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畅想 - 反溯推理

来罘 (2025-07-18 06:48:42) 评论 (0)
六,反溯推理

在一般认知里,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有两种类型:演绎与归纳。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的,归纳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严格说来,现代数理逻辑只涉及演绎推理,而归纳推理属于科学方法论的范畴。然而,还有一种推理,人们普遍运用却不知其名,即反推。顾名思义,如果正推是从原因到结果,那么,反推就是从结果到原因。让我们展开细述。

18-19世纪之交,美国哲学家Charles Peirce(1839/09/10 - 1914/04/19)从人类思维实践中总结出反溯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亦称反溯法,溯因法,反绎推理,反向推理,等等。简言之,根据已知现象,反推最佳成因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反溯和演绎有共性,区别在于推理中使用 p ⇒ q 这种规则的方向。换言之,反溯同演绎反向,狭义地讲,演绎是根据已知现象推导因果关系,反溯是根据已知现象解释成因。

给定:p为前件(原因),⇒为蕴涵,q为后件(结果)。

演绎:p ⇒ q,即从原因推出结果。

反溯:q  p,即从结果反推原因。

从结论上看,反溯和归纳有共性,结论是或然的。换言之,根据已知现象推导出最佳成因,尽管解释最佳,却不必然为真。在这一意义上,所有科学假说都是反溯推理。所谓假说就是一组命题,假定为真,表面协调。至于那组命题是否真的反映事实,及是否穷尽相关事实,并无保障。假说之间拼的是谁能以较少的预设,给出合理的解释,并做出可验证的预测。现代科学越来越重视可验证的预测,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认真说来,“唯一标准”过于绝对,显然是经验主义的翻版。稍加限定,变“唯一标准”为“终极标准”更接近真理。

不过,并非所有假说都可以被实践验证。诸如,数学假说,如圆周率π的小数表达式3.1415926...中有20个连续出现的9; 物理假说,如宇宙大爆炸;历史假说,如华夏中心论;古字溯源,如汉字自源论。在经验无法证实的领域,逻辑实证主义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行至山穷水尽处。不过,放弃实证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僵硬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逻辑协调性则带来柳暗花明。可以说,整个数学就是建立在逻辑协调性上的,其它理论科学,诸如理论物理,也大致如此。当然,逻辑协调性只是其必要条件,需要辅之以合理性以趋近充分条件。

所谓合理性并无严格的定义,大抵相当于合乎常识,直觉,或现行知识体系,支持的论据越多越接近真理。在这一意义上,反溯推理充分表现出归纳推理的特征,其准形式化描述如下,

演绎:p ⇒ q,p是q的充分条件。

反溯:q  p,q不是p的充分条件,p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p只是q的众多成因中最好的一个。

在古字源考的问题上,任何解释都是假说。尤其是关于甲骨文和金文字的解释,因为商代留下大量文字,并无字书,字义都是根据所谓造字原则及上下文归纳而得。统计之下的上下文属于可靠的依据,一个字出现的上下文越多,解释为真的或然率越高。所谓造字原则基本不可靠,仅供参考,然而,在一般读者心目中,许慎的六书几成教条,因而有必要稍作深入分析。

东汉学者许慎(58 AD - 147 AD)在《说文解字》中把古汉文字的造字方法概括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具体叙述如下,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许慎自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换言之,所谓六书不过周代教孩童识字的助记口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上升为造字原则,显然是过度拔高。再将周代的识字口诀尊为造字教条就走向反面了,禁锢后人思想。显而易见的论据有四。

一,所谓六书只有前四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可以说是造字原则,后二书{ 转注,假借 }只是使用原则。最初参与创制原子字符的一阶原则可能只有{ 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为二阶原则,即利用原子字符生成分子字符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六书并未穷尽二阶原则。常见于苏美尔楔形字的堆叠造字法的{ 叠加,对顶,交叉,立方 }也常见于华夏上古文字,详情参阅拙文《堆叠造字法》

二,说文解字以小篆字为本,而大量小篆字离{ 甲骨文,金文,楚简字 }相去甚远,因此而导致的望文生义比比皆是。略采几例,聊表笑意。诸如,“若,擇菜也”,“爲,母猴也”,“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详情参阅拙文《望文生义是如何发生的?》

