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回来看我们,难得的12天时间,是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家时间最长的一次,四天前的飞机他回自己的家了。在机场和他拥别,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感慨他成熟的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记得我回国看父母,我妈妈总是为我准备了我喜欢吃的糯玉米,菱角,酸菜炒毛豆。还有她最拿手的炒黑鱼片。即使到了八十多岁,有全职保姆,她也要亲力亲为,从杀活鱼,片鱼片,到炒熟,黑鱼骨汤也是雪白鲜美。不知道是我的口味变了,还是母亲年龄大了, 手脚慢了?尤其是最后几年, 那鱼片没有记忆中的那么可口。
每次儿子回家度假,我也都要给他烧几样我记忆中他喜欢的菜,糖醋藕丝,黄瓜番茄鸡蛋, 酱鸭。儿子18岁离家上大学,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口味也在变化。越来越注重食品多样化,营养全面。去年我热衷于烧“哈佛蔬菜汤”,羽衣甘蓝,洋葱, 胡萝卜,日本南瓜为主, 再加一些应时蔬菜。儿子不喜欢我们各种“混合配方”,问我为什么不各炒各的。他说他小家坚持我们以前的传统菜肴,青菜就是青菜。想想他从小到上大学前,我们自己从读研究生到工作都挺忙的,做饭也简单。我媳妇是台湾人,她父母家几乎每天吃餐馆,周末做一点, 所以她原来也不擅长烹饪。我儿子说他教我媳妇烧蔬菜,按照他的口味, 即我们家原来的口味。难道是我们变了口味?这次他回来我有意变回去一些,结果还是“不达标”。有些已经形成的习惯是变不回去了,比如用初榨橄榄油炒蔬菜,我们从来不用大火爆炒了。还有我们现在烧菜比以前淡,也软烂一些。我媳妇大火煸蒜炒青菜或者油菜确实脆脆香香的。所以呢,两代人,两个家庭口味不太一样很正常。只要儿子吃的惯,他们过得幸福我就心满意足了。口味的变化一点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儿子为人父也懂得父母的不易了,我能感觉到他比以前更关心我们了。
儿子有心拓广我们的饮食兴趣,这次请我们去了一家印度餐馆和一家马来西亚餐馆。这家印度餐馆确实比我工作时同事聚餐常去的那些印度餐馆食品,味道都精致一些。我们2007年去过马来西亚旅游,但是对食物没有太多的印象了。吃下来感觉马来西亚菜肴和印度菜有些相似,也有的菜和中国菜类似。印度和马来西亚炖肉的红色浓浓的酱汁我们挺喜欢。儿媳妇春节时来出差,特地请我们去了家韩国餐馆吃烧烤。这几年我们附近开了很多中,高档餐馆,中国餐馆也有好几家。最常去的还是中餐馆和一家海鲜馆。我每次吃餐馆后第二天嘴巴还是不舒服,蔬菜吃的太少的缘故吧。自己烹饪还是吃的放心,中餐馆不会给你用初榨橄榄油烧菜的,也不会用鳕鱼炒鱼片的,酱油也不会是自然酿造的。还有我们平时的食材2/3是蔬菜。
印度餐馆的噱头菜,火从肉上游走一遍。
炖羊肉(右),小鱼块(左), 差不多的sa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