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上了迷你电视剧,一般四到八集,一个或两个周末可以看完。还真有不少精彩的,博友鹿葱姐之前推荐了一部英国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这部剧没有着眼犯罪过程,而是深挖少年犯罪的根源”。类似的剧最近在Netflix上又看了一部,瑞典六集电视剧《A Nearly Normal Family》(《一个近乎正常的家庭》),改编自瑞典作家马提亚斯·爱德华森(M.T. Edvardsson)的畅销同名小说(中译本《谎言之家》),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悬疑剧,但背后的主题也是对家庭关系与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思考,非常值得一看。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隆德,主角是一对中产夫妇以及他们19岁的女儿斯黛拉。
剧情开场,观众看到的是发生在四年前的一场悲剧,当时15岁的斯黛拉外出参加学校球队的夏令营,遭遇了球队助教的性侵。当她鼓起勇气告诉父母她被强暴的真相时,牧师父亲气愤地说我们要去报警,但律师母亲断然反对,她残酷地分析说:律师生涯中,她看多了这样的案件,没有证据、没有证人,医院的检查无法证明女儿曾挣扎反抗,司法系统不会相信一个“主动约会助教”且“现场未做出激烈反抗”的少女,现实社会中,每100个性侵案件只有5个嫌疑人被定罪判刑,更不用说还有很多没有报警的案件。为了避免女儿在法庭上遭受二次伤害,为了不让她陷入舆论的漩涡,父母达成共识,替女儿作出了决定,选择沉默。
转眼就是四年后,父亲亚当(Adam)仍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母亲乌尔莉卡(Ulrika)则是事业有成的律师和教授,女儿斯黛拉(Stella)高中肄业,在一家咖啡店打工,一家三口看似过着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
但突然有一天,女儿斯黛拉被警方逮捕,涉嫌谋杀一名32岁的男子。作为父母的亚当和乌尔莉卡大为震惊,无法相信文弱安静的女儿会是凶杀案的嫌疑人。警方的讯问、律师的介入、居民的不安和网络舆论的压力,让一家人迅速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斯黛拉到底是不是真凶呢?全剧采用了“三重视角”的叙事结构,交错通过女儿、父亲、母亲的视角展开,让案情在层层递进中逐渐明朗,更让观众得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而令人唏嘘的真相。
正常的家庭表象下,难以弥补的裂痕
全剧围绕案件的侦破,穿插了大量对这个家庭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回顾,让我们看到这个家庭的日常:他们习惯了对彼此保留、掩饰与设防,以为这就是维持“正常家庭”的方式。但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观众才渐渐发现,这个家庭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正常”的模样。在谋杀案发生之前,他们之间已经埋下难以弥补的裂痕。
裂痕的根源可以追溯回四年前,在此之前,一家三口无话不谈,但那场性侵案以后,夫妻之间,父母和女儿之间,竖起了一座沉默的高墙。
父母决定对性侵事件不报警的决定对斯黛拉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她将痛苦内化为自我谴责:“这都是我的错” 、“我当初应该进行反抗,但我只是躺在那里。” 这种自责和耻辱让她逐渐厌学直至辍学。
直到在被羁押期间,在看守所给她安排的心理医生的耐心引导下,斯黛拉才第一次了解到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恐惧僵直”,即人在恐惧害怕时会无法动弹,这是身体对袭击的下意识反应,这不是人所能控制的,而是本能的生存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方有权做那些事。当医生坚定地告诉她:“你父母选择不报警,以及这件事对你们家庭的影响,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错的是那个侵犯你的人,也包括那个没有为你挺身而出的世界。这一刻,斯黛拉放声大哭,打开心结,长达四年的自责终于得到释放。
父亲亚当是个恪守教条的牧师,习惯用隐忍维持表面的平静。当年,他本可以坚持报警,却最终妥协于妻子的“理性分析”;后来,他明知妻子出轨,却仍选择自欺欺人,只为了让这个家看起来“正常”。他的信仰没能给他勇气面对真相,反而成了逃避现实的借口。
母亲乌尔莉卡生活在更深的矛盾中。女儿被性侵之后,她也许在潜意识里责怪女儿不该主动对强奸犯示好,也许是无法原谅自己阻止丈夫报警的建议,也许觉得自己压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和律师。由于无法面对这个家庭,于是她逃进婚外情,用另一段关系填补空虚,另一方面她内心又不想放弃婚姻,对家庭感到愧疚,希望维持住三口之家的完整。
