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牛奶倒你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周末,中美之间突然就达成了一项为期90天的暂行协议,各自退了一步,具体的细节,留给这90天去谈,消息一出,美股暴涨,加上川普去中东跑一圈,又弄来万亿投资,更加刺激了市场,累积下来,美股一周涨了8%左右,对于指数而言,这算是很可观的了。但是中国A股反应却非常冷淡,波澜不惊,后面甚至连跌几天。

资本的走向一目了然,钱是不会撒谎的。

其实贸易战不是个输赢问题,看各方应对,应对的好,就能成赢家,应对不好,也不是单纯的输那么简单,对美国来说,贸易战最大的意义,是重新梳理秩序,总体上是全部推倒重来,在这件事上去论输赢,我看站位就错了。

贸易从来都是双方觉得能长期维持,这才走的下去,其实是很公平的,就是个必须双赢的事儿,不然就一定走不下去,无法持久。所以不要一口咬定美国一定是错的,它错自然要承担错的后果,这点是肯定的。

中国要想的是,就算美国这次不闹这么大动静,它的这个模式,是不是可以一直走下去?

我在中国还处于物质匮乏时期接受的政经教育,那时候讲到经济危机,对一个场景是印象极深刻的,那就是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时,奶农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让它进入商业流通渠道,这是纯粹的市场行为,目的是保护价格。

而课本上则把这事当做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糟糕的典型例证,我还记得我的那位袖珍小老师无比自信的说,波音747早就研发出来了,但是束之高阁好多年,新技术一直用不上,这要放在我们国家,这绝对不可能!

很好玩吧,一个一张汽车图纸用30年的经济体,去谈论波音飞机的这个那个,同学们其实对波音747毫无感觉,但是对牛奶倒进下水道,那是相当的愤慨加咽口水,怎么能这样呢?

不时的产能过剩是近现代经济一直无法完全摆脱的情况,只能是不断提升调控艺术,再加上福利政策,让这个所谓的顽疾发作的时候,不至于那么的惨烈,但要想完全摆脱那纯粹是做无用功的,因为其实它是一件完整事务的另一面,就像白天黑夜无限轮转那样,白天有白天要做的事,晚上有晚上的任务,加合起来,才是完整健康的。

现代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产能过剩,也就是经济过热的时候,很多指标会有预警,股市就更敏感,然后宏观政策就会来松发条,加一加息,股市跌一跌,各位都消停点,过剩产能降温,转型,或者死掉一部分,这一阵子过去了,发条紧一紧,降一降息,各位都跑起来,股市造起来,成熟产能,新兴产能热乎起来,就这样经济螺旋性的上涨,调控的最高艺术就是经济慢增长不衰退,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状态。

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模仿自然生态,生物链思维,在一物降一物的闭链循环中保持长期的繁荣。

后来中国加入了由美国主导的这个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以中国式的灵活与折中让各方接受与它打交道,这里的折中就是从一个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向市场经济妥协,由此开始经济腾飞,原来的接纳方想着你看到好处了吧,那你肯定更会向我靠拢啊,可实际上不是,中国可能并不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是政府领导力和民众吃苦耐劳的结果。。。。。。

我常想如果奥派经济学的灵魂人物哈耶克还健在,他会怎么看待中国,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会改变他的看法吗?我想不会的,中国体制决定了它是不会接受经济衰退的,尤其是经济增长和政绩挂钩了之后,衰退不就是否认领导吗!

经济如果是每个分散的单元磨合互反馈的结果,那一定是持久且健康的,国家的作用是保护每个单元的合法性、独立性和活力,绝不能插手怎么做,如何做,美国强就强在这里;中国则相反,在利用市场经济强起来之后,因为现代技术手段的增强,各种所谓下一盘大棋的计划性越来越强。而社会层级越高,单元越复杂,就越需要接近自然生态体系,就越忌讳计划,计划会积累许多本该周期发作需要排除的问题,产能过剩就是最典型的表现,当生产和消费不匹配的时候,本就应该调整了,在中国体制下,这种自适应的调整无法发挥,只能积累,造房子就一直造到远远超过需要,造高铁要造到出现很多站点长草闲置,造地铁也是,产能年年增长,自己消化不了,还好有国际贸易,既然产业链全又强大,物美价廉,为了维持运转,那就向全世界开进,直到多个地区和国家受不了,吃不消,本质上,其实这就是一种另类的倒牛奶行为,甚至更糟,1929年的倒牛奶还是为了价格保护,保护市场,如今的倒牛奶,长期看会严重损毁当地经济,导致了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基本上在制造业这块很难发展得起来,这会导致巨大的不平衡和资源错配。

所以关税战根本上不是在意那几个点的税钱,而是必须阻止这种态势。是质变之战,不是量变之战。

中国应该在这件事上有所警醒,争取缓冲时间,要有根本的改变,否则,再大的体量,也经不起数错并罚,人口塌陷,地方债违约潮,房地产过剩以及产能过剩的大规模反噬,尊重市场,尊重经济活动中每一个基本的单元。。。。。。

当然我也知道,这几乎只是一个不现实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