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15)
他们的生活与日常,我们的童话与远方
《遇见欧洲 (14)-施皮茨 (1)美景的背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据说观赏少女峰的最佳地点是格林德瓦,而且那里还有一片风景如梦似幻的山坡。于是我们再次登上火车,继续前行。
这一程发生了一场抓马,之前的游记中提过欧洲的火车会有些tricky,佛罗伦萨遇到一次,被上帝派来的好心人拯救了,但这次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整节车厢里只有我们仨。
上车之后,龙儿和龙儿爹同时注意到车厢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的途经站点并不是我们要去的格林德瓦方向,接着就听见头顶上的小广播响起,提醒乘客此车开往XXX。他俩一听,明显坐错车了,赶紧招呼一头雾水的俺在下一站下车。
两个男人都迷惑,明明上车前看着车身上写着去格林德瓦,怎么会上错车呢?车站上空无一人,想找人问路都找不到。大小脑袋头碰头看着手机嘀嘀咕咕,俺在边上溜溜达达悠闲地等结果,跟着两个男人出门的好处凸显岀来了。当然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全程俺完全不用背包提行李了,享受母后级别的待遇,全程俺只管拿着手机拍拍拍。
男士们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其实并没有坐错车 ,应该是坐错了车厢。原来欧洲有些列车中途会“劈叉”,一分为二,前半段和后半段车厢分别开往不同的方向。我们因为踩着点匆匆上车,没注意到有这种奇特的列车编组方式。
看了时刻表,下一班去格林德瓦的车还要等半小时,既来之则安之,干脆出站去镇上转转,也算是意外收获。欧铁通票这时候也显现了灵活的优势,瑞士境内的火车不用额外付订座费,坐错了车也没关系,不用心疼白花了车票钱。
于是在风光秀丽、静谧安详的维德斯维尔(Wilderswil)小镇转了转。这是典型的瑞士传统小镇,几乎没看到游客,群山环绕,阿勒河(Aare)穿流而过,眼前的木制房屋、苍翠牧场与远方的皑皑雪峰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乡村画。
终于抵达目的地格林德瓦(Grindelwald),暮色已悄然逼近。冬季在欧洲旅行,最令人懊恼的莫过于白昼的短暂,才下午四点多,天色就已迫不及待地即将暗沉下来。我们匆忙奔向火车站对面的梦幻山坡,刚看到一片坡地就急不可耐地驻足拍照。
Guess what?第三波拯救我们的贵人又出现了。迎面走来两位女孩,朝我们挥手,我以为是像在澳洲一样,只是互相友好打招呼的意思,结果她们走近说:“别在这儿拍了,再往前走,那里才是真正的梦幻山坡!”
艾玛,我们差点就与这迷人的山野风光失之交臂!海拔1034米的小镇,被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尔卑斯群峰(海拔均超4000米)层层环抱。起伏的坡地上,宛若上帝随手撒落的点点星辰:原木色房屋星罗棋布,虽然冬季积雪覆盖,少了些梦幻草地的缤纷色彩,却多了几分银装素裹的童话氛围。
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正在雪地里摆拍,我们也仿佛置身于一片忘忧之境,静心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格林德瓦最动人的时节,当属秋末冬初,借张网图,和网友们共赏绿野仙踪+远山白雪的美丽风光。
离开之前,落日已斜,天边燃烧起一片赤焰似的晚霞,拖曳在阿尔卑斯山峰之上。左侧的巨岩应该是艾格峰(Eiger),沉静而庄严,像一位守夜的巨人,目送最后一抹阳光缓缓坠入山谷。
原来以为上图远处右侧露出山尖的那座雪峰是少女峰,刚刚问了ChatGPT,人家说不是,很有可能是曼利申山(Männlichen)或丘根山(Tschuggen),而且说从格林德瓦不容易直接看到少女峰顶,因为它被艾格峰和僧侣峰挡住了。艾玛,“观赏少女峰的最佳地点是格林德瓦”,隐约记得这句话是家中两位队友之一说的,现在谁都不认账了,只能是悬案了。
不过,好消息是我把上篇游记中问二郎和蘑菇的照片上传给Chat GPT,小AI确认远处正中的雪山就是少女峰(Jungfrau),还受到了小AI的表扬,它说:“少女峰从这个角度看呈金字塔状,右肩略低,正是她经典的正面轮廓。拍得非常好,阳光下的雪山和前景的绿色草坪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瑞士风景画面。”
博友水星兄也冒泡留评证实说这座山峰确实是少女峰,学渣俺偷乐一下。水星兄在2015年曾坐国家元首级别的专列待遇登上少女峰,令人艳羡!
