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科技创新需要特别的勇气和毅力
王永民(6262)
有一个吃核桃的故事。说是远古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核桃好吃。人类学会吃核桃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有个人坐在核桃树下,听见“咣叽”一声掉下来一个圆圆的、绿绿的东西。他想树上长的果子嘛,一定好吃,便使劲咬了一口。哎呀!味道是又苦又涩,他就将核桃
扔在地上了。
第二个人走过来,看见地上有一个绿色的水果,上面还有几个深深的牙印, 心想这东西肯定不好吃。如果好吃,前面一个人怎么会留着牙印丢掉了呢? 可他转念一想:果实嘛,表面不好吃,没准里面好吃!他于是鼓足勇气,不怕吃“苦”,使劲把青皮咬掉,这才看到里面是坚硬的核!再使劲一咬,只听“嘎蹦”一声,碎了两颗牙齿!他无奈地说:这个铁疙瘩,不是人吃的东西!于是也将核桃扔在地上。
第三个人路过也发现了地上有个光溜溜硬梆梆的、表面有沟回模样长得很像人的大脑的奇怪果子。心想:这世间长得像大脑一样的东西实在少见,常言道“吃啥补啥”嘛!他找了个石头,砸了几下,剥开一看,哇!果然就像大脑一样,又好看,又好吃,味道美极了!
从此人类学会了吃核桃,也知道核桃确有益智补脑的作用。可见智慧之果的获得,要经过艰难挫折,需要思考和勇气。创造也好,砸开“坚果”也好,创新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动机。可是创新常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外国有人把发明创造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遇到这样那样的讥讽和打击:"哎呀,你鼓捣这个玩艺儿干什么?有啥意思?费那么大劲儿毫无意义!"
第二步,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有人说:"你呀,别逞能了!看你这小样儿,拉倒吧你!你要能干成,早就有人成功了!"
第三步,等你敲开了核桃,发现里面的东西真能吃而且很好吃,这时候,一定会有人说:"哎呀,不就是用石头敲一下嘛!这么简单,谁不会干啊!我差点比你早发现!"
社会是有惰性的。新的发明,意味着对现有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对现有观念的突破。据记载,英国政府曾送给慈禧太后一部汽车,可她就是不坐!为什么呢?她说,
“开玩笑啊?司机坐在皇上的前面,成何体统!”历史上的多数发明创造一开始都不被接受。著名的例子是电灯泡。1880年 1 月 6 日,《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认为:1879 年 10 月 2日爱迪生所发明的电灯,决不是汽灯的对手——8 个灯泡就得用一台发电机,而一台发电机是 3000美元,谁用得起?该报还引述“权威专家” 的意见: “电灯必将是昙花一现,要不了多久,电灯将和爱迪生一起销声匿迹。”
另一个典型是汽车。汽车的问世曾经备遭非议,不但当时的马车主怕汽车抢了生意而极力反对,而且美国政府也出面反对。1875 年美国议会在讨论汽车时作了如下记录:“唯利是图者制造的汽车,可能造成最严重的火灾和爆炸灾难,使马车失业,必将导致美国农业的毁灭!”
因发明创造遭受打击迫害,献身科学事业者也不乏其例。现代化学之父,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A. L. Lavoisier,1743 ~ 1794) , 他最先发现化学反应中 “ 质量不灭” 。1768年,25岁的拉瓦锡就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但是在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中,他被雅各宾派送上了断头台。判决书宣布: “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上断头台那天,拉瓦锡要求把“人汗的研究”进行到底,但法庭不允许。对此,伟大的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J. L. Lagrange,1736-1813) 痛心地说:“砍下他的头颅只需要一刹那,可是法国即使用 100 年也长不出一个像他那样的头颅来!”
罗马的百花广场里,安葬着一位为科学献身的英雄,他就是信奉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1600 年 2 月 17 日在百花广场,他被干柴烈火活
活地烧死。临刑前,他坚定地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未来的世界会了解、会知道我的价值!”在欧洲,15 到 16 世纪的 200 年间,类似布鲁诺这样被指责为妖言惑众,敢于向教会宣战的科学家和学者,被处死的竟有 75 万人之多!
回想 1980 年前后,外国人发明的计算机,作为“现代文明的同义词”开始进入中国时,因为汉字难以输入电脑而“土”、“洋”难容,以致于国内外有人预言“计算机是汉字的掘
墓人”,“汉字要走拼音化的道路”!
可是不用电脑何谈现代化和信息化!汉字“要走拼音化的道路” 吗?那不就等于要 “废除汉字” 嘛!汉字面临生死劫难!
