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选美还是政治秀?

文学无疆界,思想难困城。人格须独立,下笔方有神。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标题:是选美还是政治秀?当DEI与身份政治蚕食女性的荣耀舞台....

作者:  蒋大公子

   几年前,19岁的越南裔跨性别选手Brian Nguyen参加美国小姐选美比赛,获得了新罕布尔什州大德里区冠军。结果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位跨性别者居然战胜多位生理女性脱颖而出,由于评审团将桂冠授予了这位经过变性的跨性别者。在全美国引轩然大波,众多批评者质疑:当身份认同成为评选胜负的关键,“选美”是否已经沦为政治正确的秀场?因此我们不得不探讨一个面临日益严峻的问题:‘’公平是否正在被多样性绑架,生理女性是否正被以“包容”之名边缘化?‘’

尽管社会倡导包容和多样性是正义的方向,但当这些正确的理念被矫枉过正了,被过度政治化并操纵评判标准时,选美比赛的初衷与公平性就遭到了实质性的歪曲和严重的背叛。

我们在此并不针对任何参赛者的性别认同,而是质疑一个现象:‘’当身份认同凌驾于个人实力和表现之上,传统的竞技标准是否正在被政治正确话语取代?‘’

一、选美的初衷:彰显女性的智慧、美与力量

自20世纪以来,选美赛事一直是展示女性多维素质的平台。它不仅关乎外貌,更涵盖才艺、公益理念、语言表达、社会责任等,是对女性综合魅力的一次肯定。理想的选美应鼓励女性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传递积极力量。

然而,这些初衷正在被某些“进步”意识形态和觉醒文化所侵蚀。

二、DEI的渗透:公平与包容之间的错位

近年来,“多样性、平等与包容”(DEI)理念席卷美国各类社会制度,从高校招生、企业招聘,到文化和艺术领域。这种初衷是善意的,但当它成为硬性指标,反而演变成了新的不公平。

选美赛事亦未能幸免。

举例而言,2021年,Kataluna Enriquez成为首位赢得州级选美头衔的公开跨性别女性,代表内华达参加Miss USA大赛。2023年,更多地方比赛出现类似现象,评审团评委们更倾向于“历史性地给予跨性别者机会”,而非在实际表现基础上评分。当选手的“符号意义”超越其真实实力时,选美就变质成为了政治秀。

这种趋势对真正生理女性参赛者构成极大不公。她们在训练、营养管理、公益实践等方面投入多年努力,却在评选中被身份话语边缘化,仅因她们缺乏“足够特别”的身份标签。

三、这种胜利,其实对跨性别者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令人遗憾的是,被推举为“多元象征”的跨性别冠军,其实也未

必是这场风暴中的受益者。正好相反,他们经常成为身份政治的“工具性牺牲品”。当一场比赛中,冠军不是因为个人才华被认可,而是被赋予一种象征价值时,这种“胜利”反而容易招致人们的质疑、冷嘲甚至人身攻击。(事实上,Brian获得冠军以后遭遇到了严重的网暴,对她的精神与日常生活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她们被推上舆论高位,却往往难以承受其背后的社会代价。而真正的尊重,应是建立在【实力与平等规则】之上的公平对待,而不是政治标签的桂冠加冕。

四、公平制度遭侵蚀,社会信任全面动摇

同时在体育界,这一问题已表现得更为剧烈。2022年,美国大学跨性别游泳选手莉娅·托马斯(Lia Thomas)在NCAA女子组比赛中横扫金牌,超越原有纪录,引发激烈争议。对手们抱怨“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权利”,观众对规则失去信任。这不是个例,而是一场更大趋势的缩影。

当一场选美比赛的胜利者不再凭借才华,实力,技能,智慧,美丽或人格魅力,而是仅仅凭借“身份标签”就能够登上领奖台,我们是否该问一句:这还是选美比赛吗?在DEI政治席卷美国文化的今天,选美,正在失去它最基本的公信力与荣耀。

欢迎留言讨论:你认为选美是否应引入“政治包容性”评判标准?真正的多样性是否应该以牺牲公正公平为代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