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的音色和音域

版权说明:欢迎非商业赢利目的转载转贴我的文章。转载转贴时请注明唵啊吽笔名和博客链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两次我讨论了真声和假声的问题,两次解释不一样,第一次用头声共鸣解释假声第二次用湍流哨音解释假声,那么,究竟哪种解释对呢?这一讲过程中我讨论这两种解释怎样殊途同归。

好了。让我们先讨论音色的问题。声音好不好听,是一种主观感受。男人就觉得女声好听,女人就觉得男声好听。因此,用物理原来解释音色很可能会踩雷。不过,谁叫我是物理学家呢?

先聊聊主观感受,我们喜欢听小鸟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美呀。因为小鸟基本不会对人类有什么威胁。但老虎叫就会令我们感到恐惧,因为老虎会危险到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会认为鸟鸣音色好,虎啸音色不好,这是基因本能。我们喜欢听潺潺流水,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水,我们就无以生存。古代四大人类摇篮文明都发源在江河流域,因为有河流才有农业。大部分水的声音都是悦耳的好音色。

而物理学家则认为,好的音色是因为声波是谐波组成。


最上边的是谐波,数学表达就是正弦波或余弦波。下边的方波,三角波,和锯齿波都不是谐波。从听觉的机制来讲,声音从外耳道进入耳朵,振动耳膜,你看看,是不是谐波让耳膜振动最舒服,没有尖尖角角的突变,尖角突变会对耳膜和支撑耳膜的肌肉承受剧烈的冲击,而产生不适,比如指甲刮玻璃黑板的声音,听这就钻心的难受。耳膜耳鼓耳骨骨链把声音传递都内耳,这个传递过程的声波振动,当然是谐波舒服,七棱八角的波对肌肉和骨骼的伤害会很大。


这是一张声波的图。上边还有音标,就是某人发不同音素的波形。我们看下边三个波有竖的粗线标记波长,第二行波形先对简单,一个波有两个波峰波谷;第三第四波形很复杂,一个波有11个波峰或4个波峰。但是,第三和第四个波比较平滑,接近谐波,而第一第二个波很多尖刺。以我们眼睛的评估,第三第四的音色应该比第一第二的音色要好。


这是噪音的波形。前图第一第二个波是波形上有小尖刺,这个噪音的波形是尖刺的幅度比波形本身幅度要大一二倍。

所以,我们唱歌时要声音柔和圆润一些,应该就是把这些波形的尖刺磨平,就是尽量唱谐音。

比如流水,潺潺流水的水波就接近谐波,而洪水咆哮时水面浪花激溅,就是洪水咆哮时噪音多,就是潺潺流水音色好,洪水音色不好。潺潺流水安详灌溉农田,洪水毁灭农田。是不是有点天人合一呀?主观感受和物理原理重合呀?

我们听声音,声音通过耳鼓和耳骨传到内耳,在内耳里边把机械波变成神经传递的电信号传入大脑。神经传播信号靠的是神经膜内外的电位差,是一种全或无信息,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数码信息。这个电位差形成靠的是钠离子和钾离子。所以,内耳把机械波变为神经信息是一个调制过程。无论机械波传递还是电位信息传递,都已谐波最舒服,噪音对听力系统有破坏作用,即音色不好。

好听的音色,有两个因素,其一是谐音,即平滑的波形;其二是泛音。

什么是泛音?简单来说,泛音就是倍频的声音。

今天共识的泛音理论,就是基频和倍频之说。



波形可以一般表达为以上这个傅里叶展开形式。就是一个波可以看成是一系列的谐波组成的。这些谐波的基频是f, 就是n=1那项。n=2的项就是两倍基本的频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波展开就是基频谐波和倍平谐波的叠加。所以,唱到中央C的do是440赫兹频率,泛音就是880频率和1320频率,等等。a0是什么?a0不是波,是一个恒定值。比如我们鼓膜振动是波动,这个波就是压力波,就是空气压力作用在鼓膜是上的波,但是,耳内核耳外可以有个恒定的压力差,这和火神山医院那样室内保持负压类似。波有正弦波和余弦波,这是边界条件决定的。正弦波的波节在边界上,如小提琴,琴弦的两端是固定的,就是正弦波。而余弦波的波峰和波谷在边界上,即边界是自由的,如笛子的波就是余弦波。

泛音对音色至关重要,有泛音,音色才洪亮,宽厚。为什么呢?比如我们要唱大声点,如果只是一个频率,就会把声带扯破,把喉咙扯破。但是,如果是加上一些泛音,则声音大了,但声带很多喉咙还游刃有余。这就像是男声四重唱一样,每个声部单独声音不大,四个声部合唱声音就大了。我们听到一个洪亮的歌声的时候,并不感到声音的吃力,好听的洪亮的声音和大声喊的声音的区别,就是洪亮的声音有更多的泛音。所以,追求音色优美和音色的变化,就得有运用泛音的能力。而泛音产生于共鸣。如果基频激活了,倍频也能激活,因为边界条件是一样的。为什么小提琴和二胡音色不同,都是440赫兹的中央C,如果都是一个频率,听起来就应该一样呀,听起来不一样就是还有泛音,就是泛音的成分不同。



