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跪,就是我跪,有些人就是学不会平等对话
点击上方「北游读书」→右上角【···】→设为星标
北游读书
北游与您一起深度阅读
某某松曾经在一个节目里讲过一个历史片段,是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人在在菲律宾附近海域初遇中国人的故事。
关于大航海的时代背景,我随便交代两句。
那时(15世纪)的欧洲人都在做着“东方梦”,在他们心目中,东方“到处都是香料,遍地都是黄金”,完全就是人间天堂。
欧洲人脑海中的中国就是马可·波罗告诉他们的那个样子,所以,你知道了,中国人在他们的想象里是自然是十分美好的,他们大航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找到中国人,哥伦布当年出发时,怀里就揣着西班牙国王写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王的国书。
这里有趣的是,哥伦布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没踏上过亚洲的土地。
而西班牙人一直被哥伦布这个妄想狂带偏,始终在拉丁美洲的海岛上四处瞎转悠,因为这个意大利哥们儿一直告诉西班牙人,古巴就是中国,海地就是日本......
所以,虽然西印度群岛跟印度隔着半个地球,为什么还叫西印度群岛啊?因为哥伦布瞎呗。
被哥伦布耽误几十年不打紧,要命的是通往亚洲的财富之路被西班牙人的邻居——葡萄牙人抢先占据了。
葡萄牙人没有一路向西,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航线,绕过整个非洲大陆进入印度洋,最后抵达了印度,拉回了一船又一船的香料,赚得盆满钵满。
而最终把西班牙人从泥坑里拔出来的,依然是自己的邻居——葡萄牙人。
1519年,西班牙人终于在被葡萄牙抛弃的葡萄牙人麦哲伦的帮助下,抵达了菲律宾,离他们梦想的中国就只有一步之遥。
从此,西班牙人开始前仆后继的往返于这条亚洲财富之路。
因为没有看过完整视频,所以我不太清楚某某松所说的这段历史典故具体发生的时间。但我猜测,应该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某某松说,当一伙西班牙人在穿越太平洋终于抵达菲律宾后,听说北方的小岛附近有中国商人在那里做生意,可把这些西班牙人高兴坏了。
对于任何一个远渡重洋找寻中国人的西班牙人来说,终于要见到梦想中的中国人的那种幸福和激动,可想而知。
某某松说,这帮西班牙人当时专门下令,要求所有人见到中国人务必要有礼貌,因为我们是来跟中国人贸易的,千万不要冒犯中国人。一来在西班牙人看来,中国人如此牛逼,我们不要去惹,二来我们这么辛苦来到这里,眼看好不容易要见到财神爷了,你还去惹,那不是脑袋秀逗、自断财路?
可没曾想,第一次与中国人碰面,迎接他们的却是当头一炮。
当西班牙船队北上航行终于碰见两艘中国船时,西班牙人还没来得及激动,就被中国船上打来的炮弹打懵了。
虽然西班牙人还不知道咋回事,但经历过大风大浪、生死见惯的西班牙淘金者什么没见过,回过神来就立马还击,结果是击沉了一艘中国船,俘虏一艘。
据西班牙人的记载,当时被俘虏的中国人全跪在甲板上磕头求饶,高呼万岁,姿态极为低贱,这让某某松感慨万千。
刚碰面时极度傲慢,打败后又极度低贱,变脸比翻书还快,堪比某些人。
听完这个故事,最让我不能理解的还不在于打败后认怂下跪。
中国老话不是一直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求生欲强的人,暂时认个怂,跪一下,如果能够求得一命,从人道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西方的战争文化里,没有赢的希望时,就投降当战俘,很正常,没啥丢脸的,不一定非要跟日本人一样,战败就剖腹,为了一个虚幻的理念就要牺牲生命,这是很傻的事。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就要打?连对方面都没见过,不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性格,也不清楚对方是敌是友,就要对方跪下?这是什么习惯呢?
为什么他们就想不到握个手,来个自拍,发个朋友圈呢?
这个问题我想过的,在我看来,答案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我以前也提到过。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长期沉浸于大一统的农业社会,鄙视商业,并不知道除了暴力化生存,还有其他的生存方式存在,这超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
即使在商业繁荣的宋朝,商业的竞争也主要围绕权力的争夺,只有获得官方许可授权的垄断经营,才能存活,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依靠艰辛的劳作获取非常微薄的收入。
长期存活于这种“零和博弈”的斗争模式之中,让古代中国人只相信拳头和权力的作用,有了权就有了钱,就有了足够的生存资本,否则就只能跪求当权者施舍一点活命的空间。
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不是你跪,就是我跪”的生存模式,所以鲁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古代中国人不会跟人平等相处、平等对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好消息是,旧时代已经过去,在改革开放造就的40年经济繁荣的耳濡目染下,大多数中国人亲身体会并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能够给人们的生存提供最多可能性,从而让人们能够摆脱“零和博弈”的悲催状态,可以在平等对话、平等协商的氛围里和睦共存,再也不用依附于他人讨生活,或者骑在别人脖子上强取豪夺。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时代,还有哪些“老古董”在动不动就叫人跪,或者给人跪,总是学不会平等对话呢?
