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复活节在罗马)
第二天早上,我们离开临近西班牙广场的住地,打车去梵蒂冈,计划参观圣彼得大教堂(Saint Peter's Basilica)尤其是大教堂穹顶,事先都预订好了门票。因为行前已了解到复活节星期一很多景点都关闭,像梵蒂冈博物馆、西斯廷教堂等都不开放。
刚跨越台伯河(River Tiber)西行,渐渐进入梵蒂冈地界前后,司机接到一通电话,是一位女士打来的,既不像同事或上司,也不像是客户,估计是司机的太太。叽里咕噜一阵意大利语之后,司机挂了电话,语气低沉地转告我们:Pope just passed away,教宗刚刚去世。
这一句话,令我们每个人震惊不已。知道教宗方济各年事已高,身染重疾,却没想到他恰巧在我们来到梵蒂冈的这一天,这一刻,这一地点辞世,我们恰巧在梵蒂冈见证了这一不寻常的历史时刻。事后查阅当时的报道得知:教宗是复活节星期一早上7点35分因中风引发心脏衰竭而去世,教廷当天上午9点45分正式宣布。司机转告我们时也就是10点来钟。
当我们接近圣彼得广场,还有好几个街区时,可见参观或朝圣者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通过安检关口的队伍排得老长老长。正逢复活节星期一,又遇到教宗辞世的突发事件,可以想象来圣彼得广场和大教堂的人一定比平时多得多吧。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教堂。它最初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和教皇儒略二世于15世纪规划建造,以取代君士坦丁大帝于4世纪建造的老圣彼得大教堂。现存的大教堂始建于1506年,并于1626年竣工。
这座大教堂既是一座神圣的天主教大教堂,也是一座珍藏着无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精品的艺术殿堂。作为一项建筑作品,它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大教堂主要由多纳托·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卡洛·马代尔诺(Carlo Maderno)设计。

广场和相关设施由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设计。圣彼得广场长340米,宽240米,整个广场由两重巴洛克式柱廊环绕,是罗马最著名的广场。



由卡洛·马代尔诺设计的教堂正立面由巨大的立柱组成,横跨广场尽头,台阶左右两侧矗立着两尊5.55米(18.2英尺)高的公元一世纪罗马使徒圣彼得和圣保罗的雕像。

越接近大教堂正立面的入口处,便越能感受到大教堂的高大雄伟。


终于,我们步入了大教堂内部,人群安静地缓缓前行,脚步在巨大的穹顶下轻轻回响,仿佛每个人都在刻意放轻声响,以不惊扰这座承载千年信仰的圣殿。阳光从穹顶高处洒落,如光柱穿越尘埃与沉默,照在大理石地面上。
进入前厅

米开朗基罗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标志性的穹顶。虽然布拉曼特和贝尼尼等其他建筑师也为这座大教堂做出了贡献,但米开朗基罗是穹顶设计的真正委托者。米开朗基罗的穹顶是这座大教堂的一大特色,其设计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其他穹顶,包括美国国会大厦。
大殿高大的穹顶。

圣彼得大教堂有多个穹顶,主要由一个大型中央穹顶和几个较小的礼拜堂穹顶组成。中央穹顶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并由其他人完成,是教堂最显著的特征。此外,各个礼拜堂内也有一些较小的穹顶,例如洗礼堂穹顶、献堂穹顶等等。即使是小堂的穹顶也比一般的教堂主殿的穹顶更高大更雄伟。

金碧辉煌的中殿

中殿的第一层柱子上,矗立着两个圣水盆,盆中各有一对高2米的天使雕像,由教皇本笃十三世委托设计师阿戈斯蒂诺·科尔纳基尼和雕塑家弗朗切斯科·莫德拉蒂于18世纪20年代创作。


中殿的地面上,设有标记,标示着从入口开始与其他教堂的长度对比。

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少年时曾与画家安尼巴莱·卡拉奇一起参观圣彼得大教堂,并表达了他想要建造“一座宏伟的使徒宝座”的愿望。1626年,年少的贝尔尼尼获得了教皇乌尔班八世的赞助,并在50年的时间里致力于大教堂的装饰工作。1629年,贝尔尼尼被任命为马代尔诺的继任者,他被誉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建筑师和雕塑家。贝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的作品包括华盖(baldaquin)、圣礼堂、穹顶柱上壁龛和凉廊的平面图以及圣彼得宝座。
圣彼得大教堂华盖 (Baldachin) 。

支撑圆顶的四个柱墩内的壁龛中,安放着与大教堂主要圣物相关的巨幅雕像:

左侧是弗朗索瓦·杜凯努瓦 (Francois Duquesnoy) 创作的《圣安德烈手持圣安德烈十字架》,右侧是弗朗切斯科·莫奇 (Francesco Mochi) 创作的《圣维罗妮卡手持带有耶稣面部图像的面纱》。

安德烈亚·博吉创作的手持真十字架和圣钉的圣海伦纳(在图中右侧);


贝尼尼 (Bernini) 创作的《圣朗吉努斯手持刺穿耶稣身体的长矛》(Saint Longinus)(1639 年);

大殿中央的祭坛

贝尼尼创作的亚历山大七世之墓, 于 1671-1678 年设计。

米开朗基罗于 1498 年至 1499 年即他年仅24岁时创作的《圣殇》即《圣母怜子图》位于北走道的第一个小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传世之作,被一层玻璃保护起来。

进了圣彼得大教堂,满眼都是稀世珍宝,感觉眼睛不过用,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作品而心生遗憾。转了一圈大殿后,正准备登上预订好的教堂穹顶的入口,却被告知:因为教宗逝世,穹顶暂时不对外开放了。我们像其他参观者一样,深感遗憾。几天之后,收到了全额退款。
步出圣彼得大教堂,阳光一下子洒满全身。我们走到圣彼得广场一侧的柱廊下小憩,一面喝水,一面望向这座在照片中见过无数次,却从未身临其境的广场。

圣彼得广场辽阔而对称,由贝尼尼设计的椭圆形空间像一双展开的双臂,环抱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和旅人。四列多立克圆柱整齐排列,数量多达284根,柱廊上方是140尊圣人雕像,静静地俯视着广场上的人们。

广场正中央的埃及方尖塔,来自公元前13世纪的赫里奥波利斯,从法老时代太阳神的象征,变成如今的基督教信仰的标志。在这片充满仪式感的广场上,巍巍方尖塔仿佛在凝视广场上的芸芸众生,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