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随意吹

海风随意吹 名博

伊斯坦布尔(二)褪色建筑中的鲜活人生

海风随意吹 (2025-07-03 09:09:31) 评论 (27)
三十多年前,我的犹太老邻居从伊斯坦布尔旅游归来,给我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卡。看到那些图画不由自主联想到童年读物《一千零一夜》。我的地理知识很糟糕,竟把土耳其归于阿拉伯世界。后来才知道,这样的错误会引起土耳其人的极度反感,就像有人问伊朗人:你们说阿拉伯语吧?


 

还有更离谱的。有一年,去参加一个学术年会,遇到一名牛仔打扮的大哥,跟周围人格格不入,引发好奇,一问方才得知他是德州某大学新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去参加学术年会主要是为自己进入江湖做准备,在年会上拜拜码头,希冀某位老大记住自己,毕业了可以去老大手下混碗饭吃。牛仔大哥很有意思,大声问我来自何方?答上海。他说:哦,上海!在印度吧?哈哈哈哈哈哈。 

伊斯坦布尔的悠久历史 

画片上的伊斯坦布尔跟我看到的毫无相似之处。伊斯坦布尔一座充满诱惑的城市,横跨欧亚大陆,连接东西文化,加之自古以来就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船只、商队、货物、人群、气味、语言,给人提供了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的盛宴 

伊斯坦布尔的迷人,还来自于无法一眼看透,层层叠叠历史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今日的伊斯坦布尔到处都有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留下痕迹。同时,这又是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街上总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动感十足。 

在此,简述一下伊斯坦布尔和上述三个帝国有关的时间线(根据AI提供的信息简写): 

  • 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建了一座城邦,起名为拜占庭。 
  • 公元前129年,罗马帝国开始统治今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安纳托利亚)。在博文《土耳其跟团游(四)首都安卡拉》中,曾简介了安纳托利亚的历史
  • 公元后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至拜占庭城(今伊斯坦布尔),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标志着东罗马帝国的兴起。 
  •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因此,严格来说,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延续,继续统治了土耳其长达千年。 
  • 公园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了拜占庭帝国。 
伊斯坦布尔现代化 

这次来,发现跟十多年前相比,伊斯坦布尔有了不少新建筑,首先是新机场(2018年落成)。以前我尽量避免在伊斯坦布尔转机,因为老机场异常拥挤,候机室总是人满为患,只有很少的座椅,一座难求,乘客带着行李小孩稀里哗啦了一地。现在大不相同了,新机场宽敞摩登,候机区域满是名牌店、咖啡屋、礼品店。 

要是喜欢观赏人,尤其是各种各样的人,伊斯坦布尔机场是最佳地点之一,身著各种服饰、各种肤色的旅客川流不息。这里是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航空中转站。刚过了一群头戴花头巾的“斯坦国”农村大妈,又杀来一伙穿着无比鲜艳大花长袍的非洲兄弟,左边行走着全身黑的穆斯林,右边又出现了犹如走秀的法兰西俊男靓女。如此有趣的人流在绝大多数机场是见不到的譬如北美,基本都是飞行目的地,转机的话,也是国内旅行居多。 

伊斯坦布尔机场现在除了大巴计程车和网约车,还通了地铁M11。地铁站巨大,可以坐全长30多公里的地铁,抵达位于伊斯坦布尔新城区的M11终点站,再转乘M2或其他交通工具去市中心。地铁票价单程才1-2美元(根据乘坐距离定价)。下图是新机场地铁站附近新盖的大清真寺

 

至于市中心,到处都是大吊车工程车这儿起高楼,那儿修马路,不少名胜古迹也被脚手架包围,联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基建热火朝天。不得不赞叹这座千年古城旺盛的生命力,心脏依旧跳动得如此有力 

走马观花 

因是第三次来伊斯坦布尔,比较缺乏到处打卡的动力。不过,念及我的旅伴是首次来,主要景点上了日程安排,至于小景点,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吧。 

以下的图片是我们去过并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地方。 

1. 地下水Basilica Cistern:曾是城市的地下蓄水池,建于公元后6世纪,为君士坦丁堡和后来的奥斯曼帝国提供生活用水蓄水池的面积是9800平方米,内有12行、226根大理石柱,柱高约9米。柱子上有不同风格的雕刻,最著名的景观是刻有美杜莎(Medusa)头像的柱基。还有水宫内绚丽的灯光秀。

美杜莎来自希腊神话,曾是美女,但是因为在爱神雅典娜的神殿中和海神波塞冬有私情,雅典娜大怒,把美杜莎变成一头蛇发、其眼神能将人石化的怪物。所以,各位老迷信要尽量避免直视美杜莎的眼睛,以免变成一块石头 

至于地下水宫为什么有美杜莎的头像,有两种假设,一是美杜莎的形象在古代能驱邪避恶,可以保护水宫。二是工匠就地取材,使用了现有的石雕做柱基。且不管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倒立的石雕很奇特,令人遐想万千。因不知道美杜莎是谁,我还对着她的眼睛端详了半天,现在不免担心,说不定哪天就石化了。

 











  1. 2. 大巴扎Grand Bazaar一个巨大的室内集市,覆盖60多条街道,4000多家商店。大巴扎起始于15世纪奥斯曼帝国时代,当时主要经营珠宝和纺织品,至今仍有许多首饰店和服饰店。据说每天有20-40万人光顾大巴扎。



  2.  







  1. 3. 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Nuruosmaniye Camii)位于大巴扎东侧入口附近融合了巴洛克和伊斯兰建筑风格,展现了奥斯曼帝国晚期建筑风格。这座清真寺远不如蓝色清真寺有名,故而相当清净,其宁静的气氛令人享受。



  2.  







