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咖啡馆

码无用的文字,做自由的灵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究竟是一个人的消失,还是一个人的存在?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会有事没事上咖啡馆坐坐,上海人叫匍咖啡馆。约人谈工作时,常常会选那些知名连锁店,与人方便高效。自己闲逛时,偏偏会独自寻一些不知名的特色小店,图个自在新奇清静。

听朋友说,上海现有8500多家咖啡馆,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地方,可谓名副其实的“咖啡之都”。如果每天上午逛一家咖啡馆,下午再换一家咖啡馆,一个人要连续花整整一纪——12个生肖一个轮回的时间,才能把这里所有咖啡馆的味道领略一遍。人生能有多少个纪?

在这么众多的咖啡馆中,偏偏与这样一家小小的咖啡馆相遇,纯属偶然,但又像是与一位老友的邂逅,欣喜而自然。那天早高峰过后,我利用回乡省亲的空隙,独自一人坐着地铁七号线,从浦东,一路向北,穿过整个魔都的墙根脚底,直到终点站。

这站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美兰湖。随人流下车,出站。目光所及,到处都书写着高度城市化的印记,有的明显是昔日的农村走进了过去的城市,也有的仿佛是现代的城市走近了新农村。环顾四周,遍地又刻画着明显国际化的标识,不知是东方魔都和西方世界热情地握了个手,还是西方世界和东方魔都礼貌地拥抱了一下下。

就是在这么一个富有诗意,又到处写满了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地铁站,迎面站立着一簇簇崭新的住宅和商场大楼,像一个个水泥和玻璃混合而成的巨人一般。走进大楼,顿时仿佛置身于一个3D动态的现代清明上河图之中。人行电梯就像彩虹天桥一般,连接着一层又一层楼面,人群熙来攘往,商铺鳞次栉比,五味杂陈的老上海和新上海的味道,扑鼻而来。先是各种淡淡的古龙水味道,接踵而来的是川味、湘味、苏杭味,最迷人的还是上海味道的家常味。各种淡雅的、浓郁的、熟悉的、奇异的、令人浮想联翩的气味,随着商场空调里吹出来令人舒适温度的空气,飘过来,又飘过去。伴随这些味道,还夹杂着一连串声音在空气中流动,轻轻的背景音乐声、连续的促销广播声、远处的招呼声、偶尔的咳嗽声。

我没有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双目失明的男主角那样,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颜色的超人能力。但是,凭着自己一半时间在东方,一半时间在西方的经历,这使我明显感觉到,这里充满了浓浓的、真正的人间烟火气息,但似乎又缺少一点点什么别的味道。

抬头忽然看见一家书店,在这么一个花花绿绿的商场,有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书店存在,仿佛柳暗花明一般。于是,欣欣然穿越过一排排标着文、史、哲、理、工、管的书架,忽然被躺在一个不起眼也没有归类的角落里一本厚书所吸引,看一眼书名,心里咯噔了一下,如同年轻恋人一见钟情一般。结完账,发现在结账台旁边,紧挨着一扇过道门,曲径通幽一般,通向另一个空间。原来,这个书店里面还藏着一家小小咖啡馆。

走进咖啡馆。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位穿着白色工作服,系着咖啡色围裙的年轻服务生,不紧不慢,有条有理,在柜台内拾掇着咖啡器皿。我还是像往常一样,点一个中杯清咖,加一小块提拉米苏,挑一个靠落地窗的四人桌子坐下,准备好好感受一下,只有一个顾客的咖啡馆里没有嘈杂纷扰的片刻安谧时光,难得。

窗外,深秋的阳光,温暖惬意,穿过几乎透明的空气,给大地抹上了一层光鲜亮丽。高高耸立的大楼,在阳光下变成了一道道长长的影子,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由西向东慢慢地掠过街道、车站和路人,像一架钢琴的黑白键盘,在太阳公公的指挥下,依此跳动,演绎着动感十足的都市进行曲。

室内,在飘逸着淡淡咖啡香气的氛围中,我端详四周。其实咖啡馆并不算小,摆放着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方方圆圆的桌子好几张,配着红色、黑色、褐色、青色的皮质座椅。皮座椅前的地面上,没有像大英博物馆里传说的名人脚印,但是有些座椅的皮制表面已经被久坐而磨出明显的痕迹。

一面墙上涂成重重的西洋油画色调,另一面墙上则刷成淡淡的东方水彩颜色,错落有致,对比强烈。特别是用英文写的各种警句、名言和文案,看得出咖啡店主人的精心设计和用心打造。

打开手中刚刚在书店选购的那本新书。书名叫《一个人消失在世上》,是意大利得奖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在10年前出版的作品。书的英文原名叫《Mr. Gwyn》,直译应为《格温先生》,讲的是一位叫贾斯珀·格温的作家,才华横溢,事业如日中天。然而,在四十三岁的某一天,他突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决定从原来的生活中退隐,开始了一段跨越漫长时光的寻找自我之旅。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它,才能让心不再漂泊。

书的译者陈英显然没有选择直译,而是翻译成了现在的书名,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书名。我靠着带有折痕的皮座椅,舒服地坐在落地窗前,抿一口不加糖的咖啡,挖一勺入口即化的提拉米苏,开始一页一页的读下去,周边没有一个人。

读着读着,仿佛跟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一段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之旅。慢慢地,我似乎明白了,作者要讲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消失,还不如说是一个人的存在。就像我现在一个人在这个咖啡馆,对于咖啡馆之外的世界,我是消失了。但在咖啡馆内,我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尽管只有我一个人。又仿佛空气中的各种味道和声音,随风飘来,又随风而去,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

在这样一个人的咖啡馆,钟点也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只有时间,才印证着存在。看着咖啡杯上,印刷的“存在且向上”(To Be To Up)的咖啡馆品牌标识,感觉这与莎翁的“To Be or Not To Be”名句,似乎有那么一点青出于蓝的味道。原来,这就是刚才在没有踏进书店前,感觉到缺少的那一点点味道。

就这样,在一个人的咖啡馆,点一杯清咖,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再海阔天空般冥想一番,猛然间发现,原来,诗也在故乡。这就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吧?

发表于《华侨新报》2025年3月31日;略有修改。

半张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琪子' 的评论 : 谢谢您的阅读和评论。与咖啡为伴,独品对饮总相宜。
琪子 发表评论于
上海有那么多家咖啡店?!很好,有机会要去坐坐,品品。
我也喜欢喝咖啡。但喜欢和朋友一起,一个人有点孤单,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与友共度。
谢谢你的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