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克伦威尔:英国史上唯一共和国的清教徒“护国公”



从前,一位英国国王因宗教问题压迫臣民。愤怒的人民发动起义,斩首国王,并将王国变为共和国。这并非童话故事或虚构小说,而是英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17世纪初,偏向天主教的国王查理一世,授予巴尔的摩勋爵及天主教移民皇家特许状,允许他们建立巴尔的摩和马里兰殖民地,并以天主教徒的玛丽皇后的名字命名。后来该殖民地成为美洲第一个向所有基督徒开放宗教自由的地方。

查理一世登基后集权,曾解散议会长达11年,直到他需要资金镇压苏格兰叛乱,不得不召开“短期议会”。因为他强令苏格兰人用天主教化的英格兰国教取代苏格兰教会的长老会制度,最终引发苏格兰入侵。他随后又召开“长期议会”寻求封建贵族领主们支持。《大宪章》于1215年确立“法律高于王权”的原则。而本是君王顾问机构的议会,拒绝国王的提议、挑战王权、废除国王的诸多专制行为,引发保皇党与议会党之间的英国内战。

国会议员奥利弗·克伦威尔——一个“40岁前默默无闻之人”——在战争中崛起,成为议会军“新模范军”的统帅。他率军击败保皇派,并于1649年以叛国罪处决查理一世。自此,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三国成为由议会和克伦威尔统治的共和国。后来,克伦威尔解散“残余议会”,自任“护国公”。作为狂热的清教徒,他在共和国强行推行清教改革。他容忍苏格兰的长老会信仰,但对爱尔兰的天主教叛乱者发动战争,造成多处大屠杀。

克伦威尔的崛起震惊整个欧洲。臣民斩杀国王建立共和国,直接威胁到“君权神授”的理念。一些欧洲君主因此变得更加不容忍政治和宗教上的异见者。在法国,路易十四强化天主教信仰,推行绝对君主制,并著名地宣称:“朕即国家。”然而,这最终促成了法国大革命。与此相反,英格兰在克伦威尔去世后恢复君主制。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天主教徒詹姆斯二世,迎来新教徒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半世纪内议会贵族处决一位国王又推翻另一位后,新君王大幅放权给议会并接受《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这一体制延续至今。

信仰:寻求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清教共和国。

地点: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宫的克伦威尔雕像;英国剑桥的悉尼·苏塞克斯学院;英国伊利的奥利弗·克伦威尔故居。

问题:引外国入侵推翻君主,达到政体改革的贵族们,是卖国贼、弑君叛徒、或爱国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