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石是: 勞動創造財富,而且只有勞動,才創造財富。
(當然,他這裡所說的“勞動”,不包括資產者為生產所作的努力)。
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如果沒有勞動,金子不會自己象孫猴子一樣,從石頭裡蹦出來;糧食也不會從地裡自己長出來(其實會的,只是產量很小),不是嗎?
這句論斷其實是把必要條件偷換成了充分必要條件。是詭辯論者常用的伎倆。
這就象有人說,氧氣可以燃燒,而且只有氧氣,可以燃燒。聽起來有“道理”, 可是任何一位中學化學老師都會告訴我們,氧氣不會燃燒,氧氣只有和可燃物質激烈反應,才能燃燒。所以,氧氣是燃燒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勞動”也一樣,它是創造財富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勞動只有加上生產資料,才能創造財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光有勞力,沒有生產資料,是一事無成的。
一個農人,徒手刨地,撒種,種植糧食。他既使雙手磨爛,累死累活,一年下來,也收獲不了多少糧食,仍然餓得眼冒金星,面黃肌瘦,嬰幼啼號,食不果腹。
這時,如果一個人借他一把鋤頭和其它農具,他的效率立刻成百倍的提升,在大大減輕勞動強度(勞動輸出)的同時,產量卻成百倍的增長,一年下來,不僅全家溫饱,還有餘糧販售。我們難道能夠說,這些糧食,全是他一個人勞動的成果,與他人無關嗎?
一個農人,守著一片鹽鹼地,起早貪黑,拼死拼活, 也收不了幾顆糧食,這時有人請他耕種良田,他勞力輸出減少了,產量卻從每畝十幾斤躍升到幾百斤。這些糧食,也僅是他一個人勞動的成果,與他人無關嗎?
金子也一樣,一個淘金工,徒手在河裡淘金砂,產量和用機械挖金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機械的幫助下,他用更少的力氣,卻生產出更多的金子。這些金子,是否全歸功於淘金工人的勞動?
當然不是。
看似有一點“道理”的,似是而非的謊言,是詭辯者的法寶。再加上情緒化的煽動誇張,最有欺騙性。而正是這個彌天大謊,卻是馬導師宏偉理論大廈的基石,成爲中,蘇等馬列國家,計劃經濟的依據,人民貧困的原因。是不是一個黑色幽默?是不是很可笑也很可怕?馬列國家依據這一理論,分裂社會,祭起了血腥的階級鬥爭,實行了嚴格的身份政治,消滅了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這一社會上,最活躍的經濟力量),把百姓投入民生維艱的深淵。中共八十年代時,推出了十分有限的經濟改革,允許少許民營企業的存在,雖然因此經濟躍進,成績斐然,可依然是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聲稱民營經濟只是暫時的,到了社會主義高級時代,就會取締。何也? 因爲民營經濟,是對馬列主義的背叛,在共產黨的語系裏,名不正,言不順。
勞動不產生財富,勞動加生產資料(包括原,材料;工具;技術;知識;市場等)產生財富。那麼,把勞動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的種種努力,也產生財富,把勞動和生產資料優化結合的努力,也產生財富(而阻礙兩者優化給合的努力就是阻礙財富的產生)!不是嗎?密蜂把雌雄花粉結合,使得作物能夠生長;企業家等把勞力和生產資料優化配置,使得財富能夠增加。就象上面例子裡,提供農具,良田,採礦機器的人們,他們對財富的貢獻,能說不大嗎?企業家和工人,不是馬克思所説的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而首先是生產時必須的合作(團隊),其次才是分配時可能的競爭。
人們都看得見並因此承認,在第一線直接勞作的人們,產生財富。但那些在幕後組織生產要素的人們,貢獻常常比第一線工作的“一人敵”還要大。就像張良,諸葛亮,韓信等,對勝仗的貢獻大於許多一線士兵一樣。化工中使用的催化劑,本身並不參與化學反應,可它們卻使化學反應的速度,產量成十倍,成百倍,甚至成千成萬倍的增長。
(待續...)
我的一孔之見[Smile]
劉繼海20230714於福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