二郎问我们是不是去了少女峰,惭愧,由于想去的地方太多,时间又有限,所以作为非重度户外爱好者们的我们没有蘑菇学霸和水星兄的万丈豪情,只是远远地眺望了一下她恬静的身姿。
坐火车返回施皮茨,夜色已开始笼罩小镇,远远望去,湖面泛着微光,山脚下的暮霭轻柔地融入一抹淡蓝中,宛如印象派大师们的画作。橘色的灯光次第亮起,如点点星火撒落山坡,在夜色中静静闪烁,为这幅柔和的画面添上一抹温暖的人间气息。
第二天早起,推开窗户,薄雾轻笼,清冽的晨风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清新的朝气。眼前的景象仿佛将人带回百年前的村落,又仿佛踏入了一个宁静而纯粹的童话世界。
我们先漫步到湖边,云雾缭绕,有二郎说的江南水乡的感觉。图恩湖宛如一块被风轻拂的灰蓝色丝绸,泛起细碎而温柔的涟漪,对岸的雪山轮廓在涟漪中轻轻摇曳。站在湖边,会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仿佛心肺都被洗涤得清亮无比。
湖边最吸引目光的,莫过于红瓦屋顶的施皮茨城堡(Schloss Spiez),静静地坐落在湖边的葡萄园之间,背靠群山,前临湖水,从任何角度望过去都像是一幅画。城堡始建于933年,最初或许只是一座防御工事;12世纪时,城堡由当地的领主冯·施皮茨家族(von Spiez)掌控,后来几经易手,13世纪,城堡被更强大的冯·布本贝格家族(von Bubenberg)接手,他们是伯尔尼显赫的贵族,也是日后勃艮第战争中的重要参与者;16世纪 -19世纪,冯·埃尔拉赫家族(von Erlach)掌管城堡,并将其改造成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城堡维护得相当好,塔楼、石墙、以及那棵不知道多少年的大树,都透着一种岁月感。如今城堡归一家基金会管理,网上介绍说内部设有博物馆,重现中世纪的生活场景,并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家具和壁画。
紧挨着城堡的是白墙尖顶的施皮茨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 Spiez),建于公元762年,充满古朴宁静的宗教气息。因为城堡和教堂面朝图恩湖,常有新人选择在此举办婚礼。脑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晨雾微散,湖光荡漾,新人在钟声中缓缓步入教堂,确实是童话般的浪漫与神圣。
可惜我们来得太早,城堡和教堂都没开门。
站在小镇的最高处 (也是火车站所在的位置),将施皮茨的美景尽收眼底 – 民居屋顶错落有致,碧蓝湖水波光粼粼,远方雪峰轮廓清晰,脚下则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施皮茨是瑞士重要的葡萄酒产区,这里出产优质的黑皮诺(Pinot Noir)和白葡萄品种,阳光、山风与湖水共同孕育出这片独特的风土。
太美了,美得像一张张明信片,美得几乎不真实,所谓超凡脱俗,指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吧。
施皮茨本地并没有诞生过特别著名的历史人物,据说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在此短暂居住。他在1884年夏天来到施皮茨,住在湖边的一栋房子里,继续创作他那部哲理与诗意交织的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想象着这湖光山色是如何激发并滋养着尼采的写作灵感,想象着这位哲学家兼诗人静坐窗前,笔下生风……当然,这般化景为文的本事,终究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否则,如俺这样的凡夫俗子,即便日日置身人间仙境,也写不出什么传世之作,拼尽俺的洪荒之力,也只能拍照、打卡、发呆聊作纪念。
小镇街道两旁是朴实的民居:绿色的窗棂、木质的阳台,门前修剪整齐的灌木丛,还有懒洋洋晒太阳的猫咪。有人在阳台上晾晒衣物,有人正端着咖啡望着远山出神。这些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场景,却散发着令人心安的温暖。
施皮茨被《孤独星球》推荐为瑞士最迷人的湖畔小镇之一,其明信片般的风景使无数旅行者将它誉为“瑞士最美小镇“,果真名不虚传,当地人的生活与日常,就是我们的童话与远方。
嗯,我别无远大志向,能在这般如画的小镇短暂停留,做个闲散旅人,看云卷云舒,已是莫大的幸福。
《遇见欧洲 (10)- 洛桑 (上)关键时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们》
《遇见欧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渐行渐远》
《遇见欧洲 (12)-日内瓦(上)17个美好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
