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捷克首都布拉格,来看望一个作者,卡夫卡。看看他是在怎么样的环境里,创作出了他的那些作品,搞清楚为什么在遥远的国度的一个抑郁疯狂的年轻人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在100年以后,在万里之外的东方大国流行。
布拉格表面上看,走到哪里都阳光明媚。和每个欧洲城市一样,到处都是旅行的人群。
欧洲的这些城市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城市被一条河一分为二。河中间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中世纪大桥。河岸的高地上在修建一个大大的城堡。布拉格的城堡也很壮观,从上往下看,可以看见整个城市的红顶白墙。
查理桥两侧的古迹和景观都很美丽。人群熙熙攘攘。经过漫长的侵蚀,大理石都变成了黑色。
高地上的教堂和宫殿修的美奂美轮。谁的祖上没有阔过呢。阔过的建筑保留下来,就是历史名城。
连城市公园里,卡夫卡的金属塑像都是快乐的。金属的颜色让人觉得是青春朝气的一个人。
这个城市的风貌和卡夫卡在这里写作时候表达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
我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卡夫卡在变形记。觉得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变形记描述作者一觉醒来变成了一个虫子。像是童话,又显然不是童话。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看了一半就扔掉不看了。
到中年以后,才渐渐明白卡夫卡的小说好在哪里。卡夫卡的书其实就是上班族,年轻人的哭诉。
他的小说概括起来就是荒谬的逻辑推导来表达,身份困惑和情绪压抑。每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被各种条条框框约束的人,感觉浑身不自在的人都有的共鸣。
比如《变形记》里面的主人公变成昆虫,首先担心的是上班迟到怎么办。《审判》主人公被抓起来了,但是没人告诉他犯了什么罪。如同我们平时盖章办手续,证明自己是自己一样的困惑。
只要在现代城市里生活久了的打工仔,都会理解卡夫卡的创作动机。
世界给年轻人制定了荒诞的游戏规则。我们只能用荒诞的方式去反抗。捷克另外一部名著,《好兵帅克》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文风。今天帅克是布拉格大街上一个常见的连锁饭店。
卡夫卡博物馆的前院里,这两个在庭园里小便的男人塑像可能就是表达这种无厘头的反抗。
卡夫卡博物馆离查理桥很近。规模不大。
要理解卡夫卡。可能还是要先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和活在这里的人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那是一个刚刚进入城市化的首都。规模不大,但是乌烟瘴气,人活得压抑扭曲。
我和其他大部分游客对于布拉格的印象可能不一样。如果你大量城市的细节,似乎这个城市是充满暴力和压抑。比如大量的雕塑比我在其他城市看到的更加暴力。
一个男人刺杀另外一个男人
一个男人棒杀另外一个男人
骷髅崇拜
布拉格是一个抑郁和有压力的的城市。博物馆里有一段当年布拉格的的街头录像可以反映当时的城市生活。
卡夫卡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城市背景下。有了这个背景,再去理解他的作品就会容易很多。
卡夫卡能够成名和流行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和他父亲的紧张关系。让很多现代人有相同的感受。
比如这句,卡夫卡写给他爸爸的信。
翻译为中文如下。“有时我会想象整个世界像一张地图一样平铺展开,而你斜躺在上面。那时我感觉,唯有那些不被你覆盖,或者你无法触及的地方,才是我生命中可以考虑的领地。而且,按照我对你那种压倒性存在的理解,这样的领地既不多,也不令人安慰,而婚姻尤其不在其列。”
是不是让现代社会很多被逼婚和催婚的年轻人,感觉就是在说自己。
今天的布拉格,有一个这样的塑像。
一个悬吊在空中的上班族。在城市的街角,在车水马龙中。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
表达的是中产,年轻人,上班族,在城市生活中,在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中,在和上一代家长的对抗中,扭曲,压抑和挣扎。
这可能是很多都市年轻人的痛苦。也是卡夫卡当时作为城市化里的年轻人在作品里的哭诉。
卡夫卡也被催婚 布拉格之一
