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走资派邓小平对越自卫反击战争
走资派邓小平对越自卫反击战争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走资派邓小平对越自卫反击战争
1979年,走资派邓小平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争,在当时的世界上各国中仅有一个小国支持中国走资派特色政府的,即柬埔寨。
越南对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2000多年前是无国之地,从秦朝开始,越南是中国的一部分。此后,分分合合。在法国占领后完全脱离中国后一直至今,连文字都改变了,不再使用中文。在越共胡志明时代,越南和中国是同志加兄弟。中苏分歧后,越南追随苏联。
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之后,刚上台的走资派邓小平政权还没握住,国内的反对派即拥护社会主义的人还存在,走资派邓小平还苦于没有机会迅速掌握住人民解放军这支军队。走资派邓小平出访美国低头哈腰摆码头找主子,跪拜美国主子并跪求主子求得支持,并且保证努力问美学习,派大量中国留学生和中国官员来美学习培训为中国复辟资本主义之用。.
走资派邓小平从美国拜主子回国之后,乘在越南和柬埔寨两国边境争抢由头,也为讨好主子而无视中越两国的近邻和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友谊,走资派邓小平悍然出兵越南。
如此重大的事件,以及后来的八九六四学生天安门六四事件,却在走资派邓小平的摆功宣传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竟然没有提到这么重大的二件大事。尽管当时在开战前国内特色政府宣传了越南如何坏,中国要教训它。可全世界呢?竟然只有一个国家支持中国走资派特色政府出兵越南。
当时新华社汇总各国对我自卫还击的态度(至1979年2月22日):
1.谴责我国、支持越南,要我撤军、停火的:苏联、古巴、捷克、保加利亚、东德、匈牙利、波兰、蒙古、阿富汗、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阿尔马尼亚、安哥拉和柬埔寨(新)政权。
2.对我表示遗憾、要我撤军的:老挝、印度。
3.反对中国、越南在越南和柬埔寨的军事行动的:加拿大、瑞典;并要求我撤军的:新西兰。
4.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的:美国、日本、东盟五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英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芬兰、伊拉克。
5.对我和越都表示遗憾、期望越南和柬埔寨都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欧洲共同体的的其他国家。
6.呼吁谈判解决问题的:埃及、马里、利比亚、马达加斯加、孟加拉、塞浦路斯和北欧其他国家。
7.公开声明不表态的:葡萄牙。
8.支持我国的:民主柬埔寨。
这场《走资派邓小平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争》不到一个月的中越之战,中国军队只是进入了越南境内纵深17公里,最后又完全撤出。
中国不但没有得到寸土,还牺牲了几万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优秀官兵。受伤致残的千千万万。而这些老百姓家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之后走資派特色政府又没有认真地安抚好那些烈士家庭及伤残的士兵们。这些退伍军人回到地方后有过多次上京维权就是例子。
而结果是柬埔寨的亲越南政府还是上了台完全掌控了柬埔寨。
而在越南的大多数的华侨也被迫撤离越南。有的逃往海外,甚至死于途中。
虽然这场有走资派邓小平为稳固自己的政权而发动的入侵越南的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可之后不断发生越南排华骚乱,不可能排除不是对1979年战争的积怨。再加上拿几万名官兵的生命,动用几十万军队做了一件对国家利益毫无之用的所为。
走资派邓小平的作为是否符合中国的利益?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老年男人》的《性》与《命》
读博文《男人的性与命:你的寿期是多少?》作者:8288 2025-7-12 以及又读了《男人的性与命:你的寿期是多少?》 2019-12-06 作者: 来自 继续冒号 万维博客的《性与命》之后的议论。
《性与命》,性就是命?没性就没命?!不得而知。古人说,祖宗说,上帝说,大师说,民间传,信不信?由各自自己。