由于父母各怀心思,因而疏忽了对受到严重伤害的女儿的关心和爱护,三口之家缺少交流和沟通,父亲不理解女儿内心的真正需求,母亲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以婚外情麻痹自己。在多次尝试之后,女儿意识到父母没有人在乎自己的感受,于是在沉默和失望中与父母渐行渐远。三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回避了自己真实的情绪,用掩饰和谎言维系着“正常家庭”的假象,一家人的裂痕开始滋生,家庭关系名存实亡。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斯黛拉偶遇了比她大13岁的企业家克里斯(Christoffer),他帅气多金,彬彬有礼,温柔体贴,最重要的是,在俩人交往之初他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当斯黛拉主动推进关系时,他甚至婉拒,表示“想慢慢来”。这种若即若离的温柔,对长期缺乏安全感的斯黛拉来说,成了致命的吸引力。
等到女儿被卷入谋杀案时,父母甚至都不知道死者克里斯是谁,和女儿有什么关系,他们也绝不相信自己眼中的乖乖女会是杀人犯。
因爱铤而走险,父母的选择
这起谋杀案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掀起层层波澜,也打破了这个家庭长久以来精心维持的平静假象,几乎让这个家庭分崩离析,但也正因它的到来,让他们开始诚实地面对彼此,反思过往。一家三口之间曾经存在着但却被忽视、压抑甚至被否认的裂痕被一一揭开,同时,一切被隐藏、被忽视的情感开始浮出水面。
当女儿陷入绝境,作为父母,亚当和乌尔莉卡本能的第一反应纯粹而原始:不惜一切保护女儿。牧师父亲跨越了信仰与法律的边界,做出连自己都无法辩解的举动;律师母亲则不惜挑战法律底线,同时开启了私下调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暗地里来帮助女儿。最出人意料的是,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为了保护彼此,竟不约而同地隐瞒了各自为女儿脱罪所做的一系列越界之举。
而个性倔强的斯黛拉也在等待审判的过程里,渐渐意识到,父母并不是如她想象中那么冷漠。他们的爱一直在身边,只是他们用错了方式,没有真正理解她的内心和世界,习惯于“替”她做决定,却忘了“听”她需要什么,使得她在孤独与沉默中与父母疏远。
尽管真凶是谁不难猜测,但案发原因和过程一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使得这部剧有别于普通的悬疑剧,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社会的现实剧。它着力表现的不是一桩谋杀案的侦破,而是一个家庭的瓦解与修复。一个看似正常的家庭,背后积压了太多的误解、隔阂和失望,但当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父母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铤而走险,做出一系列出人意料、甚至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并“不正确”的疯狂决定。
剧中的一家三口,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各自的缺点和问题,但在经历风雨之后,观众看到的是:爱让他们沉默、隐瞒并且逃避、犯错,也正是爱,让他们在绝境中拼命抓住彼此,挽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
在剧情的尾声,母亲主动结束婚外情,原本决意离婚的丈夫选择了原谅。那么作为凶杀案嫌疑人的女儿最后到底是无罪释放还是入罪判刑?这里就不剧透了。
剧情带来的思考
剧中展现的困境远不止于一个家庭的悲剧:父母用沉默“保护”女儿,实则是逃避面对司法系统的无力;他们维持体面,却没有勇气做为合格的父母与受伤害的女儿共同面对。现代家庭的脆弱和瓦解,往往始于日常的沉默和回避。但这部剧也让我们看到,哪怕裂痕已经生成,只要放下各自的冷漠和防备,有勇气一起面对危机,甚至奋不顾身地在风雨中为彼此撑伞,仍有可能修复裂痕,重归健康的家庭。
剧中这个三口之家,是否终能冰雪消融,真正迈向一个“正常的家庭”?当父母以爱的名义,打破法律边界,保护女儿,守护家庭,他们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进一步,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来看,司法系统在诸多性侵案上的僵化与不公,是否也在无形中深深影响着受害者的成长轨迹?当司法系统无法给予公正,个体是否就有权自行其是?观众也许可以在剧中找到答案,也许依旧心存疑惑,但剧情带来的思考和触动,都会让你收获匪浅。
这部剧的导演和主要演员都来自瑞典本土,整部剧颇有北欧的克制冷峻风格,更多依赖的是演员内敛的细腻表演,几位主角的演技都非常好。画面多采用灰蓝色调,压抑沉浸,配合瑞典南部城市隆德冬季清冷的背景氛围,使得观众更容易走进角色的心理世界,也更能共情他们的挣扎与选择。
女儿涉嫌谋杀,父母绝地救女