三,许慎对六书的总结已是千年之后的事情,带有浓重的猜测成份。离开正确的方法论和统计的支持,一千年之后的猜测曾不如三千年之后。兹好比,同样的行为,两千年前叫诗礼发冢,两千年后叫考古发掘。在性质上,不过五十步与百步,在技术上,其间差距岂止千万步。

四,许慎关于文字起源的论述更不可信。庖牺氏作八卦,神农结绳,仓颉造字,五帝三王改易殊体,前三者可以断定是神话,不足为训。这就是说,华夏文字自源论是建立在神话的基础之上,况且,我有坚实的证据显示,华夏上古文字与苏美尔楔形字大面积相似,且其相似性绝非偶然性。既然如此,自源论可以休矣。至少别在人前拿捏耶稣腔调,我是真理,我是道路。执此论调者,扒了官皮,什么都不是。

推而广之,说文之解,乃至任何古代字书,只可供参考,不可尊为教条。若有过硬依据,不妨大胆提出新的假说。新假说可能被守旧派斥为狂妄,然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敢直面守旧意识,有违批评理性精神。现有文字为已知现象,根据已知现象反推古字起源,是典型的反溯推理。得出的新结论与已有的旧结论,都是假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合理性强弱之比。在这一意义上,以说文解字为圭臬,以专家解释为终极权威,都不符合批评理性。从现象学的观点看,恰恰相反,那些权威意见或成规假说,都是需要被现象学悬置的对象。

对所有既有假说实施现象学悬置之后,从现象出发,回到事物本身,再经先验还原,逐渐接近本质。在古字溯源问题上,事物本身即上古文字,且越古老越接近本质。揭示本质不是一锤定音的过程,而是各种假说互相砥砺,最佳者胜出的过程。

两个不同书写系统的象形文字之间存在大面积的相似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现象,而现象中包含本质。悬置旧有假说,撇开权威意见,在没有理论污染的画布上,绘制最新最有说服力的画卷。在古字溯源过程中,现象学悬置是有效的方法论,反溯推理是得力的逻辑工具,字形比对是分析现象的基本功。有道是,美在审美者眼里。曾几何时,左媒把Michelle Obama捧为当代孟姜,我就看不出她美在何处。字形比对酷似审美,是个高度主观的行为。我认为,,有人却说我“独具慧眼”。这如何是好?没关系,主观际性有助于解决问题。

主观际性译自intersubjectivity,与之对应的是subjectivity(主观性)和objectivity(客观性)。主观际性概念有多种定义,与本文直接有关的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04/08-1938/04/27)的先验现象学(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对主观际性的原始讨论。先验现象学曾遭多方攻击,杀伤力最大的是它与唯我论划不清界限。有人甚至戏称之为先验唯我论(transcendental solipsism)。为回应这一批评,胡塞尔晚年以法文出版了《笛卡尔的沉思 - 现象学导论》(Méditations cartésiennes: Introduction à la phénoménologie 1931)。现象学导论一书详细讨论了主观际性概念。

主观际性概念是对传统哲学的基本预设进行现象学悬置(Epoché)的产物。胡塞尔认为,传统哲学严重割裂主观和客观。他崇尚笛卡尔怀疑一切的精神,但不同意其身心二元的结论。笛卡尔把哲学建成一个庞大的公理系统,其致命弱点是割裂身心。我心连我身都怀疑,如何知他心?笛卡尔的解决方案竟假上帝之手。

胡塞尔的解决方案是用主观际性沟通主客观。主观际性允许认知主体假定,世界对自我的呈现同于对其他自我的呈现,这不是因为我能猜透他人的心思,而是因为我假定,如果他人在我的位置上,他们也会象我这样看待这个世界。个体有关世界的经验不仅自身可以获取,他人也可以获取。主观际性是私人的与公有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桥梁。

主观际性强调共有的认知或共识对形成意识与关系的重要性,它是构成客观对象的基础。严格意义上的客观性是上帝的视角,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存在的是主观际性,人类通过主观际性向客观性不断逼近,但永远不能到达。换言之,所谓客观的必定是主观际的。这就是说,是否相象,不是权威或怀疑论者说了算,学术共同体自有定论。按John Wayne的说法,如果一屋人都说你醉了,你最好在桌子底下趴着。那一屋人可不仅是一伙被洗了脑的老朽,世界大着呢。天涯何处无芳草,他山之石可攻玉。

成规预设悬置了,理论障碍扫清了,让我们从现象出发,回到上古字形本身。从最简单的字开始,详情参阅《越简越象字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