但博文中说:“性能力衰竭越晚,寿命越长;性功能的强弱是生命力,健康、寿命长短的温度计!“我信。性的满足使人健康。而反之是:“性能力的下降,男人的身体有什么反应呢?最具体的反应,就是晨勃消失,阳痿,早泄等等!假如这些男性的特征,你都没有了,面对美女完全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你的性能力,基本就离衰竭不远了!“
尤其是:“晨勃,男性肾气充足性能力旺盛的标志!“
“晨勃是健康男性早晨起来阴茎不自主勃起的状态,这是肾气充足,睡眠充足的标志,人休息一晚上,好比充电一晚上,电充满了,阴茎就好比电力充足的标志!“
“假如男性睾酮水平过低,会出现性功能的障碍,并且不晨勃!“
文中的:“男人的寿命有多长,有一个公式:寿命=性丧失+现年龄五分之一!“我不信。不信的理由是:人有各异,笼通地绝对化,所以不信。“性功能彻底丧失“?如何来界定?“荷尔蒙多巴胺之流的激素都随尿道排得一干二净“?“剩下还能喘气的时间“那也不是死亡的时刻。
《老年男人》“见了漂亮女孩没啥感觉,这是病,是天大的病,有病就得治。“如何治?博文中作了不少的描述:
“自打有了危机意识后,我就使劲发力,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头。为了多活几年,豁出老脸,也顾不上旁人说三道四,不惜一切代价,咋说也得止住性极具下滑的颓势。
时不我待,有了觉悟就要马上行动。增加运动量,提高肌肉弹性,睡前醒后,把自己搞得色情一点,变着花样编造情景现场,梦里梦外就是一个放飞。这么一顿忙活,也不知道是否真能起作用,但心里暗示多少会让自己没事傻乎乎地偷着乐。“
“为啥说命熬到一定年份,要有精神提升。原以为是让自己显得有文化,有思想。现在搞明白了,主要还是为了命。
人这一辈子挺没意思的,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身子骨好的时候,是为了性而玩命。到老了整一个逆行,为了命而开始折腾性。前者是快乐并痛苦着,后者则是痛苦并希望着。“
“对于白石老人和振宁先生,我开始有愧疚之意。先前对他们很有看法,总觉得八、九十岁了还跟二十多岁的黄花姑娘扯事,不太厚道。现在才整明白,人家那是懂业务,干的活不完全是为了性,而是在悄悄地续命,并且续得相当成功。你说说,同为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这么看来,好色之徒,对一个爷们来说,几乎是盖世无双的赞叹和恭维。道理很简单,没了色,就没了性,也就没了命。
我闲着没事总在调侃自己,说到老了的时候,不能让自己消停,必须得瑟不停,立志成为一个老流氓。今天又一次验证,这不是在说胡话八道,而是身体的提醒,说是生命的呼唤也不为过。要是到了73、84岁时,才开始醒悟,那就来不及了。
想想都后怕,差点把自己给耽误了。“
“问题是性能固得住吗?光有念想不够,得找到配方,路子正确,方可有所斩获。管它会是咋样,死马当活马医,指不定哪下碰对了,颐养天年还是有可能的。我相信自己的潜能,人急了,肯定能跳过狗都越不过的高墙。
这事起码要讲究方法,光靠伟哥顶着,这不是个事。按摩管不管用,倒是听说过,但总感觉有很大的虚假广告成分。打干细胞呢,这事也是有风险。搞不好整出副作用来,那可就是把自己给玩废了,吃不了兜着走。“
“如果物理治疗不管用,那还得寄托于心理干预较为靠谱。本来性这事跟神经和情绪关联很大,阳痿更多的是心理压力造成的。“
“我也琢磨好了,没事蹲在墙角死盯着来往的靓女,顺便晒晒太阳,这招有可能管用,也不犯毛病。要是有机会偶遇那些有姿色的少妇小媳妇,就使劲摇晃自己,把已死寂的情感之潭,泛起点涟漪出来。或假装学绘画,花钱雇漂亮模特,久了,应该会有奇效。如果养老钱没挣够,赶上有车展,甭管有多拥挤,买个门票,叫个快卖,拎瓶矿泉水,不看出感觉绝不打道回府。“
“配套的是,还要把自己收拾得花里胡哨,走路挺直腰板,见谁都放电抛媚眼,一个都不拉下。坚决隐瞒年龄,装小扮嫩。原则就是一个,为了命,脸面算个球。“
“同时要以修行作为辅助手段。别人修啥我不管,俺主修性。凡是与性有关联的套路,一概照单全收。有空就到印度的克久拉霍性庙进修,把各种姿势学个透。大喘气大呼吸,我就不信这么多招都用上了,一套组合拳打出去,还寻不到长生不老真谛不成。“
“人只要因为信念而挺住了,总会等来意外惊喜。让我激动的,听说德国整出个新玩意,可以让男人能活到150岁。原理是不断在自己体内制造新鲜的荷尔蒙和多巴胺,要多少有多少,可以没完没了的足量供应。即使你都100多岁了,生孩子造小人跟打游戏似的轻松。据说明年就可以在咱这地界上市,我有点等不及,每天按分钟为单位倒计时着。“
“奇怪的是,这个发明只针对爷们,没有女人什么事。我又心生忧虑,到一定时候,满大街都是老头,跟自己一起玩的老太太都没了,总感觉有些不妥,滋味不好受。
这个技术的发明人也够操行的。身为爷们,也不能光想着自己。生命的另一半,不能就这么轻易地出局了,这个最基本的慈悲必须要有。再说把我们这些老爷们把自己活得都不好意思,这是个问题。老太太们看不过眼,起急发飙,堵在门口骂咱男人不够意思,不是个东西,你都没法还嘴。“
