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活艰苦,但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是很重视的。早在家住老石坑时期,那时我4岁到6岁。妈妈就在家中教我识字。我最早学习的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认识一些字以后,就学习启蒙读物“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妈妈教我先学会背诵,再结合故事给我讲解句子的含义,例如讲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较好的邻里环境,三次搬迁居处:第1次搬离邻近墓地的住所,第2次搬离邻近闹市的住所,第3次搬到学堂附近才定居下来;孟子有一次逃学,孟母就把正在织布的机杼中断来比喻半途而废的后果。孟子长大后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人”,这和他年幼时孟母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母亲的细心讲解使我从小就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三字经里的一些经典文字,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这些使我懂得了许多为人的道理和不少基本常识,开启了我作为学前儿童的早期智力。
母亲的肚子里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经常缠着她要她讲故事。她给我讲孔融4岁就能把大些的梨子让给哥哥吃,说明好吃的东西应先给比自己年长的亲人。司马光砸破缸,及时救出掉进水缸的小朋友,说明人要临事不慌、机智应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所讲的民间传说“安安送米”的故事:安安的父亲误信谗言,将妻子休弃,安母只得寄迹于尼姑庵中。安安年方七岁,思母情切,想到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就从每天上学所带午餐米中抓出一把藏在路过的庙里土地菩萨身后。积攒了一些天以后,安安揹米到尼姑庵看望母亲并献出大米。母亲知道米的来源后,悲喜交集,抱着儿子痛哭。。。。最后,安母终于冤情大白,一家团聚过着幸福生活。
母亲教我的顺口溜接龙,下一句的第一个字要和上句最后一字同音。虽然对有些内容的含义不甚了了,但至今还记得它的句子:一根长枪拖天落地,地上无人事不成,城里娘娘去上香,香长香短,短山接近,敬德打曹朝天瞪,镫里藏身身红豹,豹头環眼猛张飞,飞天虎流青,庆八十,十麻九翘,翘冤家,家家户户挂红灯,。。。
母亲手边有一本《验方新编》,上面有许多治病的经验性中药方。有一次我生病发烧咳嗽多痰,请来医生开了几副清热解毒的药,但服药后病状不减反增,高烧不止,出现危象。母亲急翻验方新编,发现此种症状宜用热药,于是买了附子、炮姜等4味大热药煎了喂我服下。奇迹出现,我的高烧退了,咳嗽壅痰轻了。这一病例母亲多次提及,给我的印象很深。
母亲还讲了一件事:有一次父亲乘坐民生公司的轮船从北碚去合川,一上船还未买票就被当船长的远房侄子看见,热情邀请父亲进船长室休息聊天一直到下船。但父亲坚持中间出来到售票窗口买了票再回船长室。母亲认为父亲为人太迂不会利用机会省钱。但我觉得父亲按章办事不贪便宜的作法是对的。这反映了他一生清廉严以律己的高尚品德。
父亲星期天回到老石坑家中时,常给我讲中国历史。让我在上小学前就知道黄帝、唐尧、禹舜的故事,能背诵“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名称。知晓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圣人先贤。父亲还教我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还有孟子写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小就深深渗透到我年幼的心灵中,影响了我一生的价值观。
在上小学以前,父亲就要求我天天写一页描红的毛笔字。还对每篇习作审查批改。到我上小学多识得一些字后,母亲教我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不可浪费农民辛苦得来的粮食,每餐吃完饭碗里是不应该留有一个饭粒的。母亲还教我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育我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像春天太阳的光辉般温暖,子女要懂得感恩报答。这些都深深地铭刻在我幼小的心中。
父亲则较系统的教我朗读和背诵唐诗三百首。从最浅显的五言绝句开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然后是七言绝句和律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对于这些诗,开始时我只有肤浅的字面上的理解,随着我渐渐长大,逐步感受到这些诗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和哲理之美。它们向我展现了色彩缤纷的外部世界和丰富深刻的人的内心世界,使我从小就对诗和诗人产生了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父亲还借助地图册教我地理知识,让我知道中国像一片桑叶,地域广大、山河秀美。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日本的侵略正蚕食我们的国家。我们现在住在四川,老家河南在东边,已被日本侵占。
图1-三字经早期刻本
图2-感恩母亲
图3-李白-早发白帝城
童年北碚杂忆-之九父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
