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拉峡谷Todra Gorge
Todra River托德拉河不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在地球家园中它只能算是细流。但这样一条小河却在时间利刃的协助下劈山凿石,切割出了颇有气势的托德拉峡谷Todra Gorge,并养育了峡谷四周,使之成为“千堡之路”上最大的一片绿洲,Tinghir绿洲 。


直立的峭壁高达300米,峡谷最窄的区域只有10米宽。


攀岩者


清澈的小河沿峡谷边流过,地陪舀了一杯喝。几个西班牙小伙子也要尝尝,地陪劝阻说,我喝惯了,没事。你们还是别冒险。小伙子们还是要尝尝。

峡谷周围郁郁葱葱,树木和农作物很茂盛。依水而居,有水就有生命。

绿洲中的传统柏柏尔村子,房屋墙壁厚实,隔热隔寒,但十分简陋。

摩洛哥地毯
参观柏柏尔村庄包括了参观地毯制作,只要不是私人包车,只要参团,这就是法定节目。 大家也明白,地毯制作带有很大的表演和推销性质而非原生态。
坐在地上搓羊毛的妇女自始至终就没抬起过眼睛。 去织羊毛毯时,她不是站起来走过去,而是手脚并用爬过去。 一身黑衣黑面罩,低眉顺眼没表情,如果她的生活天天如此,令人不寒而栗,而穆斯林教法一直宣称他们最尊重妇女。


展示了摩洛哥地毯的繁复织法和色彩花纹后,转向主题—推销地毯,但不直接言商,而是讲人生哲理,快乐的真谛、生命的神圣和意义的缺失,一块块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地毯在我们眼前翻飞,结论近乎于不买块地毯带回去我们的摩洛哥之行就意义皆无。



大家呆呆地坐着。 我想起网上多处看到有些旅游团因为谁都不买,被困了两个小时不能走。有一块地毯很好看,开始盘算是不是买下来给女儿。这时,加拿大女士指着一块地毯说话了,“how much is this?” 话音未落,主销和助手就奔过去搀起了她,“女士,请到这边来”,一阵风地把她搀到另一个房间去了。 另一个销售员走到我和LG面前,“女士,你喜欢哪块? 是不是这块?” 果然精明,非常善于捕捉表情解读心理。接着他转向LG,“happy wife, happy life”!可惜我们不是互赠礼物型夫妻,LG 的一贯的做法是钱包在我手里,我爱买啥就买啥,因此对这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夫妻和谐箴言, LG的反应是不知如何反应。 正在这时,主销探头进来,示意推销结束,大家如蒙大赦,赶紧蜂拥而出。
屋外,加拿大女士脚边放着一个大包,巨型粽子般捆绑得整齐。 她不但买了地毯,而且买了最贵的一款。 后来一路,都是导游替她拿地毯。
平心而论,这里的羊毛地毯轻柔,质量似乎优于马拉喀什古城的,推销方式也礼貌温和,但有点耗时过久。
沿田埂走回峡谷,柏柏尔村庄在这一带郁郁葱葱。 人类真是顽强,大漠边缘,一线不绝的溪流,就能染绿田野染绿生命染绿生存信念。

村路坑洼不平,被导游封了贵族的西班牙小伙子阿方索几次在上下坡时扶我和加拿大女士两个老太太一把。我跟LG说,这孩子也就二十多岁,多懂事!
辛勤劳作的当地妇女

终于回到车上,大家都觉得地毯展销过程费时过多,希望不要耽误看沙漠。 导游说不会耽误的,沙漠不远了。
午饭后,车在一旷野中的商店前停下,导游说只短暂停留,让大家都穿上阿拉伯沙漠服装,切身体验一下沙漠风情。
店里的工作人员手脚麻利,几分钟就把大家都打扮起来了。

我们的团员,像不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这个字符在柏柏尔文化里意为“和平”。

后面的行程一路向沙漠飞奔。远处的戈壁的线条柔和起来,终于到了Merzouga。 终于到了撒哈拉沙漠
大群的骆驼卧在地上,眼睛半睁半闭,神态是看破了世事的漠然悠远。

每人一匹骆驼,六驼一组。 一旦站起来,骆驼相当高大,骆驼最初站起来的瞬间会前后猛地一摇,我没抓紧鞍子,险些掉下来。
一步步,驼队向沙漠纵深走去。


极目望去,天蓝得纯净,阳光下,沙海金光闪烁,沙丘连绵不绝,向远方起伏而去。这是期待了很久的画面,我们终于身在画中了。


骆驼背上很颠簸,刚想腾出一只手来给眼前的景色定个格,一个摇晃,赶快又双手抓紧鞍子。
对牵骆驼的小伙子说,Ali, 可不可停一会儿,让我们看看景色? Ali说,一会儿我会给你们照相。 我说,可是我们想给景色照,我指了指远处的另一组驼队,剪影般的美。辽阔的天空沙海下,孤独的牵驼人。