“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气不过,顺便挑拨一下。就是女人们要给自己争口气,把跟男人较劲的精神头,都放在正经事上,下功夫发明一个能让女性活到200岁的秘方。目的只有一个,最后把老头都给活没了,满大街全是老太太,比分扳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男人们坚持让自己的生命根系蓬勃生长,永不倒架,也是最核心的康养。为了性福,为了性命,顾不了那么多,将不要脸进行到底,我还活着我怕谁。“
《老年男人》的《性》与《命》有关联且重要。但在社会中的《老年男人》的《性》与《命》如何?博文中讲的都是从《老年男人》的个人角度自我的心理调整和自身的体能锻炼来提升性趣和延长寿命。作者说得很好。例如:“为了性福,为了性命,顾不了那么多,将不要脸进行到底,我还活着我怕谁。“
把《老年男人》的《性》说是”不要脸“,又或是“老不正经“等偏见是对对《老年男人》的不尊重或是伤害。当然,一些《老年男人》性侵女性是犯罪。如果一个《老年男人》多看几眼一个女性,算不算性侵?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是很复杂的。《老年男人》想多活几年,想法提升自己的性趣来达到长寿时,如何做得恰到好事,就看各位《老年男人》的运气和福报了。当然,如今社会,只要有钱,就不是问题了。
《我还活着我怕谁。》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三千二百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抗战
南洋华侨简称《南侨》。三千二百余名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抗日英雄,三千二百余名南侨机工是抗日英雄。
抗日英雄们:在“国家危难时尽力做贡献,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无论是生是死。”
“一边是富有安逸的生活,一边是炮火喧嚣的战场,南侨机工毅然选择后者,这源于中华民族血脉中割不断的联系。他们的壮举既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筑起流动的钢铁长城,也为世界和平事业刻下华侨群体的历史印记。为民族独立而抗争、为世界和平而奉献,南侨机工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史册与人类反法西斯的共同记忆之中。”
1939年至1942年,抗战危急时刻,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先后被切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翻越高黎贡山、云岭等崇山峻岭,由20万筑路民众在9个月内徒手开凿而成,1938年8月通车后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路修通了,但问题依然严峻:当时中国严重缺乏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技术人员。
危急关头,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1939年2月在《南洋商报》上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通告结尾写道:“事关祖国复兴大业,逼切注意办理是要。”
通告发出后,短短10天便有80人响应,后续报名者不断。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商人、工程师,其中不乏家境殷实者。通告要求年龄在20—40岁之间,但前来报名的人中年纪最大的49岁,最小的仅13岁,他们瞒报、虚报年龄,甚至有人女扮男装,希望回国参与抗战。1939年,先后有9批共3200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支援。他们来自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其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
临行前的合照定格了南侨机工曾经的风华:西装革履,领带整齐,发蜡锃亮。这是一群会吹口琴、能唱英文歌、爱喝咖啡的青年,为了抗战胜利,他们毫不犹豫离开南洋,奔向被战火侵袭的祖国。
在云南,南侨机工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军事培训后上岗:会驾驶的担任卡车司机,负责运输物资;懂维修的驻扎在沿线主要车站和修理厂,负责车辆维护保障。
从昆明到缅甸,驾车单程需七八天。南侨机工以方向盘为武器,以货车为掩体,凭借胆魄与技术,在敌机轰炸下持续穿行。他们从缅甸运进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将中国的桐油、矿产等物资运往海外,为战时中国提供宝贵支援。
