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家乡五月和儿时的端午

wanmutrt (2025-05-27 10:04:14) 评论 (2)
怀念家乡五月和儿时的端午

万沐

现在正值五月初夏,这个时节我的家乡也进入了绿色和花的季节。一般来说,家乡的三月,会桃李竞放,然而却失之于冷,山水仍感萧索。四月,布谷鸟叫了,各种草木复苏,但有些地方还是光秃秃的一片。而五月一到,才感到进入了一年最温柔、最具生命力的时光。这时候柳树、杨树、榆树各种树一片浓荫,桃梨开始结果,杏已在密密的叶子里,呈现一颗颗的青黄色,眼看成熟在望。野外到处是一片蓬蓬勃勃的世界,原野上荞麦雪白,菜花金黄,麦苗也半人高了,风吹过来,仿佛一片海浪奔涌。傍晚,各种昆虫一片欢快的歌唱,鸟儿在夕阳里叽叽喳喳,热闹非凡,风吹过来也是温软的,空气里常常飘过阵阵清香。

端午节是什么节 端午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_万年历

五月里最动人的节日就是端午了,为了过好端午,很多人家要提前给孩子绣荷包。荷包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香包,荷包是我们当地的叫法。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奶奶几乎每年都要给我绣一个八卦荷包,这种荷包是个八角形,工艺比较复杂,要用很多的丝线,再缀上很多银色的珠子绣成,五颜六色,还闪着光芒,很好看。我妈有时候也要给我绣荷包,但样式比较简单,我会很生气,不过,她会在荷包里装很多的香草,这又让我很开心。

其实我的香包也不全是家里人做的,有些还是别人送的,或者我向别人讨来的。我的家乡里有个习俗,就是那些新媳妇在过门的第一个端午节要给孩子们送香包,有的是自觉给,有的是孩子们去讨要。我记得有个新婚的叔母主动给我送过一个兔子的香包,另一个新婚的叔母端午节前来我家井上打水,我提醒她,你是新媳妇要给我做一个香包,结果她没有怎么搭理我,搞得我很狼狈,觉得自己是不是讲错话了。但就在端午节早上,我正吃荷包蛋的时候,我那个叔父来到我家院子里,隔着窗喊我。只见他手里提着一个粉色的荷包,我一看是一个可爱的猪头,就很开心,忙把这个猪头戴在胸前。多年后,也是一个端午前后,我从重庆回家,却听说这个送我猪头香包的叔母过年后去世了,我看着叔母留下的几个弟弟妹妹孤苦伶仃,感到很难过。

不过,我那时候过端午节最愉快的却是早上去上学。当天,学校里孩子们几乎都要戴香包来,香包挂在胸前,五颜六色的,教室里一片香气。那个女老师也不上课了,会仔细品评孩子们的香包,而我的香包又多又漂亮,起码十几个,样式也多,好像两年在学校都是最好的,这让我觉得过端午非常快乐。

大概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又要过端午节了,这年我奶奶将她织的羊毛布染成藻蓝色,我妈给我裁了一个三个口袋的上装,并另给我做了一条蓝裤子和一件白衬衫,对着镜子看起来很精神。我穿出门,很多人以为我穿的是呢子衣服,有个同族的曾祖父叫我这件衣服“列宁式”。这个端午节的早上,我照样戴了很多的香包去学校,很多孩子围过来看我那一身装束,看得我很不好意思。不过,过节有一身新衣服穿,却有些小小的得意。

我们那时候当地的乡村小学都是早上六点半去上学,八点半回家吃早饭。记得那年端午节的天气特别好,路两边是青青的野草,和很多好看的花,蜜蜂嗡嗡地在花丛间飞着,树上有清脆的鸟鸣。放学的时候,我穿着新衣服,胸前挂满了香包,感觉到精神抖擞,心情大好。我顺着一条宽阔的河谷望过去,远处是一座巨大的城池,那是正宁的老县城,也是我的外婆家。这座县城保留了大部分城墙,城里有很多古迹,每次去外婆家,在附近山头俯瞰,但见这座川道里的山城屋舍鳞次栉比,白墙青瓦,煞是繁华。而县城周边山环水绕,绿树成荫,虽地处渭北高原,景色却仿佛江南。这里有我喜欢的自然景观,也有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端午节,我的家乡家家门口都挂着新采的艾草,大人小孩的耳朵旁还要抹上雄黄,味道辛辣,听说是为了防夏天的虫子叮咬。有的人家这天要吃小米粽子,但大部分人家却吃黏小米的米饭,就是每人有一碗凉透的小米饭,然后浇上蜂蜜。偶尔小米饭里还有红枣,由于很少吃,就觉得特别香甜。端午节的早上,阳光从窗子里射进来,我坐在小桌旁,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陶醉在艾草的清香里,清风从门窗外吹进来,不冷也不热,觉得真是幸福极了。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 知乎

然而,端午的享受,在我上中学后就很少了,因为过节很多时候都在学校里。我那时候心里就咒骂,过端午学校怎么不放假?以后去了外地,当然离家乡的端午就更远了。

就是我前面说过的,有一年五月我送女儿回家去养,当时我和太太、女儿,还有岳父母也去了,虽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但来去匆匆,已很难领略儿童时代五月的温柔和香甜了。

由于我女儿从小在老家长到了四岁,后来,对家乡的端午节就有着一种执着的记忆。她到了重庆后,每逢端午,就有很多要求,不仅要戴从老家带来的香包,还很喜欢艾草的味道,有一次给她烧了一大盆艾草水,她好好泡了一个澡,才觉得端午节过好了。

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人在异乡,自然没有人再给我做荷包了,虽仍然感觉小时候的荷包在飘香,但许多做荷包的人已经不在了。艾草,也不见了!

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或许才是我们过节的真正意义|端午节|屈原_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