他们不应该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应该穿越回去,找到适合他们生活的朝代,不要回来了。
(全文完)
写文不易
扫码赞赏作者

北游与您一起深度阅读
某某松曾经在一个节目里讲过一个历史片段,是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人在在菲律宾附近海域初遇中国人的故事。
关于大航海的时代背景,我随便交代两句。
那时(15世纪)的欧洲人都在做着“东方梦”,在他们心目中,东方“到处都是香料,遍地都是黄金”,完全就是人间天堂。
欧洲人脑海中的中国就是马可·波罗告诉他们的那个样子,所以,你知道了,中国人在他们的想象里是自然是十分美好的,他们大航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找到中国人,哥伦布当年出发时,怀里就揣着西班牙国王写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王的国书。
这里有趣的是,哥伦布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没踏上过亚洲的土地。
而西班牙人一直被哥伦布这个妄想狂带偏,始终在拉丁美洲的海岛上四处瞎转悠,因为这个意大利哥们儿一直告诉西班牙人,古巴就是中国,海地就是日本......
所以,虽然西印度群岛跟印度隔着半个地球,为什么还叫西印度群岛啊?因为哥伦布瞎呗。
被哥伦布耽误几十年不打紧,要命的是通往亚洲的财富之路被西班牙人的邻居——葡萄牙人抢先占据了。
葡萄牙人没有一路向西,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航线,绕过整个非洲大陆进入印度洋,最后抵达了印度,拉回了一船又一船的香料,赚得盆满钵满。
而最终把西班牙人从泥坑里拔出来的,依然是自己的邻居——葡萄牙人。
1519年,西班牙人终于在被葡萄牙抛弃的葡萄牙人麦哲伦的帮助下,抵达了菲律宾,离他们梦想的中国就只有一步之遥。
从此,西班牙人开始前仆后继的往返于这条亚洲财富之路。
因为没有看过完整视频,所以我不太清楚某某松所说的这段历史典故具体发生的时间。但我猜测,应该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某某松说,当一伙西班牙人在穿越太平洋终于抵达菲律宾后,听说北方的小岛附近有中国商人在那里做生意,可把这些西班牙人高兴坏了。
对于任何一个远渡重洋找寻中国人的西班牙人来说,终于要见到梦想中的中国人的那种幸福和激动,可想而知。
某某松说,这帮西班牙人当时专门下令,要求所有人见到中国人务必要有礼貌,因为我们是来跟中国人贸易的,千万不要冒犯中国人。一来在西班牙人看来,中国人如此牛逼,我们不要去惹,二来我们这么辛苦来到这里,眼看好不容易要见到财神爷了,你还去惹,那不是脑袋秀逗、自断财路?
可没曾想,第一次与中国人碰面,迎接他们的却是当头一炮。
当西班牙船队北上航行终于碰见两艘中国船时,西班牙人还没来得及激动,就被中国船上打来的炮弹打懵了。
虽然西班牙人还不知道咋回事,但经历过大风大浪、生死见惯的西班牙淘金者什么没见过,回过神来就立马还击,结果是击沉了一艘中国船,俘虏一艘。
据西班牙人的记载,当时被俘虏的中国人全跪在甲板上磕头求饶,高呼万岁,姿态极为低贱,这让某某松感慨万千。
刚碰面时极度傲慢,打败后又极度低贱,变脸比翻书还快,堪比某些人。
听完这个故事,最让我不能理解的还不在于打败后认怂下跪。
中国老话不是一直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求生欲强的人,暂时认个怂,跪一下,如果能够求得一命,从人道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西方的战争文化里,没有赢的希望时,就投降当战俘,很正常,没啥丢脸的,不一定非要跟日本人一样,战败就剖腹,为了一个虚幻的理念就要牺牲生命,这是很傻的事。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就要打?连对方面都没见过,不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性格,也不清楚对方是敌是友,就要对方跪下?这是什么习惯呢?
为什么他们就想不到握个手,来个自拍,发个朋友圈呢?
这个问题我想过的,在我看来,答案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我以前也提到过。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长期沉浸于大一统的农业社会,鄙视商业,并不知道除了暴力化生存,还有其他的生存方式存在,这超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
即使在商业繁荣的宋朝,商业的竞争也主要围绕权力的争夺,只有获得官方许可授权的垄断经营,才能存活,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依靠艰辛的劳作获取非常微薄的收入。
长期存活于这种“零和博弈”的斗争模式之中,让古代中国人只相信拳头和权力的作用,有了权就有了钱,就有了足够的生存资本,否则就只能跪求当权者施舍一点活命的空间。
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不是你跪,就是我跪”的生存模式,所以鲁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古代中国人不会跟人平等相处、平等对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好消息是,旧时代已经过去,在改革开放造就的40年经济繁荣的耳濡目染下,大多数中国人亲身体会并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能够给人们的生存提供最多可能性,从而让人们能够摆脱“零和博弈”的悲催状态,可以在平等对话、平等协商的氛围里和睦共存,再也不用依附于他人讨生活,或者骑在别人脖子上强取豪夺。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时代,还有哪些“老古董”在动不动就叫人跪,或者给人跪,总是学不会平等对话呢?
他们不应该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应该穿越回去,找到适合他们生活的朝代,不要回来了。
(全文完)
写文不易
扫码赞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