  1. 4. 巴耶济德二世清真寺(Beyazit Mosque)坐落在巴耶济德广场。建于16世纪初,设计灵感源自圣索菲亚大教堂,半穹顶环绕着中央穹顶,内部有优雅精美的大理石柱和瓷砖。



  2.  

  3.  




  1. 5. 伊斯坦布尔大学也位于巴耶济德广场的一边,校门很壮观,试图进校园看看,被门卫拦住,校园不对外开放。



  2.  



  1. 6. 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Square是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中心,周边有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托普塔帕宫和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从早到晚广场上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2.  







  1. 7. 古代竞技场Antik Hipodrom曾是拜占庭帝国的赛马场,主要用来展览战车。竞技场上主要的历史文物包括:(1)来自埃及的塞奥多西方尖碑已有约3500年历史;(2)蛇柱:原为希腊祭坛,纪念希腊在波斯战争中的胜利,曾经有三条蛇头支撑金碗,如今仅存蛇身;(3)德国喷泉:由德皇威廉二世1901年赠送给土耳其,象征着两国亲密的关系。喷泉也有实用价值,因位于蓝色清真寺外,不少信徒会在喷泉边洗漱干净再进入清真寺。















  2.  



  1. 8. 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七座山餐厅(Seven Hills Restaurant相当有名,不少旅游达人都推荐游客去餐厅顶楼俯瞰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家餐厅很慷慨,不用餐的游客也可以免费登楼观景拍照。



  2. 而我们,竟然在离七座山餐厅半条街的地方发现了一家“景宴”。做的中餐挺地道,价格实惠,服务员非常友好。







  3. 更棒的是,餐厅顶楼也能观景拍照。登上顶楼,只有我们两个人,而不远处的七座山顶楼则是人挤人。以下几张是在景宴顶楼拍摄的照片。













  4.  

  1. 9. 多尔玛巴赫切宫(Dolmabahce Palace)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建于19世纪中叶。这是伊斯坦布尔最华丽宫殿,用了14吨黄金装饰天花板,共有750盏水晶吊灯,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吊灯(重达4.5吨)此外还收藏了200多幅油画,珍贵的家具文物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奥斯曼帝国的行政中心。宫内不允许照相,但是在宫殿出口处,回头抢拍了一张。宫殿的外部和花园也很华美(见下)。





  2.  












  3.  



  1. 10. 加拉达塔 (Galata Tower),建于14世纪,从塔上的阳台可以一览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壮丽景色。塔下狭窄的街道上遍布着酒吧、餐厅杂货小店。我们去的时候,阳台上挤得水泄不通,排队照相花了不少时间。



  2.  











  1. 11. 独立大街(Istikal Caddesi)是伊斯坦布尔一条充满活力的步行街,从塔克西姆广场延伸至加拉达塔附近,全长1.4公里,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红色有轨电车缓缓穿行于街心,街道两边分布着19世纪的宫殿、教堂、各国领事馆,曾经是豪华和现代的象征。现在,这里不仅是购物天堂、美食天地,还拥有剧院、画廊、博物馆等下图中最后一张摄于2011年,街头艺人在独立大街演出。



  2.  















  1. 12. 塔克西姆广场(Taksim Square)被称为伊斯坦布尔心脏,广场上有一座共和国纪念碑,还有塔克西姆清真寺。周边有地铁站和不少公交车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塔克西姆广场还是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一旦有示威抗议,伊斯坦布尔市民都聚集到塔克西姆广场。据说当局提议塔克西姆广场盖个大购物中心,不少人认为是为了阻止示威抗议,引发市民强烈抗议。我们旅行团是在5月1日离开伊斯坦布尔的,由于害怕市民会借着国际劳动节去塔克西姆广场示威,警方封锁了所有通往广场的道路。我们团怕交通管制影响交通,一大早就离开了伊斯坦布尔。



  2.  



  1. 13. 尼桑塔西街区(Nisatasi)伊斯坦布尔最优雅、昂贵最具欧洲风情的街区之一融合了历史建筑、时尚购物、艺术氛围与咖啡文化。街道两边除了奢华的名牌店,还有许多独特的精品小店和土耳其设计师品牌的专卖店,体现了细腻讲究的生活质感。



  2.  







  3. 我是从诺奖作者奥尔罕·帕穆克(Orhan Pamuk)的作品中认识尼桑塔西的,他在这个街区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1952年,帕穆克出生于一个富裕、世俗化的家庭,住在尼桑塔西一栋五层楼的公寓里。这个街区的西化氛围、优雅建筑和文化气息深深影响了文学创作。他在《伊斯坦布尔:记忆和城市》一书中,反复提及尼桑塔西。 



  4. 此外,我的上司,一名土耳其“高干子弟“,也成长于这街区,从他那儿听到了不少故事。帕穆克的文字和上司的“口述历史”让我对尼桑塔西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5.  

  1. 14. 王子群岛(Prince Islands / Adalar伊斯坦布尔马尔马拉海上的一组小岛,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我们花了大半天去了王子群岛中的“大岛”(Buyukada)。关于王子群岛,将在下一篇博文中细叙。



  2.  



除了上述知道地名的地方,我们走过了许多不知名的大街小巷,深入到居民住宅区,在当地菜场买了水果,小杂货店买了零食。放几张街景照,卖菜的、卖茶的、聊天的、卖芝麻圈的、非洲部落的、卖冰淇淋的、甜食店的、站岗的...... 各行各业,感受一下伊斯坦布尔的烟火气。

 









图片均为原创 

待续 

祝各位独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