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美国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天才科学家”
— 王肇中教授
王昌燧、林 辉
王肇中教授 1968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1980—1985年从我校物理系赴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探索低维导体中电子凝聚态的非线性电输运。凭着在科大打下的扎实基础,王肇中很快发现(TaSc4)2l、 (NbSe)10l3 和NbS3 等三种新的低维导体具有非线性输运性质,它们的凝聚态相变点均在室温附近,这种相变由电—声子相互作用引起,系从费米液体到电子晶体的相变。电—声子相互耦合引起的相变主要有两种:电子晶体(或自旋晶体)和超导体。通常认为这类相变受德拜温度的限制,一般在低温条件下才能发生,故而这一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对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有某种启示。与此同时,王肇中还发现TaS3 材料中的可约—不可约结构相变,这对凝聚态反常输运物性的解释有着颇为重要的理论意义。1985—1988年,王肇中作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博士后,协助Ong教授筹建固体物理实验室。在此期间,有两个重要发现值得一提,一是LaSrCuO因Sr掺杂引起的超导相与正常相具有相反的载流子;二是YBaCuO存在霍尔系数平台
及其与超导相温度的关系。
博士后出站后,王肇中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兼物理学讲师。在著名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泰斗安德森教授的领导下,围绕高温超导体正常态下的反常输运特性,王肇中博士作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安德森教授对之赞叹不已。普林斯顿大学教务处主任曾专门写信向中国科学院领导介绍王肇中博士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信中称赞王肇中博士是一位天才科学家,业已成为该校超导研究的核心人物,为该校超导研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1990 年,当王肇中决定赴法国科学院工作时,安德森教授在推荐信中写道:王肇中博士从美国赴法国工作,将对美国物理界带来一场灾难(Catatrophe)。
王肇中博士现为法国科学院终身教授、主任研究 员(Director de research)。在法国工作的众多中国学者中 ,王肇中博士是第一位获此职称的华人科学家。目前,他在法国科研中心微结构与微电子实验室主持低温高真空STM 方面的研究,在金原子平面上从事原子操作与局部隧道效应的测定。与此同时,他准备开展量子力学基础实验的研究工作 ,在纳米科学领域进行新的探索。让我们预祝王肇中教授取得更大的成功,为祖国争光,为母校争荣。
(来源:1997 年 10 月 15 日中国科大报)
补注:王肇中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革期间本科毕业的佼佼者,文革后为最早获得法国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之一,之后又赴世界凝聚态物理的圣殿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无论在法国,还是在美国,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安德森教授评价其为“不可取代的、战略 性 的 科 学 家 ”(见 1990.1.22 信),绝 非 虚 言 。从 这 一 点讲,王肇中教授是幸运的。然而,当他重返法国,准备挑战科学难题时,两年的病魔缠身加上两年超低温 STM 实验室的细心筹建,使他失去了科研的最佳时机,从这一点讲,他又是遗憾的。如今,担任法国科学院名誉主任研究员的王肇中教授,虽近从心所欲之年,仍以拳拳赤子之心,满怀报国之情,基于其坚实的量子力学理论和纳米技术功底,研制具有量子效应的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无私地贡献他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