麦姐 (2025-07-07 06:35:50) 评论 (59)最近喜欢上了迷你电视剧,一般四到八集,一个或两个周末可以看完。还真有不少精彩的,博友鹿葱姐之前推荐了一部英国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这部剧没有着眼犯罪过程,而是深挖少年犯罪的根源”。类似的剧最近在Netflix上又看了一部,瑞典六集电视剧《A Nearly Normal Family》(《一个近乎正常的家庭》),改编自瑞典作家马提亚斯·爱德华森(M.T. Edvardsson)的畅销同名小说(中译本《谎言之家》),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悬疑剧,但背后的主题也是对家庭关系与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思考,非常值得一看。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隆德,主角是一对中产夫妇以及他们19岁的女儿斯黛拉。
剧情开场,观众看到的是发生在四年前的一场悲剧,当时15岁的斯黛拉外出参加学校球队的夏令营,遭遇了球队助教的性侵。当她鼓起勇气告诉父母她被强暴的真相时,牧师父亲气愤地说我们要去报警,但律师母亲断然反对,她残酷地分析说:律师生涯中,她看多了这样的案件,没有证据、没有证人,医院的检查无法证明女儿曾挣扎反抗,司法系统不会相信一个“主动约会助教”且“现场未做出激烈反抗”的少女,现实社会中,每100个性侵案件只有5个嫌疑人被定罪判刑,更不用说还有很多没有报警的案件。为了避免女儿在法庭上遭受二次伤害,为了不让她陷入舆论的漩涡,父母达成共识,替女儿作出了决定,选择沉默。
转眼就是四年后,父亲亚当(Adam)仍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母亲乌尔莉卡(Ulrika)则是事业有成的律师和教授,女儿斯黛拉(Stella)高中肄业,在一家咖啡店打工,一家三口看似过着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
但突然有一天,女儿斯黛拉被警方逮捕,涉嫌谋杀一名32岁的男子。作为父母的亚当和乌尔莉卡大为震惊,无法相信文弱安静的女儿会是凶杀案的嫌疑人。警方的讯问、律师的介入、居民的不安和网络舆论的压力,让一家人迅速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斯黛拉到底是不是真凶呢?全剧采用了“三重视角”的叙事结构,交错通过女儿、父亲、母亲的视角展开,让案情在层层递进中逐渐明朗,更让观众得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而令人唏嘘的真相。
正常的家庭表象下,难以弥补的裂痕
全剧围绕案件的侦破,穿插了大量对这个家庭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回顾,让我们看到这个家庭的日常:他们习惯了对彼此保留、掩饰与设防,以为这就是维持“正常家庭”的方式。但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观众才渐渐发现,这个家庭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正常”的模样。在谋杀案发生之前,他们之间已经埋下难以弥补的裂痕。
裂痕的根源可以追溯回四年前,在此之前,一家三口无话不谈,但那场性侵案以后,夫妻之间,父母和女儿之间,竖起了一座沉默的高墙。
父母决定对性侵事件不报警的决定对斯黛拉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她将痛苦内化为自我谴责:“这都是我的错” 、“我当初应该进行反抗,但我只是躺在那里。” 这种自责和耻辱让她逐渐厌学直至辍学。
直到在被羁押期间,在看守所给她安排的心理医生的耐心引导下,斯黛拉才第一次了解到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恐惧僵直”,即人在恐惧害怕时会无法动弹,这是身体对袭击的下意识反应,这不是人所能控制的,而是本能的生存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方有权做那些事。当医生坚定地告诉她:“你父母选择不报警,以及这件事对你们家庭的影响,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错的是那个侵犯你的人,也包括那个没有为你挺身而出的世界。这一刻,斯黛拉放声大哭,打开心结,长达四年的自责终于得到释放。
父亲亚当是个恪守教条的牧师,习惯用隐忍维持表面的平静。当年,他本可以坚持报警,却最终妥协于妻子的“理性分析”;后来,他明知妻子出轨,却仍选择自欺欺人,只为了让这个家看起来“正常”。他的信仰没能给他勇气面对真相,反而成了逃避现实的借口。
母亲乌尔莉卡生活在更深的矛盾中。女儿被性侵之后,她也许在潜意识里责怪女儿不该主动对强奸犯示好,也许是无法原谅自己阻止丈夫报警的建议,也许觉得自己压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和律师。由于无法面对这个家庭,于是她逃进婚外情,用另一段关系填补空虚,另一方面她内心又不想放弃婚姻,对家庭感到愧疚,希望维持住三口之家的完整。
