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团聚,或是朋友聚会,围坐在桌边吃饭,是再寻常不过的情景了。这种围桌共食的方式,应当说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统。一桌菜摆放在餐桌中央,大家用自己的筷子夹菜,送入口中,吃完再继续夹。就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病菌可能悄然传播。可以说,许多传染性疾病都是在这种场合中扩散的。
前天,我在公共汽车上,忽然看到屏幕上一则官方广告,倡导人们彻底摈弃传统聚餐方式,提倡在餐桌上使用公筷。我心中一乐:哈,终于有人把这个话题提升到了健康生活的层面了。
事实上,在当前播出的众多电视剧中,都会有很多表现家庭聚餐的情节,但很少见到使用公筷的场面。而在朋友到家中做客时,更常看到的是主人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这种做法表面上显得热情周到,实则缺乏卫生意识。主人的用心诚然是没把客人当外人,但这样做极有可能将自己体内潜在的病菌传染给他人。当然,这并非出于主观恶意,而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使然。
很多年前,我从中国返回美国后,忽然感到胃部时常隐隐作痛。前往医院检查时,医生建议我接受一种名为“H. pylori”的检测。我查了一下词典,得知这是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方法相当简单,只需对着一个袋子吹一口气,再将袋子封好,送去化验。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医生开了为期两周的药物,很快便治愈了。我随即也催促家里的领导做了相同的检测,幸运的是,她的结果为阴性。
这或许得益于我们家一贯实行分餐制。每顿饭我们都使用公用的勺子或夹子,把菜分放到各自的碗中再食用。过去二三十年来,我们基本都以这种方式进餐,这可能也是我家领导没有被传染的关键原因。
我不清楚我的那次感染是如何发生的。在家中我一向十分注意饮食卫生,与同学聚会时也相对谨慎。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还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据说,这种细菌是由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幽门螺旋杆菌并不会立即引发剧烈疼痛,却会长期刺激胃部,导致溃疡,甚至诱发癌变。它也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该菌在中国人群中极为普遍,一旦家中有人感染,全家成员很难避免交叉传染。因此,我确诊之后,立刻打电话回国,叮嘱父母实行分餐制,并尽快去检查是否感染此菌。后来母亲告诉我,家里已购置消毒碗柜,洗完碗碟后都会进行消毒,吃饭时也开始实行分餐。
幸运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通常两周便可痊愈。但若置之不理,后果则可能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胃癌。这或许也是中国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我在美国每周常都会与朋友聚会,先吃饭后打牌。因此,我家准备了许多大号公用餐具,也就是所谓的 service spoons。每道菜肴上桌时,都配一个公用大勺,这样既解决了分餐问题,又保留了中餐的分享精神,防止了交叉感染。
不过,我也发现,并非所有朋友家都对这一问题做好了准备。有些家不提供,若提出公筷也是随便使用小勺子或筷子作为公用餐具,虽然勉强可用,但体验总显得差了些。因此,我建议朋友们,如果家中尚未准备公用餐具,不妨尽早行动。
在美国的一些中餐馆,也有不同的做法。有的餐馆每道菜都会配一个公勺,有的则毫无准备。有一次我跟另外两家朋友去黄石公园,途中在一家湖南餐馆用餐,老板端菜时并未提供公用勺子,我只好特别向他索要。由此可见,这位老板尚未适应美国市场对餐饮卫生的要求。
至于中国国内的饭店,更不必说了——80%以上的餐馆都不主动提供公用勺子。每当有同学聚会,这种情况最为棘手。如果提出加一个公勺,有时会令人感到尴尬,仿佛太过矫情、事儿多,甚至惹人厌烦。于是,我便索性在夹了一次菜后便不再动筷,只选择那些不易交叉污染的食物,如饺子、包子等。
不过,我在深圳遇到了一种极具创意的做法。在一些大型餐厅,每位顾客的餐具中都会配有两双筷子:一双黑色的用作自用筷,另一双白色的用于夹取公盘的菜,或为他人夹菜。这样,即使菜盘中没有专门的公用餐勺,也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不得不为深圳这些餐厅的做法点赞。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其他餐馆不能借鉴这种良好的经验?难道人们还未意识到疾病传播的严重性?
所以,当我在公交车上看到那个宣传广告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终于有人开始正视这个老问题了。希望更多人能认真对待,不再觉得用公筷是矫情,而是最起码的卫生习惯。
吃饭是件开心事,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咱们何不从这一双公筷做起,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2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