前面的一个西班牙小伙子回过头来大声说,我会把我照的沙漠放WhatsApp 上分享。这小伙子把骆驼骑成了阿拉伯飞毯,一路行,一路照相,还随着驼步的节奏摇摇摆摆跳着半身舞,享受得不得了。可他分享过来的照片都是模糊的,行进中的骆驼,毕竟太颠簸了。
Ali吆喝了一声,骆驼站住了脚,我们赶快举起手机,把远近美景定格成瞬间。


太阳西斜,沙丘慢慢转成淡粉色。

又翻过一个沙丘,看见下面有几排帐篷,牵驼的小伙子说,看,那是你们的帐篷!
帐篷营地准备了热茶和点心。 工作人员都是摩洛哥本地人,有柏柏尔族,也有其他阿拉伯族,都穿着沙漠长袍。

普通帐篷大约是四人一间,公用卫生间。 我们订了豪华帐篷,独住,独立卫浴,有热水洗澡,卧具非常干净,羽绒被很暖和。、

沙漠里有热水淋浴,喜出望外。


夕阳西沉,爬上沙丘看落日染红天地。



碰到一位当地人,走到我和 LG看落日的地方,把沙子一把把撒向半空,撒出各种形状。 我说,这可以叫沙舞。 他说对对对,是这意思。
和他聊了几句,问他家在哪里,他指了指,说住Merzuoga边上的村子,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包,说化石,你们买吗?是真化石。 我们不买,他转身向另外一个旅游团的几个亚洲人走去。兜售东西的人似乎喜欢盯住亚洲人做目标。




暮色四合,沙丘的暗影下,立着一群群的骆驼。 它们不吃不喝,在沙丘下度过长夜。


夕阳喷吐着最后的余晖向沙丘后隐去,可惜天边没有云,没有燃烧的晚霞。

我们的帐篷区

天黑了下来。沙漠里没有灯光污染,银河分外清晰明亮。
走回营地,手机没信号了,碰到一个穿长袍的营地工作人员,问他这里是否有公共WIFI。 小伙子眨着大眼睛说,你们来到这里,应该享受大自然啊!享受这里的星空,享受这里的旷野,聆听自然的呼唤,要什么WIFI呀!忘掉WIFI ,至少这两天你们不需要! 边说,他边把双臂举向天空,表情虔诚,说得我们俩连连点头称是。 摩洛哥人都是伟大的演说家和哲人。
天黑后帐篷营区照明

晚饭在餐厅帐篷,包在行程里的,四道菜,巨大的塔吉锅。
席间,波黑小伙子说,你们注意到了吗? 摩洛哥餐厅的刀叉摆放是反的,我观察了,摩洛哥所有的地方都是这样。 经他一说,大家开始细细打量起面前的餐具,刀和勺在左边,叉子在右边,确实和西餐的刀叉摆放正相反。但不经他说,我根本就没觉察到,因为我们在家吃饭不用刀叉,自然不理会这种差别。 德国姑娘说,她注意到了,但没在意,相信这是摩洛哥习俗。 波黑小伙子说,但是传统摩洛哥人是不用刀叉的,大饼就是他们的勺子。用刀叉是受西方的影响。 波兰姑娘说,生活在西方的影响下,但不愿意承认,承认就是屈服。越是弱小民族,自尊心就越强,所以做点小改动以示民族性和独立性。 波兰姑娘在葡萄牙做残障儿童手语和肢体语言方面的工作,果然运用符号理论熟练。 波黑小伙子说,问题就在这里,是屈服于影响还是相互包容学习,两者看你怎么解释。现在世界的很多矛盾都源于此。 我是一个穆斯林(他不说,我们没看出来),我知道是什么使得穆斯林总是和世界其他民族有一层隔膜。我住在瑞典,我喝酒,在party喝,独自也喝,我知道这违反教义。我想说,过分固执于形式会影响心性…。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但晚餐大厅人声嘈杂,团员之间也并不熟悉,交浅不宜言深,所以话题没有继续下去。
波黑小伙子是独自一人来旅游的,温和内向,不善言辞,不是呼朋唤友型的。 看得出他心里有话,为什么想和我们这群陌生人讨论呢? 也许恰恰因为我们是陌生人。
晚饭后的篝火晚会是既定传统节目。篝火烧在帐篷营区内,几个旅游团的团员们聚在一起围坐在周围栏杆上,和我想象中的篝火晚会相去甚远,我原以为会在沙丘上围篝火而坐,头上是深邃幽蓝的沙漠星空。
营地工作人员在阿拉伯鼓的伴奏下围着篝火跳起了舞,其中一人跳得最热烈,仔细一看,原来是在沙丘上向我们兜售化石的人。
西班牙的姑娘小伙子们也跟着跳了起来,跳得投入而陶醉,Maria的男朋友还做了两个空翻,功夫了得。 另外几个旅游团的德国姑娘们也参加了舞圈,嘻嘻哈哈地,气氛很欢快。

