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之国秘鲁:印加帝国的首都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秘鲁,把所有的城市加起来,也不如库斯科(Cusco)底蕴深厚,因为在印加人的语言中是“肚脐”之意的这里曾是印加帝国的首都。这个印加帝国,在《地球编年史》中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被西班牙人征服的印加帝国,另一个则是古印加王国。西班牙人征服的印加帝国始于公元1020年,而古印加王国则始于公元前2400年。在古印加王国建立前,库斯科曾被神亲自统治。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地球编年史》的说法,库斯科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巨石建筑,这是神的“笔迹”,我跟先生在跟欧雁台(Ollantaytambo)和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就亲眼目睹了这些神作。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当我们坐在马丘比丘对面的胡丘比丘(Huchuy Picchu)上,打着伞欣赏雨中马丘比丘的盛景时,我们还没意识到我们参观的时间已过。此时,胡丘比丘除了我们,一个游客都没有,我们为独享人世间最美的画图而沾沾自喜,心想一定要等到日落。结果一个工作人员在山下喊我们,不一会他爬了上来,告诉我们在胡丘比丘只能参观45分钟,而且马丘比丘不允许打伞。我们乖乖地走下山,还没走到山下,雨便停了,等走到圣石边时,太阳突然从云雾中喷薄而出。我们顶着烈日,从线路2中走回了巴士站。我很感谢我家先生,因为他的失踪,我把神迹看了两遍,又从不同路线走出了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在巴士站,我买好车票后,看见车站旁有一条徒步的路,我向下走了几百米,里面是负氧离子极多的森林。我不敢再往前走了,一是森林中空无一人,二是我担心我爬不上来。之后我才知道,这条下山的路一直通往我们入住的温泉镇(Aguas Calientes),但最后的2公里得受汽车尾气的苦。有意思的是,我们回到酒店不久,大雨便倾盆而下。先生说为了马丘比丘难得一见的美景,我们得庆祝一下,于是我们冒着雨去圣河边最好的餐厅Full House吃晚餐,这家的羊驼肉又嫩又好吃。虽然我们一顿饭花了近70美元,但坐在哗哗流淌的圣河边,想着我们这一天的奇遇,仍然觉得物有所值。

温泉镇晚餐

回库斯科的火车

我们在时大时小的雨中入眠,第二天清早我起床一看,我因误信了一天都是雨的天气预报,在马丘比丘没戴帽子,此时脸部皮肤已经被紫外线灼伤了。我真没想到,海拔不到2500米的马丘比丘,紫外线比西藏的还厉害。不过,我一点儿也不后悔,毕竟我用我灼伤的皮肤向众神献了祭。坐上火车,我们又在风景如画的安第斯山脉热带雨林中穿行,这一次我们选择的是火车加汽车。火车停靠在欧雁台站,穿着职业装的工作人员举着牌子带我们上了大巴,回库斯科时跟我开车走的路一模一样。只是这次进城一点儿也不堵车,恨得我压根儿直痒痒,似乎堵车就是为我们准备的。

 


回库斯科沿途

回库斯科沿途

回库斯科沿途



回库斯科沿途

回库斯科沿途

汽车站离我们的酒店不到一公里,出租司机要5美元多。我一听他就在讹我们,没理他,拖着行李一路上坡走去了酒店。路上不是很干净,汽车尾气也不是很多,我们可以忍受。让我们高兴的是,库斯科海拔3400米,但走了这么长的路,我家先生居然没有高反的感觉。为了接近神迹,我把酒店订在了印加古墙和十二边形印加石(Piedra de los 12 Angulos)的旁边,它的上方就是海拔3700米的萨克赛瓦曼(Sacsayhuaman),它被认为在秘鲁是除了马丘比丘外,最大最壮观的印加遗址。《地球编年史》的作者西琴先生称它为沙华孟海角,他说位于两条河流之间,有着“黄金之城”美誉的库斯科正是起源于这里。