1983 年 8 月 28 日,在以农业为主的南阳 “小地方” ,轰动世界的五笔字型问世了:使用 “洋人” 的原装键盘,一个键也不用动,每分钟可输入100多个汉字,突破了举世称难的“瓶颈” ,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的难题。在中国远远没有普及应用电脑之时,中国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汉字既不必“走拼音化的道路”,也不需要为每台电脑专门制造一个“大个儿的汉字键盘”!我国古老的汉字,从此焕发青春。
可是对五笔字型的认识,也经历过一个“发明过程三部曲”。在 1978 到1983 年最初研究期间,早期工作颇有争议:“编马(码)编驴” 黑灯瞎火搞个啥?等到 1983年8月28日的研
究成果鉴定经《河南日报》头版报道了,有人说: “省报报道了, 中央报纸还没登嘛” !9月27 日《光明日报》头条报道了,他们又说: “党报还没登嘛” !1985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终于用半个版面报道了,他们说: “永民同志的研究,我一直都支持嘛,他去邓县弄图纸还是我派的车……”
1983 年 3 月 5 日,笔者,人微言轻的王永民应邀带着“五笔字型的初始方案” 到北京,在 “权威专家” 的评审会上首次 “亮相” 时,几乎是一片否定的声音:汉字这么多,为什么要用 26 个字母来输入呢?这不是“画地为牢、削足适履”嘛?北京大学的一位“权威”说:"王永民根本不懂汉字,把汉字拆得乱七八糟,太不像话!不但破坏了汉字传统,还必将误人子弟!"在场的一位“要员”对笔者说:“汉字这么多,为什么不能自己制造汉字键盘?你非要用外国的键盘打汉字,你不要崇洋媚外嘛……”
不仅如此。当今天五笔字型已经成为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的高效汉字输入法,成为千百万新兴 “白领” 的工作手段,在几千所职业高中成为必修课的时候,人们还能记得1986 年五笔字型差点 “英年早逝” 的故事吗?在1986年春,当五笔字型已经拥有最多的用户处于“塔尖”之上的时候,规模空前的有 34 个方案参加历时 50 天的“全国汉字输入法评测”在北京“中联部礼堂”开始了。大概是因为看不惯南阳的“乡巴佬”处在“塔尖”吧,主管的官员和一批妒火烧心的“权威”们,抓住五笔字型小组一位16岁姓吴的女操作员在第8天因偶然错打“身份编号”造成“成绩不真实”的事大做文章。竟然不顾后来40天评测中五笔字型的成绩名列榜首的事实,执意“枪打出头鸟”,要把“最有名气”的五笔字型打压下去!最后在宣布“全国评测结果”的大会上,他们事先不做任何说明,令所有的人万分惊讶地把五笔字型从“全国最优方案”中删除而打入“冷宫”,“红头文件”正式公布的“全国 11个A类方案”中没有五笔字型!而且,国内各大媒体全力宣传“评测”的“伟大成绩”,并以“文件”形式向国内外厂家和用户大力推荐备选“国家标准”的“A 类”!五笔字型则被诬为“舞弊”,成了牺牲品!当然就成了“失败的方案”,“不入类的方案”!
谣言如风,秽语似潮!大江南北,一时间五笔字型和王永民声名狼藉!不但8年的心血付之东流,还被泼上一身污水!悲愤之中, “深居” 在北京府右街 135 号地下室里,一
天 7元的房钱都交不起,拿馒头夹咸菜日夜办培训班还被某些人称为 “乡巴佬” 的笔者,贫病交加,写下了6000 字的遗嘱,揣在衣兜里……(1986年秋,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罗干和河南省委书记刘杰,曾专程到地下室里看望了遭受迫害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
结果怎么样呢?今天,还有谁能在“上帝”(用户)那里,见到曾被某些官员和“大牌权威”“金榜题名”的“A类”呢?就连香港某大财团不惜数亿港元,金钱开道,广告轰炸,要把某“码”打造成为“标准”的那一番“壮举”,不是也成了烧钱的故事吗?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用户不听“忽悠”!
历史证明,科技创新是无法遏止的!权力和金钱只能影响科学和技术的进程,但终究不能代替它!愚昧和偏见可以阻碍科技进步于一时,却无法长期遮掩创新的光焰!
王码是时代的产物。值此五笔字型发明 25 周年之际,五笔字型被国务院授予了 “国家技术发明奖” ,这是 30 年来在近千个输入法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一个 “码” 。
25年来,王码在阳光雨露下成长,在非议打击、盗版伤害、维权诉讼中磨砺,一路走来,深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院士专家和用户厚爱!可以说,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遏止王码创新的活力和造福炎黄文化的前进步伐了!
本文来源:科大 626 博客
http://keda626.blog.163.com/blog/static/9877944120092310385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