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路(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3年年初起租客一户户接着搬离,我也顺势启动了早已在心里酝酿许久的升级改造计划。这栋楼属于租金管制房,装修后的租金涨幅有严格的计算公式。为了摸透规则,我特意几次约见了租金管理局的两位主管。他们耐心地讲解政策,也巧妙地、点到为止地暗示我——在法规允许的边界内,如何争取最大利益。

我先后请来了几位老熟人:一位是曾在纽约替我们家干活的老师傅,一位是之前帮我翻新小出租单元的工头。看完现场后,他们各自报了价。我权衡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启用Jack——那个年轻、肯干、本地人脉也熟的师傅。

让我意外的是,几位搬走的租客竟都自觉地把房子打扫干净,连那户养了猫狗的家庭,屋里竟没有半点异味。Jack每次听我说要全面翻修,总是劝我:“别装了,就这样也能租出去。”我笑着反问:“这种房子你自己会住吗?”他摇摇头,说不会。

Jack其实也是房东了,几年前在我们这附近买了一栋两家庭新建房。他拿出照片开心地说这房子他是看着建起来的,当初卖了58万,后来短卖时他18万捡漏。

我听着只是笑笑问:你自己都不愿意住这种旧房子,那些有正式工作、追求生活质量的年轻人,怎么会考虑?

我这个人,天生就爱漂亮干净讲究细节。每次走进那些年久失修的单元,都觉得像吞下一口没煮熟的饭。厨房只有一个48寸的铁皮水槽外带一小截台面,旧炉头,冰箱和其他家电得租客自备。照明靠拉线吊灯,门窗透风,地板是上世纪的塑料胶皮,墙上甚至还有裂痕。

我用Excel画了简单的图纸,还给Jack办了一张公司的员工信用卡,方便他自行采购。大楼管理员也全程配合。原定三个月完工一套,结果每套前前后后整整三个半月。他的工钱也中途涨了价。

做到第三套时,Jack终于忍不住,对我“恨铁不成钢”地劝道:“你太不聪明了”他语气里带着惋惜也有点不解,说他们那片区常有戴着小帽子的中东家庭挨家敲门,拿着现金问:“你愿不愿意卖?”“你现在装修一套的钱,在我们那边都能买半栋或者一栋房子了。”

他说:“租房子就是要租给那种靠政府补贴的人。你搞得太漂亮、太精致,是赚不到钱的。要赚政府给穷人的钱。”。”

我只是记下了他家的地址。回家一查,价格确实诱人得很。我约了经纪人一同前往看看。那天我自己先开车过去。刚驶进那片社区,路边三三两两站着些人,眼神游离,神情空洞。车子刚一停下,我心头骤然一紧,毫不犹豫地拨通电话告诉经纪人:“你别来了,我没兴趣了。”话一说完,我便调头离开。那一刻,我彻底明白,再高的回报也换不来内心的安全感。

不过,这次“实地踩点”反倒让我下定决心:是时候扩大投资范围了。我开始认真留意这栋楼周边的市场。四家庭房的挂牌价普遍在八十万上下,状态差的也有五十来万。

几番搜索和筛选后,我终于发现了一套房子,已经在市场上挂了许久。旁边有1栋正在挂牌卖50万,它的价格少了30 %。大多数人跳过它一定是里面太烂了。但我却有种异样的直觉:也许,它是一棵藏在茅草里的钻石。

果然房子破败得不成样子。墙皮脱落,水管锈蚀,屋顶漏水严重,二楼住户甚至用雨布顶住天花板挡雨。地下室发霉腐臭,木板塌陷,一踩一个脚印。楼梯嘎吱作响,厨房设备形同“考古遗址”,厕所又小又臭。更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还住着满满四户人家,楼上二户是业主和她二十多岁的儿子。

它的位置太理想了。离我原来的楼走路不到二十分钟,我对周围的街区己熟悉,我的装修团队也在磨合渐渐成型,维修、管理都会有章法,这房子一旦接手,节奏可以立刻跟上。

那晚,我坐在电脑前,把房子的照片、报价、税务信息全都整理进Excel表格。预算、回报率、修缮计划、风险预案,ouch,这可不是一笔轻松的投资,但它应该是值得的。

也就在那一年年初,我先生换了工作,去了另一家金融机构。薪资比之前略有提升,我们的生活,也仿佛在悄悄恢复原来的节奏。像一座被翻修的老房子,逐渐找回它本来的模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