《遇见欧洲 (13)-日内瓦(下)终生挣扎,最终倒在这座安宁的城市》
他们的生活与日常,我们的童话与远方
麦姐 (2025-05-26 06:42:10) 评论 (43)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15)
他们的生活与日常,我们的童话与远方
《遇见欧洲 (14)-施皮茨 (1)美景的背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据说观赏少女峰的最佳地点是格林德瓦,而且那里还有一片风景如梦似幻的山坡。于是我们再次登上火车,继续前行。
这一程发生了一场抓马,之前的游记中提过欧洲的火车会有些tricky,佛罗伦萨遇到一次,被上帝派来的好心人拯救了,但这次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整节车厢里只有我们仨。
上车之后,龙儿和龙儿爹同时注意到车厢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的途经站点并不是我们要去的格林德瓦方向,接着就听见头顶上的小广播响起,提醒乘客此车开往XXX。他俩一听,明显坐错车了,赶紧招呼一头雾水的俺在下一站下车。
两个男人都迷惑,明明上车前看着车身上写着去格林德瓦,怎么会上错车呢?车站上空无一人,想找人问路都找不到。大小脑袋头碰头看着手机嘀嘀咕咕,俺在边上溜溜达达悠闲地等结果,跟着两个男人出门的好处凸显岀来了。当然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全程俺完全不用背包提行李了,享受母后级别的待遇,全程俺只管拿着手机拍拍拍。
男士们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其实并没有坐错车 ,应该是坐错了车厢。原来欧洲有些列车中途会“劈叉”,一分为二,前半段和后半段车厢分别开往不同的方向。我们因为踩着点匆匆上车,没注意到有这种奇特的列车编组方式。
看了时刻表,下一班去格林德瓦的车还要等半小时,既来之则安之,干脆出站去镇上转转,也算是意外收获。欧铁通票这时候也显现了灵活的优势,瑞士境内的火车不用额外付订座费,坐错了车也没关系,不用心疼白花了车票钱。
于是在风光秀丽、静谧安详的维德斯维尔(Wilderswil)小镇转了转。这是典型的瑞士传统小镇,几乎没看到游客,群山环绕,阿勒河(Aare)穿流而过,眼前的木制房屋、苍翠牧场与远方的皑皑雪峰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乡村画。
终于抵达目的地格林德瓦(Grindelwald),暮色已悄然逼近。冬季在欧洲旅行,最令人懊恼的莫过于白昼的短暂,才下午四点多,天色就已迫不及待地即将暗沉下来。我们匆忙奔向火车站对面的梦幻山坡,刚看到一片坡地就急不可耐地驻足拍照。
Guess what?第三波拯救我们的贵人又出现了。迎面走来两位女孩,朝我们挥手,我以为是像在澳洲一样,只是互相友好打招呼的意思,结果她们走近说:“别在这儿拍了,再往前走,那里才是真正的梦幻山坡!”
艾玛,我们差点就与这迷人的山野风光失之交臂!海拔1034米的小镇,被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尔卑斯群峰(海拔均超4000米)层层环抱。起伏的坡地上,宛若上帝随手撒落的点点星辰:原木色房屋星罗棋布,虽然冬季积雪覆盖,少了些梦幻草地的缤纷色彩,却多了几分银装素裹的童话氛围。
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正在雪地里摆拍,我们也仿佛置身于一片忘忧之境,静心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格林德瓦最动人的时节,当属秋末冬初,借张网图,和网友们共赏绿野仙踪+远山白雪的美丽风光。
离开之前,落日已斜,天边燃烧起一片赤焰似的晚霞,拖曳在阿尔卑斯山峰之上。左侧的巨岩应该是艾格峰(Eiger),沉静而庄严,像一位守夜的巨人,目送最后一抹阳光缓缓坠入山谷。
原来以为上图远处右侧露出山尖的那座雪峰是少女峰,刚刚问了ChatGPT,人家说不是,很有可能是曼利申山(Männlichen)或丘根山(Tschuggen),而且说从格林德瓦不容易直接看到少女峰顶,因为它被艾格峰和僧侣峰挡住了。艾玛,“观赏少女峰的最佳地点是格林德瓦”,隐约记得这句话是家中两位队友之一说的,现在谁都不认账了,只能是悬案了。
不过,好消息是我把上篇游记中问二郎和蘑菇的照片上传给Chat GPT,小AI确认远处正中的雪山就是少女峰(Jungfrau),还受到了小AI的表扬,它说:“少女峰从这个角度看呈金字塔状,右肩略低,正是她经典的正面轮廓。拍得非常好,阳光下的雪山和前景的绿色草坪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瑞士风景画面。”
博友水星兄也冒泡留评证实说这座山峰确实是少女峰,学渣俺偷乐一下。水星兄在2015年曾坐国家元首级别的专列待遇登上少女峰,令人艳羡!
