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总统威风凛凛的向中国大陆征收最高达245%的关税,以为中国大陆为保护其对美出口,会急于与美国谈判,接受川普开出的条件。川普总统和他那些个“马屁精”们显然想多了,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且小看了北京反击的力度(下图 facebook/Instagram)。于是在川普总统开打对华贸易战的一周后,被《纽约时报》认为“搞砸了”<。而《华尔街日报》则在4月23日的一篇文章中讨论川普总统的“关税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好坏参半<”。大国竞争的成功需要严谨且客观的净评估。然而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大陆的评价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上世纪八十年代,尤其是2001年中国大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逐渐获得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其地缘政治雄心也日渐增长。包括美国人在内的战略学家们预期,中国大陆终有一天会超越战略上分心、政治上陷入瘫痪的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许多观察家相信这一天已经到来。但仅仅几年后,国际战略学家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 中国大陆开始盛极而衰 - 因为北京拒绝放弃“零新冠”战略导致其经济增长难以恢复;面临着不健康的人口结构、高攀的青年失业率以及日益加深的经济停滞。与此相映的则是“蒸蒸日上”的美国 - 巩固和和加强的联盟,在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蓬勃发展的经济,创历史新低的失业率,和创历史新高的股市。
冷战期间,苏联领导人常说“质量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之上”(量中有质)。随着生产力趋于平衡,人口更多、地域范围更广、经济实力更强的国家会扩大规模,并超越那些规模较小的领先者。美国在上个世纪就抓住了欧洲工业化的浪潮,然后利用其大陆规模和更大的人口优势超越了英国、德国和日本,并最终超越了苏联。如今,受益于这种动态的是中国,而美国则面临着被一个规模和生产能力都远超其对手的威胁:技术上被超越,经济上被去工业化,军事上被击败。在这个时代,战略优势将再次落入那些能够规模化运作的国家手中。中国拥有规模优势,而美国则没有 - 至少单打独斗不行。由于华盛顿获胜的唯一可行途径是与其他国家结盟,因此在复杂的全球竞争中孤军奋战尤为不明智。如果美国退居西半球,将其势力范围缩小到某个范围,就等于将世界其他地区拱手让给一个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中国大陆。
这将是一个以能力为中心的新治国方略,它承认美国不再拥有规模这一独特优势。在这一新治国方略指导下,美国及其伙伴将努力增强凝聚力和集体影响力,与中国在时间和规模上争夺优势。借用本杰明·富兰克林那句常被归为警句的话语: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否则我们将各自为政。以下为坎贝尔和多西题为《Underestimating China》一文的主要内容。
体量与规模
并非所有大国都能成为强国。小国可以通过在小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效率最大化而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如日本、德国和韩国等。但当大国在更大的基础上运用这一策略时,它们就能重塑世界,如美国和中国大陆(下图 Linkedin/Financial Times)。更广阔的内部市场可以降低成本,使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胜过其他企业。更大的人口规模可以创造更深厚的人才和研究资源。大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较低,这赋予了它们更强的韧性。而且它们有更强大的军队。
英国领导人和战略家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9世纪末,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罗伯特·西利在其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中,担忧“规模更大、组织严密的国家”的出现。他指出,随着技术的传播,“俄罗斯和美国的实力将超越如今所谓的‘大国’,就像16世纪的伟大乡村国家超越佛罗伦萨一样。” 甚至在大英帝国崩溃之前,他就担心英国会沦落到“纯粹的欧洲强国”的水平,例如西班牙。西利并非唯一一个呼吁英国通过“大不列颠” - 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帝国领地更紧密地融合 - 来追求一个岛国无法独自实现的规模和效率提升的人。但这些努力被拖延,推行不连贯,最终失败。殖民地各自为政,英国人始终未能实现规模化。
如今,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规模和能力属于中国大陆。美国战略家必须正视美国可能重蹈一个世纪前英国覆辙的风险。英国的经验既提供了教训,也带来了警示:其帝国整合的努力太少,也太迟了。但如今的美国可以通过以新的方式利用盟国和伙伴国的规模,在当年英国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
兴衰与崛起
