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另一大发明,利用牛奶煽动仇恨

有时候,一杯牛奶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它的新鲜程度、营养价值或售价,而在于它能否煽动足够的仇恨与情绪。尤其是在意识形态至上的年代,牛奶不再是饮品,而是一种政治工具,是阶级斗争的象征,是“敌人多么坏,我们多么苦”的完美注脚。

从“资本家将牛奶倒进海里也不给穷人喝”,到“宋美龄每日用牛奶洗澡”,中国宣传史上两大著名“牛奶事件”,就像一场又一场乳白色泡沫剧,浓稠、香甜、荒诞而煽情。它们并非真相的写照,而是宣传机器塑造出来的“情绪靶子”,一边贬低“敌人”,一边美化“自己”,让千千万万在稀粥里泡水的劳动人民感慨:“你看他们多浪费!。”



当我们跳脱出宣传口号与政治情绪,回望这些所谓的“牛奶故事”,才发现,那些年我们能够喝到的,根本不是牛奶,而是“仇恨奶汤”。

“资本家多么残忍!为了维护高价,竟然宁愿将牛奶倒进大海,也不愿分给饥饿的穷人。”这是许多中国人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各种政治课本、少儿读物乃至电影台词中反复出现。它形象、直观、充满了“资本家不如禽兽”的强烈情绪。

这类故事通常追溯到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确实,当时美国的农业生产过剩严重,农民为了维护价格,采取了“销毁”部分产品的策略,包括倾倒牛奶。但问题在于,这不是“资本家吃独食”,而是一个现代经济体系中关于供需、价格调节、流通结构的复杂博弈。

资本主义的核心,不是“宁愿浪费也不救人”,而是市场效率优先。牛奶的保存期短,运输成本高,如果市场上没有消费能力、也缺乏冷链与物流系统,那些多余的牛奶即使“送人”,也未必真能送到需要的人嘴边。相比之下,销毁一部分产能,可以在供给侧维稳价格,防止整个农业体系雪崩,这在当时并不是“冷血”,而是无奈的权宜之计。

而中国宣传却有意忽略这些现实经济逻辑,把它简化为“资本家恶毒本性”的证据。“牛奶被倒掉不是因为卖不出去,而是资本家不让穷人喝。”这个叙述用一种近乎道德指控的方式,取代了经济分析,让所有听众自动站到“劳动人民”的阵营中去仇视市场、仇视价格、仇视一切看起来“没有人情味”的经济规律。

在这样的宣传下,市场机制成为冷血的帮凶,政府配给则成了温情脉脉的救世主。问题是:现实世界运转的逻辑,真是靠“道德”和“同情心”支撑的吗?而那段时间中国自己也一样搞“砸粮坑”、搞“浮夸风”、搞“大锅饭”,最终却因为对经济规律的无知,酿成了饿殍遍野的悲剧。

在很多老一辈中国人心中,“牛奶洗澡”是宋美龄身上挥之不去的“罪证”。这位国民党第一夫人、蒋介石的妻子、美丽端庄、英语流利,却在宣传中成为“奢靡”的代名词。她不喝牛奶,而是拿牛奶洗澡!这对于那些一天难见一滴奶、甚至喝母乳都要配给制度审查的中国普通百姓而言,是赤裸裸的挑衅,是剥削阶级最直观的象征。

这个“牛奶浴”的故事,后来被证实纯属虚构。造谣者是一位自诩“高级知识分子”的左派文人,在一次宣传战中,想出了这么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情节——他后来坦承这只是为了“动员群众仇恨敌人”。尽管如此,这个谎言仍然广为流传,甚至在某些地方教材中,被当成“历史事实”讲述了数十年。

牛奶是为什么能成为宣传中“奢靡”的象征?因为它是当时极为稀缺的物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牛奶产量极低,是只有儿童医院、部队高干病房才有权配给的特殊食品。多数百姓一辈子都没喝过一次纯牛奶,更遑论用它来泡澡。所以当宣传中出现“牛奶浴”的情节,那种震撼与愤怒,就如同今天告诉一个月薪三千的打工人,某人用茅台洗脚,顺便再点一瓶二十万一支的拉菲来给狗刷牙一样——人设立住了,仇恨也就自动加满。

牛奶之所以成为中国宣传中如此高频的“武器”,其象征意义远超食物本身。它代表了“营养”“现代”“资本”“精致生活”“西方文化”“婴儿与母性”,乃至“阶级差距”与“体制对立”。在一个人均摄入热量都无法保障的社会里,每一滴的牛奶,都可以被赋予十足的政治含义。这种宣传术的本质,是通过视觉化的叙述制造“情绪冲击”。一方面贬低对手,让百姓看到“敌人有多坏”;另一方面制造对比,让百姓心甘情愿接受现实、接受苦难,甚至从中获得一种被称作“精神胜利”的满足。仇恨成了代餐,愤怒成了营养,贫穷成了高尚,而牛奶成了奢靡罪行的“液态化身”。

今天我们回顾“倒牛奶”和“牛奶洗澡”这两则荒唐故事,或许会忍不住笑出声——真有人信那玩意?但事实是,有太多人不仅信了,还在这类宣传中完成了“仇恨灌输”的全过程。他们相信自己是道德高地上的胜利者,敌人则是罪恶深渊中的畜生。这种非黑即白、彻底去人性化的叙述方式,正是极权宣传最擅长也最毒辣的手法。

但历史终究不会永远被遮蔽。今天的我们,或许终于能在一杯真正的牛奶面前,品出其中掺杂过的那一丝苦涩,那一份被操控的屈辱。牛奶是纯白的,但宣传让它变得污浊,这是对公众智识的侮辱,是对历史记忆的污染,更是对真实生活的玩弄。

s6126 发表评论于
我看到的有关宋美龄洗牛奶浴的描述最早出自小说《侍卫官杂记》,作者周榆瑞1952年在香港出版。可是作者周榆瑞政治立场并非左派,反而因向英国驻港情报机构提供有关左派人士情报资料被中方公安机关问讯审查,奇怪的是他居然全身而退后来移居英国,也许他本来就是双重身份的特务。
两眼墨黑 发表评论于
从小到大,学到的东西除了数理化,哪有真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