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重聚古典音乐群
——李德伦、殷承宗来科大的前前后后(之四)
许赞华(803)
我的人生记忆始于文革和古典音乐。那时,家中邻里黑胶 被抄的抄、砸的砸,幸存的唱片通过留声机唱针,一圈一圈地 把亨德尔、贝多芬和舒伯特音乐绕进了我年幼懵懂的心灵。小 学期间,坐在小板凳上偷偷抄写外国名歌是我童年时代的最大 秘密和最大快乐。文革结束后,电台播放的大量古典名曲更让 我迷醉不已。八零年上科大后,一下子没有了音乐环境,刚开始挺不习 惯的。有一天,我听到外语楼721(782一自习室)隐约飘出《月 光奏鸣曲》的旋律,就悄悄推开门看个究竟,瞬间,如梦似幻 的钢琴音乐充满了我整个身心。从那以后,我数次混进721“自 习”,每每听得心潮澎湃,一页书都没读进去。还有一次,我 从我们725自习室出来透风,远远听到楼梯口传来莫扎特第40 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口哨声,那悸动式跃进的韵律一下子拨动了 我心弦,我不知不觉接着哼起了后面几个舒展的小节,直到那 位学长转过身来,我才发觉自己打断了别人的音乐瞬间。心底 里,我多么渴望有学习和交流古典音乐的机会,没想到这些愿 望后来都一一实现了!
1980 年秋,钢琴家殷承宗被邀请来科大举办独奏会。殷承 宗文革前就获得第二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亚军,文革期间他 因参与改编并公演钢琴协奏曲《黄河》和钢琴伴奏《红灯记》 而家喻户晓,媒体曝光率比第一届柴赛亚军的刘诗昆高得多, 是我们成长年代的明星钢琴家。科大过去从未举办过专业音乐 会,殷承宗的出现对科大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惊喜。805 的杨毅 同学回忆道,“大家在六食堂给他搬钢琴到舞台上时,我在旁 边围观。他并没有想象中的修长手指,但当他试了试那架旧钢 琴后,就旁若无人地弹起来,手指飞快地疯狂地在琴键上弹着 跳着,那架破旧钢琴居然发出那么美丽动听的音乐,我怦然激 动,实在是不可思议,震撼无比。”
如果说殷承宗独奏会给校园带来第一阵古典音乐的春风, 那么一年之后,李德伦的交响乐讲座和演出更是像旋风一样轰 动了整个校园。在我从小的记忆里,李德伦的名字如雷贯耳: 他指挥过中央乐团与殷承宗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与刘德 海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接待过小泽征尔和他指 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也曾与访华的美国小提琴家艾萨克·斯 特恩合作演出……李德伦,简直就是中国交响乐的代名词。
那天,我们三五成群走向合肥重机厂,有人担心座位不够 自带椅子。很快,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也坐满了人。李德伦大 师从交响乐(symphony)简史开始,讲解交响乐是与第一次工业 革命一起蓬勃发展的产物--都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他以贝 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为例介绍交响乐,从第一乐章的命运主 题以及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到第二乐章弦乐 与管乐的对话,从第三乐章互相追逐的遁走曲,到第四乐章与 第一乐章相呼应、完美结束整首交响曲,大师的解说清晰幽默。 许多同学原先觉得交响乐高深难懂,但顺着大师的讲解思路, 擅长逻辑结构的科大人顿觉脑洞大开,仿佛一下子进入了音乐 里。
尽管当时我已接触过一些交响乐,但对和声、对位以及音 乐内涵理解有限。李大师的讲解令我的欣赏水平提高了一个层 次。当我后来接触到“赋格”这个音乐术语时,忽然悟到这不 就是李大师提到的“遁走”吗?Fugue 意译“遁走”显然比音 译“赋格”更形象易懂。