BayFamily (2025-07-11 18:45:06) 评论 (1)我来到捷克首都布拉格,来看望一个作者,卡夫卡。看看他是在怎么样的环境里,创作出了他的那些作品,搞清楚为什么在遥远的国度的一个抑郁疯狂的年轻人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在100年以后,在万里之外的东方大国流行。
布拉格表面上看,走到哪里都阳光明媚。和每个欧洲城市一样,到处都是旅行的人群。
欧洲的这些城市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城市被一条河一分为二。河中间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中世纪大桥。河岸的高地上在修建一个大大的城堡。布拉格的城堡也很壮观,从上往下看,可以看见整个城市的红顶白墙。
查理桥两侧的古迹和景观都很美丽。人群熙熙攘攘。经过漫长的侵蚀,大理石都变成了黑色。
高地上的教堂和宫殿修的美奂美轮。谁的祖上没有阔过呢。阔过的建筑保留下来,就是历史名城。
连城市公园里,卡夫卡的金属塑像都是快乐的。金属的颜色让人觉得是青春朝气的一个人。
这个城市的风貌和卡夫卡在这里写作时候表达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
我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卡夫卡在变形记。觉得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变形记描述作者一觉醒来变成了一个虫子。像是童话,又显然不是童话。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看了一半就扔掉不看了。
到中年以后,才渐渐明白卡夫卡的小说好在哪里。卡夫卡的书其实就是上班族,年轻人的哭诉。
他的小说概括起来就是荒谬的逻辑推导来表达,身份困惑和情绪压抑。每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被各种条条框框约束的人,感觉浑身不自在的人都有的共鸣。
比如《变形记》里面的主人公变成昆虫,首先担心的是上班迟到怎么办。《审判》主人公被抓起来了,但是没人告诉他犯了什么罪。如同我们平时盖章办手续,证明自己是自己一样的困惑。
只要在现代城市里生活久了的打工仔,都会理解卡夫卡的创作动机。
世界给年轻人制定了荒诞的游戏规则。我们只能用荒诞的方式去反抗。捷克另外一部名著,《好兵帅克》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文风。今天帅克是布拉格大街上一个常见的连锁饭店。
卡夫卡博物馆的前院里,这两个在庭园里小便的男人塑像可能就是表达这种无厘头的反抗。
卡夫卡博物馆离查理桥很近。规模不大。
要理解卡夫卡。可能还是要先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和活在这里的人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那是一个刚刚进入城市化的首都。规模不大,但是乌烟瘴气,人活得压抑扭曲。
我和其他大部分游客对于布拉格的印象可能不一样。如果你大量城市的细节,似乎这个城市是充满暴力和压抑。比如大量的雕塑比我在其他城市看到的更加暴力。
一个男人刺杀另外一个男人
一个男人棒杀另外一个男人
骷髅崇拜
布拉格是一个抑郁和有压力的的城市。博物馆里有一段当年布拉格的的街头录像可以反映当时的城市生活。
卡夫卡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城市背景下。有了这个背景,再去理解他的作品就会容易很多。
卡夫卡能够成名和流行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和他父亲的紧张关系。让很多现代人有相同的感受。
比如这句,卡夫卡写给他爸爸的信。
翻译为中文如下。“有时我会想象整个世界像一张地图一样平铺展开,而你斜躺在上面。那时我感觉,唯有那些不被你覆盖,或者你无法触及的地方,才是我生命中可以考虑的领地。而且,按照我对你那种压倒性存在的理解,这样的领地既不多,也不令人安慰,而婚姻尤其不在其列。”
是不是让现代社会很多被逼婚和催婚的年轻人,感觉就是在说自己。
今天的布拉格,有一个这样的塑像。
一个悬吊在空中的上班族。在城市的街角,在车水马龙中。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
表达的是中产,年轻人,上班族,在城市生活中,在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中,在和上一代家长的对抗中,扭曲,压抑和挣扎。
这可能是很多都市年轻人的痛苦。也是卡夫卡当时作为城市化里的年轻人在作品里的哭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