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一缕入大漠(五十三)药校两年-洋为中用

药校两年(一)洋为中用

不甘寂寞英译中,专业词汇头好痛。

千难万险何所惧,名利双收水长东。

山涧焉能留得住,终需大海做波涛。回顾人生,蓦然意识到在药剂学校的日子是最暇意的两年。

1982年春天大学毕业,怎么也想不到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分配是那么的差。没人愿意去教中学,那怕是重点中学。还好折腾近两年后,苦尽甘来调到了四川省重庆药剂学校。

时过境迁,说到药剂学校,沙坪坝现在的人都可能不知道在哪里? 那时的药剂学校位于重庆大学后面的嘉陵江边。从沙坪坝转盘下坡往中渡口,先过一中的中门,然后是药校大门。再往下是第二工人医院,也就是现在的肿瘤医院。过了医院即可以坐过河船去江北大石坝。那时只有石门 (江中心有两坨露出江面的大石,顾称之石门),没有石门大桥。

四川省重庆药剂学校听起来好像是市立中专,但实际上是四川省卫生厅的幺儿,非常得宠。同时,也是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市卫生局只是在行政上代管,学校经费直接来自省卫生厅。那个年代,中国就没有几所专门的高等药学院。而在西南地区,药剂学校是唯一培养药剂人才和检验人才的学校。

告别了八中,从小龙坎到中渡口。随着海拔高度一点一点的下降,肩上的担子也跟着一点一点的减少。不像重点高中那样,每天都有好几节课,外加当班主任和考大学的压力,药剂学校的日子轻松暇意。一个星期就六到八节课。

中专生年龄通常比中学生大,也更懂事。英文从字母开始教起,真是小菜一碟。中学与中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住在学校里,不需要花精力和时间在路上。

闲着闲着就开始闲不住了。不到三十岁,血液里还有很多不安份的因子。在八中时,因为不情愿教中学,比较消沉,刻意在桥牌和排球中寻求一种自我解脱。到了药剂校顿时雨过天晴,太阳又出来了。人世间又重新变得美好,感觉也完全不一样,那个不甘寂寞的我又活过来了。

空有一番热情是没用的, 还得找到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做。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可是一个闭塞的社会,能够让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小。学英文出身,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想办法。

在那时,兼职这个词大概还在月亮上。即不能去其他学校兼课,也不能给中学生做个人辅导,更不用说办补习班。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是我俩谁的主意,竟然想到可以搞翻译投稿呀!

既然在药剂学校工作,不是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翻译与医药有关的文章吗!听起来也是名正言顺呀! 不仅如此,还可以增强语言能力。学习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主意是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上哪里去找国外最新医药研究的信息呢?互联网这种东西连个影都没有。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找到最新的英文医药期刊。东一打听西一打听,发现市中区一号桥有一个四川省科技情报所。那里有各种各样最新的英文版科技期刊杂志,其中也包括医学和药学的期刊杂志。

面对浩瀚的医药期刊杂志又犯难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学英文出身的,缺乏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医药方面的英文专业词汇也不熟悉。几个小时过去,还未读完一篇文章。最糟糕的是,即便读完,也无法知道文章有没有发表的价值。一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呀!

万事开头难,但我们都是经历过77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经历的人。放弃从来不是我们的选项。与77年跃龙门相比,这就不算什么事了。那就用努力和时间来说话吧!

古人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多读多看逐渐地看出了窍门。知道在那些期刊和在期刊的那一部份能够找到有关的信息。翻译出几篇后,感觉好可以。接下来的难题是把文章投到什么地方发表。

人算不如天算,小舅子的好朋友黄珂( 就是那位现在在北京被人们称为当代孟尝君的)正好在重庆负责一份刚刚创办的医药方面的周报,叫中国医药报。需要有关医药方面最新动态的消息,一拍即合。

文章寄出后不久就在该报刊登了。与此同时,也收到了从邮局寄来的稿费。第一次看到我们的名字印成了铅字,异常有成就感,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既有名又有利,天下哪里去找这种好事情,那就继续战斗吧!

有了初一,就有十五。凡事都是熟能生巧。随着时间的推移,找材料,翻译,投稿变成轻车熟路了。刚开始只投到中国医药报,后来逐渐对自己有信心,就投向全国各地的医药卫生报刊和杂志。

临到出国前,没想到连全国最有名的权威医学杂志-上海大众医学也刊载了我们的译文。也就是说译文得到全国这类报刊杂志的普遍认可。说起来,都不是医药科班出身,竟然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看来,真的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除了成就感,经济上也好处不少。发表在医药卫生报刊上的文章尽管需要简洁,但是也有一定的稿费。一般来说,一篇译文大概有四到五元的稿费。翻译多了,加上后来基本上是一投一准。所以,每个月有将近八十到一百元稿费收入。

这笔钱比我们分别的工资还要高。倆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加上稿费每月近三百元。在万元户时代已经是相当可观了。每次到收发室取信都会听到一个发酸的声音 钱来了。当然也可以理解,收发室的工人每月就四五十元干工资养家糊口。有点眼红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收获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耕耘的辛苦。人们在喝咖啡时,我们却在一个一个字的查字典。人们在看电视时,我们却在一遍一遍地读文章。世上有一个最可怕的字,那就是 懒 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人,只要是懒字当头,那就一定完了。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难道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吗!

会工作就要会享受,不会享受就不会工作。不久学校食堂开始承包。除了大锅菜以外,增加了小炒。价格当然不菲。因为有稿费,可以经常在食堂点几个小炒以奖励自己。

学校门口每天下午卖新鲜的蘑菇,那价钱也不便宜。然而,蘑菇肉片(汤)却成了饭桌上的常客。晚饭后,再爬上沙坪坝转盘买点卤牛肉当宵夜。岂不是悠哉悠哉!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篇篇最新的医药信息被翻译成中文。至于对社会有多大贡献是无法计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窗子。起码让人看到国外在医药方面的最新发展。在那个年代,能够直接阅读英文版医药杂志的专业人士恐怕也不是太多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