1939年至1942年,经滇缅公路运送的军需物资达50多万吨,还有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
“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一部分南侨机工投身中美联合开辟的驼峰航线,承担将各类军用物资转运至中国战场的任务;也有部分留在昆明,在盟军中担任翻译、文员等职务。”长期研究南侨机工历史的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夏玉清说。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华人倾尽所能支援中国。一份《世界各地华侨输财助战统计表》显示:1937年至1945年,缅甸华侨华人捐赠飞机19架,南侨总会筹集卡车200辆,南洋地区捐赠御寒衣物逾700万件……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侨心报国”行动中,南侨机工以血肉之躯书写了壮烈、动人的篇章。
“当初从南洋回到云南的时候,已经准备好牺牲了,就没想过要活着回去。”2018年本报记者第一次采访罗开瑚时,这位已经百岁高龄的老人说。当时他身体硬朗,仍保留着当年在南洋喝咖啡、看报纸的习惯。
1939年7月,年仅21岁的罗开瑚与第八批南侨机工的30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坐船回国。
滇缅公路上,处处是生死考验。山道在崇山峻岭间盘桓,驾车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行驶在泥泞狭窄、临近悬崖的路段时,副驾驶员甚至需要“悬挂”在车外,充当“人肉导航”。路上蚊虫肆虐、疟疾流行,上千名机工倒在运输途中。敌机轰炸更是家常便饭,车辆一旦中弹,机工几无生还希望。
“打摆子(疟疾)、没有停过的炮火,我的好多战友都牺牲了。”罗开瑚平静的声音中透出岁月抹不去的痛楚。
南侨机工不仅是战士,还是工程师。他们凭借智慧应对重重困难:自制防滑三角木、冷却水箱、视线测量杆等工具,以应对滑坡、高温、急弯等恶劣条件。
“视线测量杆是南侨机工谢川周发明的。卡车视野受限,他就将竹子削成两段小竹竿,插在车灯两侧,作为测距标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车头,相当于现在汽车的保险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讲解员余有兰说。
横跨澜沧江的功果桥是滇缅公路的“咽喉”,曾多次成为敌人重点轰炸的目标。日军炸毁功果桥后,日本电台曾扬言“滇缅公路已断,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南侨机工廖国雄回忆,为了尽快恢复滇缅公路交通线,南侨机工与当地民众用几百只空油桶扎成浮船,上铺木板,只用10小时就搭起长达300米的浮桥,保证了这条抗日运输大动脉的畅通。
不久前,南侨机工李月美的孙女杨婷,与一群机工后人重走滇缅公路,缅怀先辈的英勇事迹。杨婷小时候经常听家人讲南侨机工的故事。李月美驾驶技术出众、反应敏捷,是躲避轰炸的好手。日军飞机在天空盘旋时,她和战友配合默契,或用树枝遮挡车子反光的后视镜,或是争分夺秒地将车子开进茂密的树林。
“奶奶是女扮男装加入南侨机工队伍的。”杨婷说,李月美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毅力顺利通过各项考核,“她长得高大结实,当时报名处的人都没看出破绽。”直到一次意外翻车,李月美被路过的机工发现并送往医院救治,急救过程中她的身份才被识破。“当代花木兰”的故事当时被广泛报道,轰动海内外。
像李月美这样的英雄,在南侨机工中还有许多:13岁归国参战的蒋印生,放弃南洋高薪工作的王文松,仅用一周自学驾驶奔赴前线的吴惠民……据不完全统计,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超过1/3在滇缅公路沿线英勇牺牲。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
中缅边境线上,云南德宏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高高耸立。天刚微亮,守碑人叶晓东就骑着电瓶车来到碑下,爬上长长的台阶,擦拭碑面、给花木浇水、打扫地面上的落叶……二十年如一日。
纪念碑后方,记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浮雕长廊里,雕刻着南侨机工英名录。每每行至此处,叶晓东的目光总会在“陈团圆”这个名字上停留,这是他的生父。
“父亲的名字在这儿,父亲就在这儿。”第一次在英名录上看到父亲的名字时,叶晓东这样想。作为南侨机工后代,叶晓东一出生便浸染国殇的悲怆。1944年,父亲陈团圆因不愿出卖战友惨遭日军活埋,当时叶晓东仅3个月大。