那天,李大师一边解释,一边让安徽乐团演奏示范。讲座 结束后,他指挥安徽乐团演出了整部贝多分第五交响曲。李大 师会先侧身做聆听状,等大家完全安静下来才举起指挥棒。当 乐章之间有人鼓掌时,他会解释说,鼓掌会打断音乐的连贯性 并影响演奏者的乐思;可下一个乐章结束后又有同学情不自禁 鼓掌,他又转过身来提醒大家。李大师无论讲解和指挥都很有 大师风范。对很多同学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堂古典音乐 启蒙课,也是人生第一场交响音乐会,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离开科大后,我对古典音乐的痴迷有增无减,只要在脑海 里轻轻呼唤,它就会飘落在我心间。来美后,庆幸自己还有机 会把这份痴迷转化为传播中西文化的能量:在担任大辛辛那提 华人音乐协会秘书和音乐会制作人期间,我参与制作了与Mark Gibson 指挥的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爱乐乐团合作的中国新 年音乐会,中西合璧的音乐会风格颇受当地观众欢迎。
2015 年,当微信火遍全球时,我和部分校友、音乐爱好者 及音乐人士一起搭建了一个古典音乐群,多年来期盼交流古典 音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除了分享讨论古典音乐,我们还数次 邀请艺术家做微信讲座,包括获范·克莱本钢琴大赛冠军的张 昊辰和知名钢琴家陈萨等,深受群友们欢迎。当科大校友们提 起八十年代李德伦也曾在科大做讲座的往事时,一些毕业于其 他高校的群友也纷纷表示聆听过李大师的讲座,大家一起缅怀 大师不辞劳苦地来到自己的校园,以简单风趣的方式讲授古典 音乐,激发了他们对古典音乐的终生热爱。群友们的热烈讨论 感染了我:李大师功德无量,群里究竟有多少人受益于他呢? 我建议来个接龙签名,结果有五十来位群友签名,共同向大师 致敬!李大师的小女儿、李德伦基金会负责人李燕也在我们古 典音乐群,群友们的热情感动了她,她把我们的签名和致辞放 在李德伦100周年华诞多伦多音乐会的节目本上,还计划印在 2018 年多伦多新年音乐会的节目单上,与中外观众们分享。没 想到一个小小的微信活动,能变成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
80 年代初的科大校园还有两道优雅的风景:一是由777温 俊山组建的文革后第一支科大乐队,每年的学校文艺表演以及 安徽地区大学生文艺汇演都会看到他和科大乐队的身影。二是 152 楼教室的音乐沙龙,难忘那天在沙龙听到久违的《田园交 响曲》,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来了!校学生会还免费出借磁带, 巴赫、维瓦尔第,蒙蒂……一盒盒精美的磁带神奇地在爱乐者 中传递着一个个伟大的音乐灵魂。也是在音乐沙龙,我第一次 听到醇美优雅的卡朋特女中音和令人血脉喷张的Boney M.乐队。 卡朋特的歌马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后者却没有在校园流行起 来。来美后发现Boney M.的《拉斯普汀》当时正红遍半个地球, 有些美国中学老师讲到俄罗斯历史时,甚至会播放这首富有黑 色幽默的迪斯科,寓教于乐。
让我特别开心的是,通过校友们牵线,我先后找到当年校 园古典音乐活动的组织者782的池涵、杨力祥和783的卢跃列、 徐光明以及777的温俊山学长,并把他们一一邀请进古典音乐 群。当年,正是他们的音乐热情和辛勤劳动,为80年代初的校 园文化生活添上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回首往事,我在科大两年不到的日子里,有幸结识了很多 有思想、有才华的校友,更有不少难忘的经历与体验,这些经 历和体验因为有音乐相伴而更加美好。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份 美好并不因时光而淡去,相反,她跨越了时空,连接新朋旧友, 弦歌在微信,吐露着芬芳……
图片:古典音乐群的部分群友在李德伦100周年华诞多伦多音乐会 节目本上的签名和致辞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