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二十九日,华盛顿“京剧之花”将第二次在天蟾逸夫舞台举办京剧专场。距离上次在逸夫舞台举办专场,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前,“京剧之花”是一个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文化机构。五位创始人黄岫如、谢晓贤、王梅、茹燕和翁叙園 — 人称“五朵京花” — 在十二年间,通过讲座、示范、演出、授课等形式,在美东地区大专院校、政府机构、公立和私立学校、不同社区介绍传扬京剧艺术。通过“京剧之花”举办的活动,大约十万余以非华裔为主的观众,第一次接触到了京剧。京花团队把这种代表中國传统文化意象空灵、亦简亦繁的舞台艺术,以通俗易懂的讲解,为非华裔人士轻启门扉,通过惊鸿一瞥,激发他们进一步窥探的兴趣。
美国是移民国家,各色人种在这片土地上都能找到生存空間,从政府到民间,对外来文化以一种包容的胸怀,彼此接納、尊重、欣賞,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社会因人种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沟壑。但在异域传扬京剧这门独特的艺术,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十二年来,五朵京花携手同行,拼尽心力,既是因为她们深爱这门艺术,也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对她们所做的一切予以的肯定。
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说示范,无论年龄、身高、性别、语言,无不踊跃試穿服裝、甩动水袖、学扎馬步、挥刀舞槍。花朵一般的小姑娘,戴上显得过于硕大的凤冠,並不舒服,但她因好奇而雀跃,眼神灵动,笑靥如花。想來几十年以后,她仍然会記得這樣的相遇。
在老人院向长者示范表演后,鹤发鸡皮的老人們,走上来细看妆容,一如孩子般好奇,惊诧头上如此繁杂的设计,赞叹身上如此鲜艳的服饰。古老的東方文化的神秘感,他們听过、看过,卻未必近距离面对面观察过。在步履不复轻快的年纪,对陌生的文化更愿意了解欣賞,這是艺术可以跨越國界和年龄的常青魅力。
在图书馆向随机进来的民众介紹時,他們惊讶于台步和手指的独特姿态,“我就奇怪你那手指指出來,怎么可以是这样的形狀?你的脚步是怎么走的?” 他们对陌生的旦角发声方法感到新奇,还要穿一穿虞姬的披風,学几步旦角台步,边学边笑自己像是在学企鹅走路。
在政府部門或私營公司介紹時,观众多会专注安静地观看,眼神里有审视、有思考。如此别具一格的艺术,他們不明白那样的表演方式,於是問很多细节的问题,默默体会,这样认真的态度,源自内心对一种陌生而古老的文化的尊重。
这些形形色色的观众,对“京剧之花”五位成員的傳播努力,以他們的善意,给予很多支持,包括言語上的赞许和解囊时的慷慨。更有州政府和郡政府直属的艺术委员会,多年來提供給“京剧之花”的資金,使得京花成员這份傳播文化的心愿,在行动上得以一年年继续。
“京剧之花”在海外所做的传播工作,和国内京剧界专业人士推广京剧所做的努力,虽然在受众和形式上不尽相同,目的是一脉相通的。京花成员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人接触京剧之美,希望这种植根于悠久文化的艺术,能够超越时空,在异域发散魅力。疫情期间,“京剧之花”举办过跨越大洋线上唱谈会,得到京剧名家马少良、沙淑英、秦雪玲、奚中路、傅希如、赵群、张晶、赵飞、吴虹的支持,他们的参与,为海外京剧观众在特殊时期的苦闷生活带去振奋和欢乐。
二零一五年七月,“京剧之花”和上海京剧院初次合作,得到当时王国建团长的全力支持,在天蟾舞台演出了“坐宫”、“状元媒”、“断桥”和“三堂会审”四个折子戏,几乎全院满座。上京名角范永亮、杨楠、何澍、许锦根、孙亚军、李文文、顾亮、韦博、王盾等在台上为演出增色添彩,著名琴师陈平一全场伴奏,乐队给与极大配合,幕后化妆、服装等专职人员敬业专业,在在都让京花成员看到上京团队呈现的高素质。十年后,“京剧之花”成员在各方面日臻成熟。她们既然为自己在异国他乡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豪,就愿意通过这次机会,向遥远的故乡同胞,再作一次汇报。上海京剧院张帆院长和李笑阳团长为京花的这次演出,同样给与了极大的支持,让“京剧之花”五位成员再次有“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感动。
今年正值上海京剧院七十周年院庆,“五朵京花”欣逢盛会,在这样难得的时机见证历史,深感与有荣焉!她们期待着和上京优秀演员李春、郭威、李秋明、董炳义、孙伟、毕玺玺、王建帅、申飞鸿、胡静、周小琳等人同台切磋。
六月二十九号下午一点半,逸夫舞台,戏目:《十三妹•悦来店》、《秋江》、《西厢记•长亭》、《宇宙锋•修本装疯》、《抗金兵》。
公益演出,免费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