由于父母各怀心思,因而疏忽了对受到严重伤害的女儿的关心和爱护,三口之家缺少交流和沟通,父亲不理解女儿内心的真正需求,母亲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以婚外情麻痹自己。在多次尝试之后,女儿意识到父母没有人在乎自己的感受,于是在沉默和失望中与父母渐行渐远。三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回避了自己真实的情绪,用掩饰和谎言维系着“正常家庭”的假象,一家人的裂痕开始滋生,家庭关系名存实亡。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斯黛拉偶遇了比她大13岁的企业家克里斯(Christoffer),他帅气多金,彬彬有礼,温柔体贴,最重要的是,在俩人交往之初他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当斯黛拉主动推进关系时,他甚至婉拒,表示“想慢慢来”。这种若即若离的温柔,对长期缺乏安全感的斯黛拉来说,成了致命的吸引力。
等到女儿被卷入谋杀案时,父母甚至都不知道死者克里斯是谁,和女儿有什么关系,他们也绝不相信自己眼中的乖乖女会是杀人犯。
因爱铤而走险,父母的选择
这起谋杀案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掀起层层波澜,也打破了这个家庭长久以来精心维持的平静假象,几乎让这个家庭分崩离析,但也正因它的到来,让他们开始诚实地面对彼此,反思过往。一家三口之间曾经存在着但却被忽视、压抑甚至被否认的裂痕被一一揭开,同时,一切被隐藏、被忽视的情感开始浮出水面。
当女儿陷入绝境,作为父母,亚当和乌尔莉卡本能的第一反应纯粹而原始:不惜一切保护女儿。牧师父亲跨越了信仰与法律的边界,做出连自己都无法辩解的举动;律师母亲则不惜挑战法律底线,同时开启了私下调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暗地里来帮助女儿。最出人意料的是,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为了保护彼此,竟不约而同地隐瞒了各自为女儿脱罪所做的一系列越界之举。
而个性倔强的斯黛拉也在等待审判的过程里,渐渐意识到,父母并不是如她想象中那么冷漠。他们的爱一直在身边,只是他们用错了方式,没有真正理解她的内心和世界,习惯于“替”她做决定,却忘了“听”她需要什么,使得她在孤独与沉默中与父母疏远。
尽管真凶是谁不难猜测,但案发原因和过程一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使得这部剧有别于普通的悬疑剧,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社会的现实剧。它着力表现的不是一桩谋杀案的侦破,而是一个家庭的瓦解与修复。一个看似正常的家庭,背后积压了太多的误解、隔阂和失望,但当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父母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铤而走险,做出一系列出人意料、甚至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并“不正确”的疯狂决定。
剧中的一家三口,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各自的缺点和问题,但在经历风雨之后,观众看到的是:爱让他们沉默、隐瞒并且逃避、犯错,也正是爱,让他们在绝境中拼命抓住彼此,挽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
在剧情的尾声,母亲主动结束婚外情,原本决意离婚的丈夫选择了原谅。那么作为凶杀案嫌疑人的女儿最后到底是无罪释放还是入罪判刑?这里就不剧透了。
剧情带来的思考
剧中展现的困境远不止于一个家庭的悲剧:父母用沉默“保护”女儿,实则是逃避面对司法系统的无力;他们维持体面,却没有勇气做为合格的父母与受伤害的女儿共同面对。现代家庭的脆弱和瓦解,往往始于日常的沉默和回避。但这部剧也让我们看到,哪怕裂痕已经生成,只要放下各自的冷漠和防备,有勇气一起面对危机,甚至奋不顾身地在风雨中为彼此撑伞,仍有可能修复裂痕,重归健康的家庭。
剧中这个三口之家,是否终能冰雪消融,真正迈向一个“正常的家庭”?当父母以爱的名义,打破法律边界,保护女儿,守护家庭,他们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进一步,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来看,司法系统在诸多性侵案上的僵化与不公,是否也在无形中深深影响着受害者的成长轨迹?当司法系统无法给予公正,个体是否就有权自行其是?观众也许可以在剧中找到答案,也许依旧心存疑惑,但剧情带来的思考和触动,都会让你收获匪浅。
这部剧的导演和主要演员都来自瑞典本土,整部剧颇有北欧的克制冷峻风格,更多依赖的是演员内敛的细腻表演,几位主角的演技都非常好。画面多采用灰蓝色调,压抑沉浸,配合瑞典南部城市隆德冬季清冷的背景氛围,使得观众更容易走进角色的心理世界,也更能共情他们的挣扎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