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阿明如何从洗碗工到纽约餐饮大佬
阿明如何从洗碗工到纽约餐饮大佬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李,今天给你们讲个特带劲儿的故事,主角叫阿明,一个福建长乐人,咋从纽约唐人街的洗碗工,混成了餐饮界的大佬,开了十几家连锁餐馆,身价好几千万。这故事可不是啥“美国梦”童话,而是实打实的“混圈秘籍”,告诉你同乡圈和商会咋帮第一代移民翻身。普通人可能觉得同乡会就是吃吃喝喝,商会是高大上的玩意儿,但阿明愣是用这两大圈子,玩出了自己的帝国。故事精彩,保准你看完想点赞!
阿明,70后,福建长乐人,1998年揣着2000块美金偷渡到美国。那会儿他26岁,英语只会说“Hello”,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洗盘子,每天干12小时,月薪800刀,住地下室,挤八个人。生活苦得像嚼黄连,但阿明咬牙挺着,心想:来美国了,总得拼出个样儿。
刚到美国那两年,阿明最怕过年。别人家热热闹闹,他在地下室啃冷饭,想家想得掉眼泪。2000年春节,他听说长乐同乡会在唐人街办年会,包饺子、唱KTV,免费入场。阿明去了,第一次在美国吃到家乡的鱼丸汤,听到熟悉的闽南话,差点没忍住泪。那天,他认识了同乡会的老林,一个50多岁的餐馆老板。老林拍着阿明肩膀说:“小伙子,苦日子总会过去的,同乡会是你家,有啥难处跟大家说。”
老林这话点醒了阿明。他开始常去同乡会活动,从端茶倒水到帮着组织活动,慢慢成了“热心小哥”。同乡会里啥人都有:开餐馆的、做装修的、跑货运的,还有刚来的“黑户”。阿明发现,同乡会不只是吃喝,还有个“隐形网络”。比如,有个同乡要开餐馆,缺人手,同乡会一吆喝,立马凑齐十几个帮工;还有人缺钱,兄弟们凑个几万块,利息都不要。
阿明学聪明了。他攒了两年钱,2002年跟同乡借了5万刀,盘下唐人街一家小餐馆。开业头几个月,生意惨淡,阿明急得睡不着。同乡会又帮了大忙:老林拉来一帮老乡捧场,还介绍了几个食材供应商,全是长乐人,价格比市场低20%。靠着同乡的支持,阿明的餐馆慢慢站稳了脚。
但阿明不满足。他发现,唐人街的餐馆再赚钱,也只能在华人圈打转,想做大,得跳出去。2005年,他听说纽约福建商会办了个“中小企业论坛”,邀请了银行、律师还有市政府的官员。阿明心动,但又有点怵:商会听起来高大上,自己这小餐馆老板,去了能干啥?
还是老林推了他一把:“阿明,商会不是给大老板的,是给想做大的老板的!你不去,咋知道外面的世界?”阿明硬着头皮报名,穿着借来的西装去了论坛。那天,他第一次见识到商会的“能量”。论坛上,有个银行经理讲怎么申请小企业贷款,还有个律师免费教怎么注册商标。阿明听得眼都亮了,当场加了几个商会成员的微信。
商会里,阿明认识了Jenny姐,一个40多岁的福州人,商会副会长,开了好几家超市。Jenny姐看阿明踏实,主动带他“入圈”。她告诉阿明:“在美国做生意,光靠老乡不够,商会能给你打开主流的门。”Jenny姐拉阿明参加商会的一个慈善晚宴,现场有市议员、地产商,还有其他族裔的商会代表。阿明第一次跟美国人用蹩脚英语pitch自己的餐馆,紧张得手心冒汗,但效果惊人:一个地产商当场说,愿意租给他曼哈顿的一块店面,租金打八折。
从那以后,阿明成了商会的常客。他发现,商会不只是资源多,还有个“超级连接”效应。比如,商会跟市政府有合作,能帮企业拿到疫情救助金;还跟韩裔商会搞联谊,让阿明学到怎么做韩式自助餐,吸引更多非华人顾客。2010年,阿明用商会贷款开了第二家餐馆,主打“融合菜”,中西合璧,生意火到排队。
2015年,阿明的餐饮帝国初具规模,纽约、波士顿、新泽西开了八家连锁店。他开始回馈社区:通过同乡会资助新移民学英语,给黑户提供临时工作;通过商会捐款给公立学校,还办了个“福建美食节”,上了《纽约时报》。这波操作,不仅让华人社区为他点赞,连美国邻居都认识了这个“中国餐饮大佬”。
现在,阿明已经是福建商会的副会长,餐馆扩张到15家。他常说:“同乡会是我的根,商会是我的翅膀。华人想在美国混好,两个圈都得会玩。”去年,他还受邀去市议会分享“移民创业故事”,让一屋子美国官员听得直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