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博文说到"人比人",感到意犹未尽,索性再写一篇。"人比人"的一个形成原因,是想高人一等,要做"人上人",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客观上,人们常常喜欢居高临下,大多数习惯于,要争取做个不同程度上的人上人,最后能"光宗耀祖"。《水浒传》中不是有百姓唱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逐渐地,社会弱势群体不是受到关心和照顾,而是成了被欺侮的对象。例如,常听人感慨:两国之间比较,只要到街道上看看有多少轮椅车大搖大摆地来往,就可以看出真正的社会风气!关于这一点,如果没有历史传统和多少代人的道德培养和传承,如果公权力不干预和缺少制度安排,人们往往倾向于"丛林法则"而凌強欺弱。而且,我怀疑有心理学上的根据。例如,心理学家发现,如果选择一人讲述,一人倾听,人们总願意做讲述者,因为讲话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愉悦。
作为一个从学习方块字而且是简体中文这样的方块字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走向人生的中国人,无论如何有大智慧,能够真正摆脱做"人上人"的羈绊?这真是一个大难题。"高人一等"、"自以为是"以及"狂妄自大"这些贬义词汇可以让人清醒一下,可是作为人的另一面,还有更多的责任心、使命感,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心理上的成就感等等人类的正常认知常常与"人上人"纠缠在一起。
追求做人上人,其中的实质又与几千年来的官本位社会秩序密不可分。记得《三言两拍》中有个市民阶层两人间的对话,其中一个说,"难道你家是做官的?说话这样方(蛮横的意思)!" 现实生活中,谁的官大谁就正确。这里,我要讲一个几十年前亲耳所闻的事情。我的一个朋友负责某县级区域的食品检疫,他告诉我,前天中央某部门要员及三两随员来视察,七品县官为了重视,也要他全程奉陪,把好食品安全关。在某家高档饭店,一桌人围绕这位京官坐定,碰杯后小饮一口。不料,这位大员一声断喝:且慢!这茅台是假的!众人唯唯称诺。县官急令:从速换来!其秘书与我的朋友二人走出包厢后犯了难:茅台酒倒是带来一箱,怕领导们酒量好、来不及回去拿。更重要的,这酒是放心酒,动用专列直接到茅台酒厂拉回来的,不仅货真价实,而且一直是放心招待贵宾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向就餐的这家酒店拿或临时去店铺买,反而不可靠。无奈之下,他们坐下抽完一枝烟,从带来的那箱内又取出一瓶,走进包厢放到京官面前,启瓶倒杯,众人看着那京官小饮一口,说道:这才是真的!众人又唯唯称诺。下面就是把酒言欢那一套了。
或许,谁的官大就听谁的,可以避免一切麻烦。这样,就形成了宝塔型的人际关系,蕴藏其中的价值体系,既是形成人比人的天罗地网的基础,又是追求做"人上人"的动力。而反观西方文化,那"天赋人权"下的人格平等,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则形成平面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说到最后叹一声:还是平面型人际关系下面,活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