成功的起点必须是准确的自我评估。近年来,《外交事务》杂志刊登了大量文章,论证美国相对于中国大陆拥有明显且持久的优势。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认为,“中国经济相对于美国正在萎缩”,并且“当前的趋势正在巩固单极世界”。斯蒂芬·布鲁克斯(Stephen Brooks)和本·瓦格尔(Ben Vagle)声称“美国仍然拥有绝对且持久的优势”,这将使其在冲突中拥有显著的经济筹码。裘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和瑞安·哈斯(Ryan Hass)总结道:“在经济活力、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创新方面,美国仍然比中国拥有至关重要的优势。”
毫无疑问,中国大陆面临着诸多重大问题:社会老龄化、债务高企、生产力停滞不前、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剧、青年失业率高企以及私营部门受到打压(下图 reddit/scmp)。但即使是严峻的宏观经济挑战,也并非必然转化为战略劣势。有两个事实可以同时成立:中国大陆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但其战略实力却日益强大。未来几年,北京或许能够通过回归理性的决策来应对经济挑战。强调中国大陆的弱点,可能会低估其在大国竞争最相关的指标和时间框架下的规模和能力。
尽管在生物技术和航空等领域(这些领域一直是美国的传统优势)中国大陆仍在迎头赶上,但部分得益于“中国制造2025”等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努力,中国大陆生产了全球近一半的化学品、一半的船舶、超过三分之二的电动汽车、超过四分之三的电池、80%的消费无人机以及90%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关键的精炼稀土矿物(下图 The Information/cefic/Voronoi/CARSCOOPS)。北京正在采取措施确保其主导地位得以延续和扩大:中国大陆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一半(是美国的七倍),并且在第四代核技术商业化方面领先其他任何国家十年,并计划在20年内建造100多座反应堆。上一个如此彻底地主宰全球生产的大国是美国,持续时间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
了解对手
中国大陆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但其战略重要性却常常被夸大。例如,从长远来看,中国大陆的人口结构挑战将是一个重大问题,但从中期来看 - 这与中国大陆与美国的竞争更为相关 - 这些挑战是可控的。随着毛泽东时代婴儿潮一代的孙辈进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代际“回声潮”,这意味着尽管人口老龄化加剧,但15岁以下人口的比例实际上有所增加,在2010年至2020年的人口普查期间增加了3000多万,而且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也在增长。到2050年,中国大陆的抚养比(成年劳动者与儿童和退休人员的比例)将一直低于日本目前的水平。而对教育、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投资将有助于中国大陆应对劳动力短缺(下图 facebook/Robotics & Automation News)。
一些分析人士警告称,美国衰落主义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它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这种警告不无道理;大国的兴衰往往始于错误的自我诊断。但正如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苏联解体前所言,对衰落的担忧往往也能推动国家复兴。最大的风险并非衰落主义,而是自满情绪,这会导致战略意图的缺乏,以及无法催化应对中国大陆挑战的集体行动。实际上,美国 - 尤其是在川普总统时代 - 有可能高估其单边实力,并低估中国大陆应对这种实力的能力。
未完待续
* 库尔特·M·坎贝尔(Kurt M. Campbell)为亚洲集团(The Asia Group)的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他曾在拜登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副国务卿兼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印太事务协调员。
拉什·多西(Rush Doshi)现任职乔治城大学为助理教授,同时也是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国战略项目主任。他曾在拜登政府时期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负责中国和台湾事务的副高级主任。
参考资料
吴冕卿. (2025). 特朗普已经搞砸了关税战. 纽约时报中文网. 链接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50418/china-us-trump-xi-tariffs/
Campbell, K. M. & Doshi, A. R. (2025). Underestimating China. FOREIGN AFFAIRS. 链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underestimating-china
Kirby, J. & Hannon, P. (2025). Trump tariffs show mixed impact on big econom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链接 https://www.wsj.com/economy/global/eurozone-business-activity-loses-pace-amid-trade-war-3edb4b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