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股能拿到大结果(二)|腾讯、阿里是例外吗?

许许定财心 - 财自在心自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为什么美股能拿到大结果(二)|腾讯、阿里是例外吗?


上篇我们说了,大陆金融体系主要靠银行借钱来支持企业发展,不像美股那样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一句话总结就是:

英美体系:群众投钱买你梦想
大陆体系:银行评估你值不值得借

那问题来了:

“那腾讯、阿里、美团这些不都是靠上市飞升的吗?难道不是‘梦想派’?”

是的,它们确实靠“上市”变大了。
但它们是大陆体系中的“资本市场路线的例外”。而且,这个例外非常关键。


从“银行派”到“市场派”——互联网公司怎么融资?

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靠银行贷款起步。
互联网公司不一样,它们靠的融资路径是这样的:

1. 风投给钱:一开始就不是靠贷款,而是靠讲故事、画未来吸引风投资金。

2. 烧钱扩张:拿到钱就开始抢用户、补贴、刷存在感,短期内根本不盈利,甚至连收入都不稳定。

3. 上市变现:做大之后就找一个“懂他们的市场”上市套现——要么美股、要么港股。

这些企业其实是典型的“市场派”:靠投资人的想象力活着,而不是靠银行的审慎评估。


搬砖 vs 敲代码: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更适合资本市场

可以这样理解:

  • 传统企业是“搬砖型”:资产沉、周期长、增长慢,但银行爱它——有砖可抵押。

  • 互联网公司是“敲代码型”:轻资产、烧钱快、估值靠想象,但市场爱它——有增长故事。

银行看不懂“平台效应”、“飞轮模型”、“网络效应”这些 buzzword,但资本市场听得懂,甚至还听得兴奋。而且中国互联网起步晚,有后发优势,能一边抄作业、一边快速迭代,也跑出了自己的青云纵。

这就是为什么:

  • 腾讯:2004年在港股上市,拿到全球市场的钱;

  • 阿里:2014年赴美上市,创造当时史上最大IPO;

  • 美团、拼多多:靠持续讲故事、做增长,不靠银行。

他们生在大陆法系的土壤里,却走的是“美式融资路线”。

他们最早选择在境外上市,不是因为那里空气好,而是——只有境外市场,特别是美股和港股,更懂‘轻资产靠想象力赚钱’的逻辑。


再说回美股市场本身:到底适不适合普通人?

很多人包括专家学者都说:

“美股市场太成熟,已经没太多机会,象中国市场反而更适合价值投资。”

听起来有点道理。比如:

腾讯因为游戏监管,股价腰斩过;当时确实是价值投资者的机会。
但说实话,那种“跌了就该抄底”的操作,普通人很难做得准。

现实是,大多数人不具备分析行业、理解政策风险、精准择时的能力。

就像这两天,美股又被川总打了鸡血,眼看又要回历史高点。
我问我先生:“你那十份定投的私房布局,买了几份?”

他说:“还没买。本来计划越低越买,它没怎么跌,我就没买。”

‍? 跌不够不买,涨了坐等,跌多了又犹豫。说到底,执行才是最难的部分。


最后总结一句:

能不能拿到“美股的大结果”,关键不在美股,而在我们能不能用好“美股给普通人的工具”。

那普通人到底要怎么用好这个工具。请待下回分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