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健与机会之间
回望当初,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建立一套稳定且可持续的现金流系统,为家庭增添一条独立于薪资之外的经济来源,不再将生活寄托于唯一一份工资的安稳与变数。同时,也希望为下一代打下坚实的资产基础,让他们在风雨中拥有真正可以依靠的“蓄水池”。
正因此,我选择了相对保守却可控的方式——亲自选房、亲自翻修、亲自管理与出租。每一栋房产的更新改造,几乎都出自我本人或我团队的直接参与。这不仅令房产迅速投入运营,也让我对物业状况、租客结构与现金流情况有更深入的掌握。
这种稳健踏实的投资策略,确实在数年间为我积累起一套可观的资产组合,不仅为家庭带来财务上的稳定与从容,也让“上班”不再是为生计奔波的必须,而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随着市场整体走高,我所持物业也随之稳步升值。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与认知的提升,我开始不时思考:如果当年选择了另一种更具杠杆与速度的路径,今天的收获是否会更大?
我开始重新审视当初放弃的那条路:不做或者只是通过轻度翻修或持有后转售,以获取更高的资本利得。这种做法在近年的市场行情下,屡屡展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杠杆效应。
我记得清楚,最早杰克有提醒我:“不要花太多钱在精装修上,与其精益求精,不如广撒网。”
还有几套因手续拖延而交割缓慢的房产,在签约当日几个经纪人都对我建议:“这些房子原样转手即可溢价 20%。有的说不必改造太多,稍作整理便可出租,过一阵子再伺机脱手。”也许是性格使然的固执,也或许是认知上的局限,那些年我始终坚持走自己设定的道路,执着于通往那一个明确的目标。
市场的发展,后来逐渐验证了他们的判断。许多并未进行实际施工的房产,在一年或者几年之后转售价格便提升两至三成,甚至更多。其中某些物业不过是在更有利的市场时机被重新包装、定价、挂牌而已。
我亲眼目睹过几次“无为而治”的财富积累实例:去年隔壁一栋遗产屋以 $1.2M 出售,房况堪忧,本以为买家会进行彻底翻修。谁知一年后重新上市,几乎原样,售价比去年挂牌价却高出约 25%。经调查得知,是原买家代理半价购入,仅以时间为杠杆完成套利。
另一案例则发生在我一栋物业的左邻侧,在 2015 年挂牌价仅 $75 万,后未见大动作,2019便以 $1.5M 售出,后续买家将其拆除重建。而最初购入者,仅凭眼光与时机,便实现翻倍收益。
这些案例的背后,映射出一个深层逻辑:认知边界,限制了资产的增值速度。人们常说,一个人赚不到超过其认知范围之外的钱——这句话,在房地产投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而且彼时的我只是专注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现金流资产池。
现在回望,我并不是懊悔自己的选择。只是经历多了,才慢慢看见另一种可能。倘若时间重来,我或许会在“现金流”与“资本利得”之间,尝试寻求一个更平衡的组合。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回望,我走过的这条路虽不是最快,但是还算稳健。未来也许也会逐步融入更多策略与可能性——既要现金流,也能捕捉机会;既要脚踏实地,也敢仰望星空。
所以在我看来,投资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一场不断修正认知、优化路径的旅程。每一步未必都是最优解,但只要目标清晰、方向正确,终将收获自己的确定性成果。这或许就是投资最美的地方:它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持续深化的对话——与市场的对话,与认知的对话,最终,是与自己的对话。
感谢每一位愿意读到这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