涛静 (2025-07-17 05:05:00) 评论 (1)虽然生活艰苦,但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是很重视的。早在家住老石坑时期,那时我4岁到6岁。妈妈就在家中教我识字。我最早学习的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认识一些字以后,就学习启蒙读物“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妈妈教我先学会背诵,再结合故事给我讲解句子的含义,例如讲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较好的邻里环境,三次搬迁居处:第1次搬离邻近墓地的住所,第2次搬离邻近闹市的住所,第3次搬到学堂附近才定居下来;孟子有一次逃学,孟母就把正在织布的机杼中断来比喻半途而废的后果。孟子长大后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人”,这和他年幼时孟母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母亲的细心讲解使我从小就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三字经里的一些经典文字,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这些使我懂得了许多为人的道理和不少基本常识,开启了我作为学前儿童的早期智力。
母亲的肚子里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经常缠着她要她讲故事。她给我讲孔融4岁就能把大些的梨子让给哥哥吃,说明好吃的东西应先给比自己年长的亲人。司马光砸破缸,及时救出掉进水缸的小朋友,说明人要临事不慌、机智应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所讲的民间传说“安安送米”的故事:安安的父亲误信谗言,将妻子休弃,安母只得寄迹于尼姑庵中。安安年方七岁,思母情切,想到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就从每天上学所带午餐米中抓出一把藏在路过的庙里土地菩萨身后。积攒了一些天以后,安安揹米到尼姑庵看望母亲并献出大米。母亲知道米的来源后,悲喜交集,抱着儿子痛哭。。。。最后,安母终于冤情大白,一家团聚过着幸福生活。
母亲教我的顺口溜接龙,下一句的第一个字要和上句最后一字同音。虽然对有些内容的含义不甚了了,但至今还记得它的句子:一根长枪拖天落地,地上无人事不成,城里娘娘去上香,香长香短,短山接近,敬德打曹朝天瞪,镫里藏身身红豹,豹头環眼猛张飞,飞天虎流青,庆八十,十麻九翘,翘冤家,家家户户挂红灯,。。。
母亲手边有一本《验方新编》,上面有许多治病的经验性中药方。有一次我生病发烧咳嗽多痰,请来医生开了几副清热解毒的药,但服药后病状不减反增,高烧不止,出现危象。母亲急翻验方新编,发现此种症状宜用热药,于是买了附子、炮姜等4味大热药煎了喂我服下。奇迹出现,我的高烧退了,咳嗽壅痰轻了。这一病例母亲多次提及,给我的印象很深。
母亲还讲了一件事:有一次父亲乘坐民生公司的轮船从北碚去合川,一上船还未买票就被当船长的远房侄子看见,热情邀请父亲进船长室休息聊天一直到下船。但父亲坚持中间出来到售票窗口买了票再回船长室。母亲认为父亲为人太迂不会利用机会省钱。但我觉得父亲按章办事不贪便宜的作法是对的。这反映了他一生清廉严以律己的高尚品德。
父亲星期天回到老石坑家中时,常给我讲中国历史。让我在上小学前就知道黄帝、唐尧、禹舜的故事,能背诵“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名称。知晓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圣人先贤。父亲还教我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还有孟子写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小就深深渗透到我年幼的心灵中,影响了我一生的价值观。
在上小学以前,父亲就要求我天天写一页描红的毛笔字。还对每篇习作审查批改。到我上小学多识得一些字后,母亲教我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不可浪费农民辛苦得来的粮食,每餐吃完饭碗里是不应该留有一个饭粒的。母亲还教我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育我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像春天太阳的光辉般温暖,子女要懂得感恩报答。这些都深深地铭刻在我幼小的心中。
父亲则较系统的教我朗读和背诵唐诗三百首。从最浅显的五言绝句开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然后是七言绝句和律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对于这些诗,开始时我只有肤浅的字面上的理解,随着我渐渐长大,逐步感受到这些诗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和哲理之美。它们向我展现了色彩缤纷的外部世界和丰富深刻的人的内心世界,使我从小就对诗和诗人产生了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父亲还借助地图册教我地理知识,让我知道中国像一片桑叶,地域广大、山河秀美。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日本的侵略正蚕食我们的国家。我们现在住在四川,老家河南在东边,已被日本侵占。
图1-三字经早期刻本
图2-感恩母亲
图3-李白-早发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