2005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落成,叶晓东主动担任守碑人,每天为父亲和父亲的战友们清扫擦拭纪念碑、英名录。
20年来,叶晓东每天风雨无阻地守着碑。有海内外南侨机工后人来寻亲,抚着纪念碑上的名字痛哭,他会陪着一起哭,面对纪念碑深深鞠躬;有游客到此,他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南侨机工的英勇事迹。
南侨机工后人陈达娅携手其他机工后代,共同创作并演绎大型交响组歌《南侨颂》。这部作品从国内剧场走向海外舞台,让南侨机工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不少人不远万里赶来观看演出,很多观众泪洒当场。
如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两国也建有南侨机工纪念碑,马来西亚正推动建设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和南侨机工纪念馆。每年抗战胜利纪念日,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华人社团都会在纪念碑前举行活动,缅怀南侨机工为抗战作出的伟大贡献。
2020年,罗开瑚去世;2022年,蒋印生去世。此后,世上再无南侨机工,但他们“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的故事将被永远铭记。
2018年,“南侨机工历史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档案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南洋华侨志愿回国抗日的全过程,也镌刻下海外华侨华人反抗暴政、维护人类和平的记忆。2019年,马来西亚二战历史研究会授予南侨机工“亚洲和平奖”。
白雪娇给父母的告别信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于女儿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是激动而流泪的。我虽然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着你们,走了。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而责怪女儿的,一定是引为光荣的事。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最不值得注意的虫,虽然在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尽我一滴之微力。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危安莫卜,是不免凄怆辛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现在你俩所可怀虑的不是我,而是弟妹的读书。他们太不懂事了,把上学校当作消遣,这是急需督促教导的。因为“玉不琢,不成器”。
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仅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叔父母均此,恕我不另。
最后,敬祝健康!
民国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注:1939年,25岁的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回国抗日,成为滇缅公路上的一位女机工。)
告别南洋
词:田汉 曲:聂耳
再会吧,南洋!
你海波绿,海云长,
你是我们第二的故乡。
我们民族的血汗,
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
你椰子肥,豆蔻香。
你受着自然丰富的供养,
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
千百万被压迫者都闹着饥荒!
再会吧,南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
血流着黑龙江?
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再会吧,南洋!
再会吧,南洋!
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告别南洋》是田汉、聂耳创作的歌曲,1934年问世,歌曲展现南洋华侨华人的离散经历和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离别之际经常唱起这首歌。
原文刊登于2025年7月7日人民日报15版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