沙漠的夜晚温度降得很快,不一会儿就寒气逼人了。年轻人继续欢乐,我和LG就回帐篷了。帐篷质量很好,厚实严密,卫生间也考究,床很舒服,羽绒被柔软暖和,一夜睡得很舒服。
沙漠日出 沙漠游第三天 撒哈拉沙漠至菲斯
第二天要早起看日出,天没亮就吃早饭。 餐厅帐篷里看到我们团的年轻人,各个从头到脚裹得严实,波兰姑娘看到我,立即过来问,你们的帐篷暖和吧? 我们的大帐篷不行,被子太薄了,所有的衣服都穿上了,彻夜头上包着围巾还觉得冷风嗖嗖。 那几个一直笑声不断的西班牙小伙子也萎靡不振,脖子缩在围巾里。 我和住另一间豪华帐篷的加拿大女士对看了一眼,为只和团友们同甘没有共苦而心怀歉意。
饭后摸黑骑上骆驼,去看沙漠日出。
也许是不想打搅还在沉睡的沙漠,也许自己还不清醒,驼队走得静悄悄的,连一贯欢快的西班牙小伙子们都安静了,间或只有骆驼喷鼻子的声音打破黎明前的寂静。
晨曦时分的沙丘,舒缓平滑

淡淡的青色冲淡了深蓝的夜空


驼队爬上了一座沙丘,牵驼人停了下来,让大家在这里等着看日出,“方圆一片,这里看日出最好”,他说,然后坐到一匹骆驼身边闭目养神。



天际开始色彩变幻
沙丘染上一层淡粉色,然后渐渐明亮起来




清晨的沙丘,特别美!



再次骑上骆驼,走出沙漠。



回到Merzouga,团里的其他团友回马拉喀什,我和LG坐另一辆车去菲斯,我们就告别了。西班牙小伙姑娘们说他们将从马拉喀什坐车到Taghazout 冲浪。 经过三天干燥的沙漠,他们渴望浪花。
高大的导游走过来,我赶紧把准备好的小费给他。导游说,你们俩是第一个离团的,给我们写个评语吧,你看,看到了这么美的日出。我说,肯定写!我今天晚上到了菲斯立即写,好不好? 导游说,去菲斯的人还没到齐,请你现在就写吧。 我只好拿出手机在tripadvisor 上写了。 平心而论,我们很满意,虽说路上几处购物尤其地毯展销费时过多,但这也是当地人的生存之道,能理解。 写完后,给导游看,他非常高兴,连连谢我,说给其他团员做范本。我说那可千万别,这只是我和我先生的个人体验和感想。
有七八个人去菲斯,是几个旅游团凑起来的。车穿过Merzouga镇,虽然才早上八点多,白花花的阳光笔直地泻下来,照得小镇一片苍白。几辆车开过,卷起的尘土遮挡了路边的小店,小镇显得孤单寂寞。可前一天下午到这里时,小镇明明看起来安详而富有活力,是西斜的太阳给小镇染上了沙漠特有的暖色使然。

窗外尘土飞扬,司机闷头开车,今天的全部节目就是赶路,按照事先给我们的旅游计划,路上会停两个景点,一处是参观猴园,另一处是Ifrane, 有小瑞士之称的山间小城。这是买三天两夜沙漠游自动包括的,不管愿意不愿意,游客也无话可说。
通向菲斯的路上,Atlas 山似乎更近,雪峰更清晰。很快植被丰富起来,窗外不再是戈壁。
车停在一处雪松环绕的山头,猴园到了。车子还没停稳,便被一群拿着口袋的当地小伙子包围了,争着往我们手里塞花生。 三三两两的猴子在晒太阳,对我们视而不见,对花生也视而不见。小伙子们一边劝说我们用花生投喂猴子,一边把花生往自己嘴里塞。

后来查了一下,这些猴子叫巴巴里猕猴Barbary macaque monkey,算濒危物种,懒洋洋的一脸不高兴,远没有峨眉山的猴子那么生猛。 这些当地小伙子看起来也就二十多岁,为他们不去做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惋惜,每天靠向游客兜售花生收取照相费毕竟不是安身立命的长久之计。
树木越来越多,山峦起伏中出现了欧式建筑,车在Ifrane打尖休息。这地区冬季降雪充足,是摩洛哥的滑雪胜地,街心花园也是欧式的,山坡上散落着斜顶小屋,所以被称为小瑞士。

前面灯火辉煌,菲斯到了。司机第一个把我和LG送到了酒店。 酒店位于菲斯新城,灯火辉煌,撒哈拉沙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