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的什锦菜

大妈的什锦菜

              应  帆



大妈是大伯的夫人,是我们的大婶娘。按照我们苏北老家的规矩,我们都叫她“大妈”。此外,我还有二妈和三妈,而我的母亲则是一众堂兄弟姊妹的四妈。大伯和大妈早年遵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成婚,婚后大妈从老家乡下跑到南京城里,和大伯一起开展新生活。不几年之后,大伯一家响应国家号召从南京随着机床厂下迁到四川都江堰。不想大伯在四川英年早逝,大妈一人在异乡拉扯大三个孩子。她在八十年代中再婚,带着十几岁的三堂哥回到南京。过去四十年里,大妈一直可算个地道的南京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1990年,我考进合肥的大学。每年寒暑假去学校或者回家,都要坐长途汽车,往往要在南京逗留一两天,看看同学朋友。在南京时,一般就住在大妈家里。起初乍乍相处时,大妈给人不苟言笑的印象。他们在大光路不算大的一居室,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可以说是一尘不染。

得一点闲,大妈就会坐在卧室兼客厅的窗前的阳光里,一边晒太阳,一边织毛衣,给我一种那个时期典型的城市妇女的印象,跟一直生活在乡下的母亲、二妈和三妈很不一样。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她就会出门到附近的菜市买菜,然后忙上一个小时,忙出三四样热腾腾的家常菜,招呼我和堂哥吃饭。吃完饭,她又常常不让我们帮忙、只以一己之力把餐具之类收拾干净,然后把餐桌靠墙放了、板凳推到桌子底下,开了液化气烧洗澡水,拿了拖把来拖地……一切忙定了,我们有时一起坐着看电视。大妈依然织毛衣,偶尔很轻声地说笑两句。大妈那种安静闲适、镇定从容和有条不紊的生活态度和行事方式,给我一种家外之家的感觉。

大妈做菜,多还是老家的口味,比如红烧狮子头、韭菜炒鸡蛋、豆腐羹之类,并没有“沾染”上川人川菜的嗜辣风味。有意思的是,她一辈子不爱吃鱼,但知道我们都喜欢吃,因此也总会不厌其烦地清蒸或者红烧一条来。有时候,她也从外面买一两样南京有名的熟食回来,比如南京板鸭或者盐水鸭,已经请人切好了,回家麻利地摆放成一盘。大妈自己吃的不多,也很简单,常常只是津津有味地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

后来大妈跟着堂哥一家搬到新小区里两室一厅的房子。那里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大妈在楼顶阳台上种了许多花和菜,也经常一早就在阳台上舞剑练拳,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些新的色彩和乐趣。

有一次新年期间回国,在三哥家吃饭,晚饭桌上多了一样菜,让我有些稀奇。那一盘菜,是大妈早做好的,临吃时只从封口的坛子里挖几勺出来。这道颜色缤纷的菜,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素面示人”的:看不出太多油盐烟火的痕迹。仔细看了,再夹一筷子仔细品了,方知这杂拌菜里有黄豆芽、胡萝卜、金针菇、香菇、木耳、冬笋、雪里蕻、荠菜、芹菜和百页干丝等等大妈解释说这是“十样菜”,又或“什锦菜”“素什锦”等,是老南京人过年时喜欢吃的一样家常菜。

我初看惊奇之下,想到在美国渐渐吃得习惯的色拉,感叹原来南京人早就把健康的色拉当成了一道传统菜肴,且做得这么五颜六色。尝了几筷子之后,却是十分清新可口,仿佛既承了凉菜的温度,却又染了炒菜的风味;因其中拌有干丝而带些嚼劲儿,又因夹带芹菜等素材而爽脆作响;且不甜不咸,宜饭宜粥,一筷子就是多样菜品,一盘子也还是杂色素菜……这道南京什锦菜,对在过年期间吃多了大鱼大肉的脾胃来说,真如遭遇一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具体诠解,竟然有些来得正是时候的意思了。

大妈后来跟我说,所谓“十样菜”,就是要用至少十种左右不同的素菜来制作,且必要选择那些不渗水、不泌浆、不易变质的菜蔬;关键还在于味道要清淡新鲜,不像老家以前过冬吃的腌咸菜;此外,刀工和火候也有一定的要求。每一样菜先都要切成细细的丝条状,然后三两样菜混一锅、少盐少油慢火地翻炒了,到软而不烂、熟透又不失原色的程度就可出锅晾着,再混炒另外两三样……最后再把炒好的菜混到一起,一顿搅拌之后,就可收放在坛瓮之中。需要之时,盛一碗或一盘什锦菜出来享用,早中晚三餐都可用它佐配主食,可下饭,亦可就酒,居家吃个成菜在瓮的自在,请客也不输颜色脸面。实际上,什锦菜也常是很多南京人过年串门时互赠互送、互品互尝的一样特色菜。

前些日子,母亲大人在微信里说,80几岁的大妈这两年心脏不太好;因为孙子大了,她又搬回旧居,堂哥得空时便去看看她,帮她买点菜之类。大妈也常在和母亲的电话里问起我、想象和关心我们一家子在美国的生活。我们上次疫情之前回国、在南京见到大妈和三哥一家,已经是七年之前的事情了。

我常想:大妈这个来自苏北、不识字的乡下女人,六十年代初期跟随大伯在南京城里讨生活,必定经历过种种不易,一个人后来在四川拉扯三个孩子长大成人,不知又饱尝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就像我自己过去三十多年来离开家乡、远离父母之后体验过的人间种种。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妈早就参透生活和命运的意义,是以我从不曾听她抱怨过什么。

正如这什锦菜,不过是人间的种种常见菜蔬,杂拼到一起,拼出个五颜六色的清淡鲜美,并不需要浓油赤酱的加味和渲染,却无意之中流传成一道原味盎然、老味犹在的南京传统菜,让我想起南京,就想起它,想起大妈来。

记得大妈的名字原是叫“兰英”,如今细想想,这朴素的名字,似乎和这一味素什锦也有相通之处呢。

 
(原载于《世界日报》副刊2025年5月8日)
alpha123 发表评论于
娓娓道来,写的有温度。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哈哈哈,我知道南京什锦菜是什么样子的,小声音原来写过。

"记得大妈的名字原是叫“兰英”,如今细想想,这朴素的名字,似乎和这一味素什锦也有相通之处呢。", 写得真好。同祝“祝老人家福寿延年,幸福安康!”。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特别去Google了一下南京什锦菜,看到照片了,原来南京除了咸水鸭,还有这样漂亮多样,看着就清爽的菜肴。祝老人家福寿延年,幸福安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