这是一个关于发声叠调技术的视频,从3'20"开始有一段基音与泛音的图像,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位频率(可能是频率的对数)的图,图示出泛音。叠调有两个调,我们可以听到高音那个调就是哨音,可以和基调脱离唱出不同的调,这就是印证了我第二讲讨论到的哨音不是声带发出的声音。从3'20"开始的图像中我们看到,这个哨音是在泛音中爬行的,即变化不同泛音的比例而得出的高音调。而泛音是由共鸣产生,这就印证了我第一讲的头声是共鸣的理论。可见,我前两讲关于头声的理论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只是对同一现象的表达不同而已。当然,这都是纸上谈兵,声乐毕竟是一种艺术,如果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的话,那么,两种表达都是利用非声带发音。湍流哨音不是声带发出的声音。如果声带发出的是基调,那么泛音就是共鸣出来的,不是声带发出来的,是靠气流的作用共鸣出来的。即两种理论指导唱歌学习的目标,都是少用声带,发音部位要尽量远离声带。沈老师教唱歌时经常这样告诫学生。

为什么必须是倍频才是泛音呢?从上边的数学公式可以看成,倍频和基频的边界条件一样,即和谐,和谐音和起来而不违反相同的边界条件(如小提琴的琴弦的长度)。比如红军长征队伍保持共同同的行军速度,成人红军战士一秒钟走一步(基频),红小鬼就得一秒钟走两步(倍频)这样速度才保持一致,就是和谐。不同的谐音可以和在一起。

但是,我对泛音是倍频的理论是有意见的。为什么必须是倍频?不是倍频能不能是泛音?我认为所有和基频不同的和谐的频率都是泛音。比如我们弹一个和弦,do mi sol同时奏出来,do就是基音,mi和sol就是泛音,这不是很和谐吗?do的频率是440赫兹,sol的频率是660赫兹,sol的频率不是不是do的频率的一倍,而只是半倍,但听起来非常优美,非常和谐,和弦是演奏伴奏中最常用的手法。这在上边的数学表达式中怎么表达呢?我们可以把2f最为基频,如2f是440赫兹基频,那么3f就是660赫兹泛音。就就相当于红军男战士走两步,女战士走三步,行军速度保持一致。


这张图是克拉尼振动图案。是一个四方金属板上方些沙子,敲一下让它振动起来,沙子就聚集到波的节点线上。如第一张和第二张图,就是简单的二维波图形,横向和竖向的波都可以用我们上边一维波的数学公式表达。但是,二维波的组合变化方式是很多的。上图中每一个图形,都代表了这个四方金属板的一个特征振动模式。共鸣,就是激发不同振动模式。你可以放些沙子在鼓面上,敲鼓的不同位置,而得到不同的沙子沉淀图形。一个鼓声,包涵了基频和泛频,即一个主要最响的频率和一些其它振动模式的泛频,这些泛频不一定是倍频。这只是二维,何况我们口腔头腔型腔是三维的呢,振动模式一定更多跟丰富,因此才有不同的歌手有其各自自己不同的音色。

在回到我们的数学公式。如果2f是440赫兹主音或基音do,3f是660赫兹是泛音,那么1f220赫兹是什么,我认为这也是泛音。按照我的看法,比主音频率高的泛音是泛音,比主音频率低的泛音也是泛音。宽泛点来说,我们可以用“倍频”泛指高于主频的泛音,尽管这是泛音的频率不完全是主频的整数倍。我们也可以用“半频”泛指低频率低于主频的泛音。比如和弦do mi sol,在钢琴上敲下去的时候,三个键力度是一样的,音响也是一样的,但我们听觉对频率的反应有对数关系,听起来好像是do为主音,mi和sol是泛音。但数学上我们完全可以说mi是主音,do是“半频”泛音,而sol是“倍频”泛音。歌唱的时候,泛音的音量应该比主音小,这才构造出音色。但也不一定,我们往往会谈到混声,胸声和头声的混声,就有人和弦do mi sol等量混合。等量混合就使得音调变化的时候可以主音和泛音互换。这点我们在上边叠调的视频3'20"开始的图像中观察歌者哨音变化中看到,即哨音在不同的泛音中来回穿梭,是的哨音调和基调是完全不同的旋律。

所以我们唱歌,把声音挂在眉心,就是要有“倍频”泛音,由于倍频泛音的存在,不仅音色优美了,而且音域也宽了,因为我们唱到高音的时候可以把主频换到邻近的一个“倍频”泛音里边,即所谓“换声点”。同样,我们唱歌还要有胸腔的支撑,就是要有“半频”泛音,有低音的泛音,把低音的泛音也混进来,当歌声下行的时候,邻近的“半频”泛音可以转变为基频或住频,就是我们声音下行的“换声点”。

所以,有丰富的泛音,不仅使得音色美丽,而且拓展了音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