二郎问我们是不是去了少女峰,惭愧,由于想去的地方太多,时间又有限,所以作为非重度户外爱好者们的我们没有蘑菇学霸和水星兄的万丈豪情,只是远远地眺望了一下她恬静的身姿。
坐火车返回施皮茨,夜色已开始笼罩小镇,远远望去,湖面泛着微光,山脚下的暮霭轻柔地融入一抹淡蓝中,宛如印象派大师们的画作。橘色的灯光次第亮起,如点点星火撒落山坡,在夜色中静静闪烁,为这幅柔和的画面添上一抹温暖的人间气息。
第二天早起,推开窗户,薄雾轻笼,清冽的晨风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清新的朝气。眼前的景象仿佛将人带回百年前的村落,又仿佛踏入了一个宁静而纯粹的童话世界。
我们先漫步到湖边,云雾缭绕,有二郎说的江南水乡的感觉。图恩湖宛如一块被风轻拂的灰蓝色丝绸,泛起细碎而温柔的涟漪,对岸的雪山轮廓在涟漪中轻轻摇曳。站在湖边,会不自觉地深吸一口气,仿佛心肺都被洗涤得清亮无比。
湖边最吸引目光的,莫过于红瓦屋顶的施皮茨城堡(Schloss Spiez),静静地坐落在湖边的葡萄园之间,背靠群山,前临湖水,从任何角度望过去都像是一幅画。城堡始建于933年,最初或许只是一座防御工事;12世纪时,城堡由当地的领主冯·施皮茨家族(von Spiez)掌控,后来几经易手,13世纪,城堡被更强大的冯·布本贝格家族(von Bubenberg)接手,他们是伯尔尼显赫的贵族,也是日后勃艮第战争中的重要参与者;16世纪 -19世纪,冯·埃尔拉赫家族(von Erlach)掌管城堡,并将其改造成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城堡维护得相当好,塔楼、石墙、以及那棵不知道多少年的大树,都透着一种岁月感。如今城堡归一家基金会管理,网上介绍说内部设有博物馆,重现中世纪的生活场景,并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家具和壁画。
紧挨着城堡的是白墙尖顶的施皮茨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 Spiez),建于公元762年,充满古朴宁静的宗教气息。因为城堡和教堂面朝图恩湖,常有新人选择在此举办婚礼。脑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晨雾微散,湖光荡漾,新人在钟声中缓缓步入教堂,确实是童话般的浪漫与神圣。
可惜我们来得太早,城堡和教堂都没开门。
站在小镇的最高处 (也是火车站所在的位置),将施皮茨的美景尽收眼底 – 民居屋顶错落有致,碧蓝湖水波光粼粼,远方雪峰轮廓清晰,脚下则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施皮茨是瑞士重要的葡萄酒产区,这里出产优质的黑皮诺(Pinot Noir)和白葡萄品种,阳光、山风与湖水共同孕育出这片独特的风土。
太美了,美得像一张张明信片,美得几乎不真实,所谓超凡脱俗,指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吧。
施皮茨本地并没有诞生过特别著名的历史人物,据说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在此短暂居住。他在1884年夏天来到施皮茨,住在湖边的一栋房子里,继续创作他那部哲理与诗意交织的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想象着这湖光山色是如何激发并滋养着尼采的写作灵感,想象着这位哲学家兼诗人静坐窗前,笔下生风……当然,这般化景为文的本事,终究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否则,如俺这样的凡夫俗子,即便日日置身人间仙境,也写不出什么传世之作,拼尽俺的洪荒之力,也只能拍照、打卡、发呆聊作纪念。
小镇街道两旁是朴实的民居:绿色的窗棂、木质的阳台,门前修剪整齐的灌木丛,还有懒洋洋晒太阳的猫咪。有人在阳台上晾晒衣物,有人正端着咖啡望着远山出神。这些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场景,却散发着令人心安的温暖。
施皮茨被《孤独星球》推荐为瑞士最迷人的湖畔小镇之一,其明信片般的风景使无数旅行者将它誉为“瑞士最美小镇“,果真名不虚传,当地人的生活与日常,就是我们的童话与远方。
嗯,我别无远大志向,能在这般如画的小镇短暂停留,做个闲散旅人,看云卷云舒,已是莫大的幸福。
《遇见欧洲 (10)- 洛桑 (上)关键时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们》
《遇见欧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渐行渐远》
《遇见欧洲 (12)-日内瓦(上)17个美好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
《遇见欧洲 (13)-日内瓦(下)终生挣扎,最终倒在这座安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