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外文嚼汉字(437)“齷齪”,“偓促”,“喔促”

辛泰浩 (2025-07-21 01:58:20) 评论 (0)
  语言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一个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其色彩完全不一样。

  就好像是唐宋时期的建筑中日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或类似点到明清以后则完全不一样了。 
齷齪,龌龊,偓促,喔促

  “龌龊”一词本来意思是牙齿与牙齿之间的缝很细小,狭窄,以比来形容人们思想不开放,视野不开阔,格局狭隘等意思。日语的“Akuseku”就是忙忙碌碌于小事情,只管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这层面的意思和唐宋之前的汉语意思完全一样。如唐代孟郊的诗《登科》中的意思。“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里的的龌龊也指的是忙忙碌碌,奔波折腾的意思,与当今日本人口中的龌龊劳动工作,过劳死的意思一样没有批判的成分,或贬义成分很少。

  到了明代以后一些文人将龌龊与卑鄙或无耻连接起来成了一个很重的批判人的词语。

  而日语里就没有这层意思。许多唐宋词汇在日本定格后没有像明清民国的语义发展,反而在明治维新后许多科学政治经济学的词语从日语翻译而来倒是清末民国人接近和借贷日语汉字了。

  ①《文选·张衡》:“独俭啬以龌龊,忘蟋蟀之谓何。” 薛综注:“《汉书》注曰:龌龊,小节也。”

  ②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③唐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人间龌龊,抱风云者几人。”

  ④清昭梿 《啸亭杂录·重经学》:“故一时耆儒夙学,布列朝班,而汉学始大著,龌龊之儒,自蹍足而退矣。”

  ⑤唐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卑鄙龌龊,最早见于明代唐顺之《答俞教谕》。该成语形容人品质恶劣、行为肮脏,多用于批判道德败坏或手段下流的行径,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

  其核心内涵指向人格的堕落与行为的卑劣性,既可用于描述政治腐败、官场黑幕,也可指涉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作为联合式成语,常作谓语、定语使用,近义词包括“卑鄙无耻”“卑鄙下流”,反义词有“德高望重”“一身正气”等。

  该成语自明代形成后沿用至近现代,明清文献如张春帆《宦海》、华伟生《开国奇冤》均有引用,鲁迅、郭沫若等新文学作家亦常使用以批判社会现实,展现了其在汉语文化中的历时性传承。

  “偓促”作为汉语形容词,核心语义为形容人的器量局促狭隘,行为拘泥于小节。品格层面指心胸狭窄,缺乏容人之量;行为层面形容处事拘谨,不具豁达风范。

  该词在元代刘壎《隐居通议》中出现"脱去常人喔促之态"的应用实例,展现其作为评价性词汇的语用功能。

  与“偓促”存在语义关联的词汇包括:“喔促”:元代文献中指庸鄙拘谨之态,拼音标注为wō cù,与“偓促”形成近音异形词关系。

 “局促”:现代汉语常用词,侧重空间狭小引申为行为拘束。

 “狭隘”:专指心胸狭窄而不含行为拘谨义项。


  日文“齷齪(Akuseku)”含意很多

  齷齪(Akuseku): 忙忙碌碌

  busily; Fuss; fussiness: to fuss; to make a fuss; to fidget; to fret; to worry: worry about little things;

  齷齪地工作:辛勤劳苦:busy oneself 《about》; be busy 《about》

  〈齷齪地劳心费神〉 worry (oneself) 《about》

  齷齪地劳动:work hard (with almost no rest)slave away

  为了赚钱而齷齪(奔波劳累):be busy [spend all one's energy] making money

  为一点小事就齷齪(焦虑不安):worry (oneself)《口语
》 get (all) worked up] about trifles

  这是我齷齪(辛辛苦苦)赚来的钱 I worked my fingers to the bone to earn this money.I earned this money by the sweat of my b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