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法国南北行(1)

看天地 (2025-07-03 12:16:01) 评论 (0)

巴黎人传统把非巴黎人称为“外省人”,就像上海人习惯把非上海人称为“乡下人”一样。巴尔扎克和莫泊桑小说里的描述的外省人让我倒是对法国的“外省”保留了一种久远的兴趣。五月,趁初夏凉意,去看看法国的“外省”的风土人情,还一个旧梦的愿。



五月八号, 在二战胜利纪念日又到了风情万种的巴黎,因第二天就要去法国北部,只计划在巴黎逗留半天。不过在这个城市里无论时间长短都能找到让人留连的景色。香榭丽舍大道因节日阅兵遊行而被封,凯旋门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那就选择再去从前去过的罗浮宫。



1.



2. 18世纪建成的万神殿(先贤寺)



3. 来自埃及的方尖碑。这么细长的石碑,怎么运回来?



4. 塞纳河边的刚修复的巴黎圣母院前挤满人。



5.



6.



7.



8. 胜利女神



9. 这个就不用说了



10.



11. 都说在这幅画附近是小偷施展身手最佳场合。我倒不操这份心,背的双肩包都开线了,根本就不像是有油水可捞的主。



12. 萨达那帕拉之死, 欧仁·德拉克罗瓦描绘了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王临死前毁掉他钟爱的一切的情景。



13.



14. 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看着他的腿,我在猜,他也许在呆在战火中久了,不怕冷。

虽说是在罗浮宫里跑马看花,但都得掂量一下要在什么地方勒马才能少错过文明史中那些名扬天下的标志。法国人显然很自豪他们拥有的文化,所以把缔造罗浮宫的路易十四(P6)放在入宫处最显眼的位置,太阳王当年为了展示他的奢华,开始了他的世界性的文物收集。在数世纪的战争中,法国人多次在面对重兵压境时宣布巴黎为不抵抗城市而给今天留下了一个不可再造的原色巴黎。有人不屑于法国人的怯懦和无能,但正是法国人对巴黎的珍爱保护了这个城市没有毁于战火。在驱除侵略者重获主权后,世界仍然拥有独一无二的巴黎,法国并没有成为没落的,没有世界话语权的三流国家。也许这也可以管窥法国人的阴柔和顺势而动的功力。



15.



16.



17.



18.



19.

第二天, 一早去到离巴黎大概90公里莫内花园(Monet House & Garden)。那是当年画家系列画作产生印象和灵感的源泉,不同景色多次现身在时值连城的作品中。花园在精心维护下可看到画作中似曾相识的诸多景观。

遊客有点挤,挨着走,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20.



21.



22.



23.



24.

驱车过140公里去到法国西北的埃特勒塔 (Etretat),诺曼底的海滨小镇。这里的海岸有很独特海蚀地貌,形成如大象戏水岩景。与岩石顶部的人相比,那峻岩兀立于海面过百米,相当壮观。莫泊桑显然熟悉这里,在他的小说中的故事的背景就描述了这里的景色。我爬到高崖的三分之一处,看看上面的台阶,腿软,遂放弃登顶之行。这里的海滩并没有沙,遍布大小不等的卵石并带着相当斜的坡度,很不好走,图24中那位年过80岁的老人,趔趔趄趄地就敢行走在卵石上,几次都让人看得心悬地几乎栽倒。后来还是他儿子赶过来递了两根手杖,忽然想起古人有"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之叹。



25.



26.



27.



28.



29.

塞纳河出海口边上翁芙勒(Honfleur)。小镇秀色可餐,一直吸引新老艺术家居此,当是易于产生创作灵感之地。在老港口的镇中心立着一很体面的建筑(P28,左侧),据说曾是市政厅,现在是这里的居民很人性化地让流浪汉在搬到里面居住,法国人心地挺好的。路过一小店,有渔港之风,当地人连沙丁鱼都能制出几十种口味罐头(P29)。当然还可"问津"刚捞起带海水味的海鲜,佐以法国煎饼,添一杯法国葡萄酒,地道的法式情趣悠然自成。



30.



31.



32.



33.



34.

D3-1,到达诺曼底区的巴约(Bayeux),一个典型的法国小镇,幸运地躲过1944年的轰炸。镇里的公堂(P34)存有一条11世纪制作的近70米长的掛毯,用6百多个人物讲述诺曼底大公因英王哈罗德失信而兴兵征服英格兰的纪事。掛毯不让拍照但有中文讲解,花30分钟听了一个千年前的故事。法国人的那种傲慢显然是有历史渊源。同一时期建造的那座哥特式主教座堂(P32-33)是这个小镇吸引遊客的两张亮丽名片。



35.



36.



37.





38.



39.

离小镇二十多公里就是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的奥马哈海滩(Omaha)。三千多美国军人在冲击这个海滩时用生命铺出击败纳粹德国的通道。昔日的堡垒,三十米高的海崖和宽阔的海滩沉默地被永恒的风浪冲刷着,当年鏖战的弹痕昭示让人们生活在自由中,免于暴政和恐惧威胁,总是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40.



41.



42.



43.



44.



45.



46.

夜宿Saint-Lo,有很壮观的中世纪城墙的小城。城中的主教堂(P44-45)在1944年被炸塌了一截,人们留下残缺的痕迹作为那场战争的记忆。黄昏,年轻人己经聚集在老城墙上和小河边开始享受啤酒加音乐的惬意(P46),那是法国人在拿破仑之后不断地试图避免征战的原动力。“但驶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里有意思的法国式解读是让别人去干脏活,自己还得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