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五年祭:谁在偷走真正的正义?——写给逆向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
作者: 蒋大公子
五年前,乔治·弗洛伊德之死震撼了美国社会。一段执法录像迅速引爆舆论,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焚城洗店,声称“正义必须实现,黑人的命也是命(BLM)”。然而,当我们在五年后的今天回顾这场风暴,真正值得追问的却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究竟带来了正义,还是摧毁了正义?
一、正义,为何选择性失明?
2017年,一位名叫贾斯汀·达蒙德的白人女性,在明尼阿波利斯报警求助时,被黑人警察穆罕默德·努尔当街击毙。她没有抵抗,没有犯罪,只是披着睡衣出来说明情况,结果迎来一颗子弹。这起案件被媒体轻描淡写处理,没有引发游行,没有引发“白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也没有谁为她涂鸦画像、下跪三分钟。
对比弗洛伊德案——一名多次犯罪、吸毒、使用假钞的非裔男子,在警察暴力执法中死亡,却被塑造成“道德圣人”、“族群英雄”。媒体倾巢而出,政客纷纷下跪,城市被点燃,言论被噤声,司法体系被迫“从重从快”,仿佛不立一个烈士就无法安抚群体情绪。
这是正义,还是政治操弄?
二、BLM不是为黑人争正义,而是为罪犯洗白
坎迪斯·欧文斯说得没错:弗洛伊德并非英雄。他曾持枪抢劫孕妇,屡次入狱,案发当天吸毒、拒捕。他的死固然不该,但这并不能抹去他生前的所作所为。将这样一个人奉为族群象征,究竟是在呼吁平等,还是在鼓励堕落?
BLM运动把暴徒变英雄,把抢劫、打砸、烧警局包装为“抗争”,不仅让真正的黑人受害者失声,更让守法警察人人自危。在这场种族绑架的舆论战里,连质疑的权利都被剥夺,仿佛只要你不跪,你就是种族主义者。
五年过去,BLM留下的是:高涨的犯罪率、逃亡的警察、被压制的白人、被误导的黑人、被利用的民众。
三、种族正义何以堕落为“逆向种族主义”?
美国的“平权”运动,本应追求不看肤色的公平对待。但BLM及其背后的政治力量却推动了一种按肤色分配正义的逻辑——黑人无论对错都必须“优待”,白人无论动机都可能“有罪”。
于是我们看到:
1,大公司因政治正确而强制配额,能力不再重要;
2,大学录取歧视亚裔、白人,只为达成肤色比例;
3,白人小孩从小被教育“你天然有原罪”;
4,许多黑人社区真正的苦难被BLM高层拿去敛财(布莱克·莱福斯等高层被曝挪用巨额捐款购豪宅);
5,当真正反对“种族绑架”的黑人发声(如坎迪斯·欧文斯),却反而被诬为“白人的走狗”。
这不是正义,而是族群裹挟; 这不是平权,而是逆向种族主义。
四、真正的正义需要超越肤色
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应更清醒地问自己:我们要的是一个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不分种族的社会,还是一个只看肤色、不问是非的情绪化国家?
真正的正义,不是为黑或白争,而是为真相而争。无论是达蒙德,还是弗洛伊德,每一条人命都该被公正审视。将罪犯神化,将受害者分级,是对正义最深的背叛。
五年了,美国,你该醒一醒了。正义不是情绪游戏,不应由媒体定义,也不该由肤色决定。我们要的不是一种肤色高人一等的“新种族主义”,而是一个不再用种族划线、不再以愤怒为政的文明国家。
乔治·弗洛伊德的死应该唤起反思,但不该成为永久勒索整个国家的道德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