶部有若小型天文台的观星穹顶。教堂外围的四角各有一个泪珠形状的装饰物。

教堂门前,有一块大石,据说是主耶稣上耶路撒冷城的途中,坐下来歇脚之处。耶稣想到犹太人四十年后被杀害驱逐的命运,就为耶路撒冷流泪哀哭。“主泣教堂”由此而得名。

从教堂祭坛后的半圆形花窗,可以眺望对面的耶路撒冷老城。

新约福音书的记载:主耶稣骑着小驴驹去耶路撒冷途中,在橄榄山上遥望圣殿,感叹圣殿之壮美,又预言圣殿未来要被毁灭:犹太人要为他们背叛神的倒行逆施付代价,被罗马人逐出耶路撒冷,赶散到世界各地。

耶稣“…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说:……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路19:41-44)。

在教堂内有一幅壁画,一只母鸡正在聚拢它的小鸡娃。耶稣痛心地说“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太23:37-38)

耶稣预言耶路撒冷会变成“荒场”,圣殿要被毁“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在四十年之后罗马人烧毁圣城时,已经全都应验了。

一千年过去,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后,在此建了一座小礼拜堂。1187年耶路撒冷沦陷,教堂被毁。到16世纪初期,在原先教堂的位置建立了清真寺和伊斯兰学校,又逐渐坍塌变为废墟。到了1891年,天主教方济会购买了此处的土地。

现在的教堂是在1953年至1955年期间修建的。在施工期间,发掘出一座2000余年前的古墓。圣殿考古学家在挖掘中,又发现了更多的古代遗迹和文物,最早可追溯到迦南时期(约3000多年前),然后是第二圣殿和拜占庭时期(约2400--1400年前),再到十字军东征时期(约900多年前)。

主泣教堂的设计者,是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巴卢奇(Antonio Barluzzi)。他被称为圣地的建筑师,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还有更多他的建筑设计,比如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牧羊人教堂 (Shepherds’ Field Chapel)、八福堂 (The Beatitude Monastery)等。

万国教堂 Church of All Nations/Basilica of Agony

万国教堂,也是天主教方济会建的,设计师也是安东尼奥•巴卢奇。万国教堂的知名度更高些,有人说可列入世界四大著名教堂万国教堂毗邻客西马尼园(Gethsemane),客西馬尼的意思是压橄榄的池子 (Olive Press),这里曾是榨橄榄油的作坊。如今教堂后面的花园里仍有很多橄榄树,有些树的树龄已经超过两千甚至三千年。

福音书记载,在犹太人的逾越节期间,吃过逾越节的晚餐之后,耶稣带着门徒出耶路撒冷老城,来到了长满橄榄树的客西马尼园。

在十二位门徒中,有一位管理财务的犹大,为了得赏钱,就出卖了耶稣。他在晚餐后,偷偷跑去向犹太大祭司该亚法告密,然后领着大祭司的人,来客西马尼园捉拿耶稣。但犹太公会没有权力判决人死刑,天亮之后,他们把耶稣送到耶路撒冷城,对罗马巡抚彼拉多控告耶稣犯下叛国罪,随后耶稣被钉十字架受死。

此后近三百年,基督徒受到残酷逼迫;后来神感动罗马皇帝信了耶稣,罗马帝国的全民也跟着皈依基督教。主后4世纪在此建起了一座教堂;在主后746年的地震中,教堂被毁坏;到12世纪又建了一座十字军教堂,在1345年被废弃。

直到上世纪初,在1919年到1924年间,天主教方济会为重建教堂,筹集了世界各国信徒的奉献,建起了这座“万国教堂”。这些国家的标志也被放置于教堂天花板的玻璃上。

教堂正面是四组圆柱支撑的三个拱门,拱门上面是三幅巨大的马赛克镶嵌画,保留了当年残存的基底。中间的一幅是身穿红衣、伸开双臂祷告的耶稣,还有希腊文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A跟Ω,出自《启示录》1章8节:“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 ,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左边一幅画有身穿红衣的门徒,手拿IGNORATIO(拉丁文,意漠视)的字板,喻指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对要临到的灭顶之灾毫无感觉;右边穿黑衣的人群,代表在苦难中既无助又绝望的底层百姓。

教堂的三个拱门代表耶稣在客西马尼的三次祷告,四根石柱的柱顶各站着一位手捧圣卷的人物,他们是四福音书的作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

教堂内有壁画,讲述当年客西马尼园发生的事,祭坛后面那幅,是耶稣在橄榄树下的大石头上祷告;祭坛前面的一块大石头,据说耶稣曾俯身在其上祷告。

那天我在橄榄山上,无意中望见了一座东正教堂的葱头圆顶, 犹太导游完全不愿提及此教堂。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安葬了一位被杀害的俄罗斯/德意志贵族女子。下一次再来说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