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许
理论上,普通人在美股上,是有机会拿到“大结果”的。
你可能听说过有人早年买了亚马逊、特斯拉,坐上火箭一飞冲天;买指数,回报也挺OK。
但再看 A 股,常年被戏称为“矮股”——
三千点上上下下,像一根卡住的电梯线,涨不多、跌不少。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背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金融体系:
一个叫 英美体系,也叫“市场派”;
一个叫 大陆法系,也叫“银行派”。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这两种体系的公司在缺钱时,输血方式完全不同。
美股背后的英美体系:靠“群众投钱买你梦想”
在美国,很多公司并不是靠借钱长大的。
它们一开始可能靠天使投资人投一点种子钱,接着找风投投 A 轮、B 轮……
只要业务增长快,哪怕还没盈利,也可以直接上市,从股市里拿钱继续扩张。
说白了,就是一层层“众筹”,让全社会来投你的梦想。
你只要故事讲得好、用户数据漂亮,就能一路被资本推上天。
所以你会看到:亚马逊、特斯拉、奈飞、脸书……
它们有的亏了好多年,但股价早已飞天。
股市就是他们的加速器,拿梦想换资金,滚雪球般做大。
A股背后的大陆体系:靠“银行评估你值不值得借”
而在中国,大多数企业从小到大,靠的是银行贷款。
你说自己有一个伟大愿景?
银行不会听你讲故事,它要看的是:
有没有资产抵押?流水怎么样?还款能力行不行?
讲梦想在这里,是没用的。
哪怕是大企业,也多数走的是“负债做大”的路线,借的是银行的钱,不是股民的钱。
所以我们的股市,从根上说,并不是企业主要的“造血器”。
它更像一个晚来的装饰品,企业做大了才考虑上市,而不是靠上市做大。
谁创造了更多的钱?
这里还有一个更深的话题:谁在制造“钱”?
我们通常以为印钞票的是中央银行,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或美联储。
这没错,但他们制造的只是基础货币,俗称“央妈印的钱”。
而实际生活中的“大部分钱”,比如你手机银行里看到的余额,其实是怎么来的?
在银行体系为主的大陆法系中,钱更多是“贷款放出来”的:
银行一贷款,就等于“凭空多出了一笔钱”。这就是所谓的“广义货币”(比如 M2),而且它和银行的贷款活动息息相关。
所以有个说法“银行影响货币创造”是对的,尤其是在大陆体系,这个作用特别明显。
而在英美体系,虽然银行也能贷款,但由于股市发达,很多资金是直接从投资人手里流到企业那边的,不需要银行这根管子中转。
谁更好?能不能融合?
其实两种模式各有千秋。模式 | 好处 | 局限 |
---|---|---|
英美体系 | 高效、市场化、适合创新型企业 | 风险市场化,波动大 |
大陆法系 | 稳定、有国家引导、适合重工业、基建 | 融资慢、创新乏力、企业依赖银行 |
总结一句话:
英美体系靠的是“群众投钱买你梦想”;大陆体系靠的是“银行评估你值不值得借”。而现在的趋势是:
英美在加强监管防风险,
大陆在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希望从“输液管”升级成“输血站”。
中国的科创板、北交所,就是希望更多企业能通过股市直接融资,不再光靠银行输血。
至于那些能靠梦想发达的中国企业,比如腾讯、阿里,它们属于幸运的少数——
毕竟互联网公司不靠工厂、不靠重资产,更容易走“梦想融资”的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