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大A八个月: 在韭菜地里看见麦苗

康赛欧 (2025-05-27 06:41:11) 评论 (35)
从去年9月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在美国金融机构的账户,买了些A股和港股的ETF。那时候谈不上对这个市场有多了解,更谈不上有着十足的信心。只是觉得中国股市的整体估值偏低,加上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实在太强,总觉得经济终归会往上走。就凭着这样一种朴素的判断,我决定小试一把。

一晃8个月过去了,这段时间里有涨有跌,也让我对A股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今天就想聊聊这期间的实战体会,不讲大道理,只说说我亲眼看到的一些“变化”。

说起来,中国股市这些年可真是没少挨骂。“割韭菜”这词,几乎成了有些人的标配情绪。行情一不好,立马心态就崩,什么庄家操纵、散户被宰、监管不作为。。。听多了,仿佛这市场永远都扶不起来了。

我不是说这些吐槽完全没有道理,问题确实不少,比如有些公司财报写得比小说还会编,有些游资就当股市是提款机,监管有时候也确实会慢半拍。更别提有一堆散户连PE是怎么计算的都还没搞清楚,就冲进去了。可换个角度想,这市场真就一无是处了吗?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A股不太靠谱,像人们说的那样:政策市、赌场、听消息、全是套路。直到去年9月,我做了些研究后,正式入场买了些ETF,这才真正关注起来。刚好遇到上证指数从2,600多启动,经历震荡上行,到3,300以上稳定下来,用了近8个月的时间,涨幅约30%。这轮行情虽然没有2015年那种疯牛,但放在全球市场里表现不差了。更关键的是,政策在引导节奏,避免重演去年10月8日前后那种暴涨暴跌的情况,整体走得更稳,“慢牛”的味道开始显现。近期上证多次冲击3,400点至今未果,反倒进一步印证了政策方更希望市场稳步上行,而非一蹴而就啊。

受到DeepSeek热潮的带动,我在2,3月份时,看好科技股的走势,就买了些科创50ETF。原本是想长期持有的,但看到赚了些钱后,很快就卖了。归根结底,是我没扛住市场的波动,哪怕是ETF,一震荡就慌,怕亏钱,其实这心态更像赌徒,不是投资者。

今年3月底我再次加仓了一些ETF,到现在账面上还有些亏损。相比之下,去年9到12月买入的那几笔,我一直没卖。

由于市场波动不小,尤其是一些板块的“异动”,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不买账:“不就是国家队拉权重股撑面子嘛?”特别是4月初因为关税战引发的大跌后,银行股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涨上去,看起来确实有“剧本”的味道。可你仔细想想,国家队不象是在搞短线救火,在一直拉指数,感觉是在给市场托底,稳定信心。这种方式,说它是“定海神针”,似乎并不过分。

还有人念念不忘2007年那波6,124点的“辉煌”,总觉得现在还在半山腰上。但说句实话,那时候根本就是一场泡沫。非要拿泡沫时期的高点做对比,就像非得拿北上广深的房价巅峰来折磨自己。何苦呢?现在的市场,反而更像在学着“正经长大”。

让我挺意外的是,现在市场里的“人”在变。以前散户是绝对主力,七成以上都靠小钱博大,听风就是雨。现在机构资金已经悄悄占到四成,外资也在通过沪深港通不断加仓,社保、保险这些长线资金也在慢慢进来。他们不盯短线,不追涨停板,盯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这股“聪明钱”的气息,正在悄悄改变市场的性格。

说到监管,我想到了康美药业案这个标志性事件。2023年11月,5万投资者拿回了24亿赔偿。这要是放在五年前,谁敢想?那时候,股市里吃亏只能认栽。而现在,不仅注册制铺开了,退市制度也更严格了,信息披露也一天天规范起来。这些变化哪里象是在喊口号,我认为如同春雨般,慢慢滋润。

当然,问题还是有。有些公司一上市就想着套现走人,游资依旧在炒小盘股搞概念,散户教育这事也远远没到位。但冷静想想,哪个新兴市场没经历这些阵痛?别说中国了,美国1929年股灾的时候,内幕交易比现在的A股野蛮多了。

我看到某些垃圾股被退市的时候,一堆人才恍然大悟。还有个朋友,原来每天盯盘追热点,现在每个月定投指数基金,过得比以前踏实多了。这些小小的转变,远比宏大叙事更能打动我。

A股这市场吧,就像个叛逆的少年,爱闹腾和爱走极端,但也确实在长大。在它身上贴个“赌场”标签容易,能看见它那些不声不响的变化,却不那么简单。我不敢保证它未来一定怎么牛怎么好,可就目前来看,我觉得它在慢慢走向正轨,哪怕路还远。

下面的截图展示的是我所持有的中国股票ETF之一 —— 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 在2024年9月至2025年5月期间的走势,数据来源于Fidelity Investments。



文中有关数据来自网络

我的博文:

《钱分得太清,心就乱了 (多图)》

《中年破茧: 从戾气走向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