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颜祸水”代表,商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宠妃。她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史记》《封神演义》等文献,真实历史已难考证,但她的形象成为后世“妖妃误国”的典型。
妲己的出身同样具有争议。最被认可的说法,她是有苏氏(今河南温县)部落之女,纣王征伐有苏氏时被献为战利品。前1047年,商纣王发动大军攻打有苏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强大的商军进攻,在灭亡和屈膝间,有苏部落首领选择屈膝,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妲己支持纣王的暴政、酷刑。妲己曾怂恿纣王用炮烙等手段残害宗室大臣和百姓,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后来文艺作品里多以其为妖媚惑主、祸国殃民的坏女人的典型。《封神演义》更是将其妖魔化,称她是千年狐妖附体,受女娲娘娘之命祸乱商朝。
虽然被写进了《封神演义》,但妲己并不是虚构的历史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许多历史典籍都有记载。如《国语·卷七晋语一》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再如《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记载: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再如《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 “(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西伯、鄂侯、鬼侯),民大不服。”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等各种器具,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的认识,远较孔子、司马迁当时所能接触的资料为多,对妲己和商王帝辛的真实面貌,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
“纣王”并不是他真正的帝号,是后人硬加给他的恶谥,意思是“残义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往自己脸上抹灰,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帝辛”。帝辛死后,周武王象征性地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
那么,妲己是怎样蛊惑商纣王的呢?
一是她发明了酷刑取乐。发明“炮烙之刑”,将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烙死。剖开孕妇腹部“验胎”,砍断路人腿骨“验髓”。
二是她残害忠良。怂恿纣王杀害比干,挖其心肝。迫害大臣梅伯、九侯之女等。
三是她奢靡荒淫。建酒池肉林,命男女裸身追逐嬉戏。筑鹿台,耗尽民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军倒戈,纣王逃回鹿台自焚。《史记》载,妲己被周军俘获,姜子牙以“祸国妖女”罪名将其处斩。《封神演义》则称,姜子牙用斩仙飞刀诛杀狐妖妲己。
虽然被写进了《封神演义》,但妲己并不是虚构的历史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许多历史典籍都有记载。如《国语·卷七晋语一》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再如《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记载: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再如《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 “(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西伯、鄂侯、鬼侯),民大不服。”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等各种器具,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的认识,远较孔子、司马迁当时所能接触的资料为多,对妲己和商王帝辛的真实面貌,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
“纣王”并不是他真正的帝号,是后人硬加给他的恶谥,意思是“残义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往自己脸上抹灰,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帝辛”。帝辛死后,周武王象征性地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
那么,妲己是怎样蛊惑商纣王的呢?
一是她发明了酷刑取乐。发明“炮烙之刑”,将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烙死。剖开孕妇腹部“验胎”,砍断路人腿骨“验髓”。
二是她残害忠良。怂恿纣王杀害比干,挖其心肝。迫害大臣梅伯、九侯之女等。
三是她奢靡荒淫。建酒池肉林,命男女裸身追逐嬉戏。筑鹿台,耗尽民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军倒戈,纣王逃回鹿台自焚。《史记》载,妲己被周军俘获,姜子牙以“祸国妖女”罪名将其处斩。《封神演义》则称,姜子牙用斩仙飞刀诛杀狐妖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