既然是“黄金之城”的起源地,我们当然要率先拜访这里。从酒店一出来,就是一个巨长的石阶路。我们很开心爬这种石阶路,因为可以躲避秘鲁无处不在的汽车尾气。出乎我们意外的是,近看破破烂烂的库斯科城居然在这里变换了“容颜”。干干净净的石阶路两侧都是外墙刷着不同颜色的彩色房屋,地上铺着跟欧洲小城一样的青条石,门前是各种开得正艳的鲜花,我们以为到了欧洲,立刻对库斯科另眼相看。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

阶梯的尽头便是沙华孟海角的入口,我们被告知,不用门票,心里不禁怀疑,如此重要的景点怎么可能不收门票呢?原来,从这里要走很长的石阶路才能到达上方的售票处。在途中,我们回头俯瞰库斯科,被距离过了滤镜的它在群山的簇拥下,显得相当美丽。看来,“距离产生美”是不变的真理。石阶路的一边是沙华孟海角所在的小山,另一侧是溪流,溪流边的山脚下有神秘的洞穴。我迎着溪流逆流而上,当跟马丘比丘一样的巨石建筑出现时,售票处也到了,门票一人70索尔,近20美元。但是如果买含16处景点的联票,就只要130索尔。我们之前去了联票中的4处就花了70索尔,赔大了。先生说看过了人世间最美风景的马丘比丘后,他对秘鲁的任何景点都提不起兴致,无奈我只能独自前往。

本来我以为看过了欧雁台和马丘比丘的巨石建筑后,我会对沙华孟海角有“免疫力”,可是当占地4平方公里的巨石建筑以巨大的长度,排山倒海般向我迎面扑来时,我还是被它们的恢弘震惊到了,那种视觉效果足以让我动容,不禁想起《在秘鲁和印加漫游》中的一句话:“当人们注视着这种不可思议的砌石建筑时,我们都会迷失在那种极致美丽的赞叹中”。不过,我所看到的,只是原址的1/5。我不敢想象,“原装的”会怎样令我迷失自己。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西琴先生说,海角的名字萨克赛瓦曼意为“猎鹰天堂”。它的形状像一个三角形,其峰顶比山脚下的城市高近250米。因位于峡谷中,因而其所在的山脉跟周边山脉是分开的。也就是说,站在这里,可以“一览众山小”。整个海角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基础部分主要由巨石构成,这些巨石在被切割和雕刻后形成了巨大的台阶或平台,以及顶部的隧道、壁龛和龛。海角的中部是支柱区域,中央曾有一个圆形塔形建筑,塔内有一个构造特殊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迷宫般的通道,其中一条或几条通往地道,在地道的某个地方可以找到通往埋藏宝藏地方的机关。最外层是三道用30多万块深褐色巨石构筑而成的巨大且平行的Z字形石墙,最里层的石墙周长360米,最外层的长540米。据说石墙原来高18米左右,四周是加固的堡垒和瞭望台,所有巨石都被打磨得平整精细。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这三道曲折石墙中的巨石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规则形状的方石被称为“剪切石”,用于构建墙体的基础结构;具有规则的多面体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三角柱等,被称作“装饰石”,用于墙体的装饰和雕刻。此外还有多边形的不规则巨石,巨石边缘有圆角。这些石块还包含了复杂的设计元素,被塑造成了凸起或凹陷的形状,以便在地震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而且巨石之间用了非常精确的切割和匹配技术,以及某种秘密的扣合技巧,使每一块石头都能紧密地嵌入到墙体中,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完整,无缝连接的整体。但巨石之间什么填充物也没有,却连一张薄纸也插不进去。有人说,这些巨石一旦连接在一起,就会给人一种代表人物、动物和植物,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印象。

除此之外,石墙中也有巧妙的排水系统,以确保大雨时不会受损。墙上的门跟马丘比丘的一样,也是梯形。三道墙一面比一面高,不断上升,每面墙的后面都是一个梯田。最低的第一道墙的一面,巨石的重量都在10吨到20吨之间,其中近8米的巨石重量居然达到了360吨。其它的巨石差不多都是4米多高,宽度和厚度在3米到4米之间。《印加帝国的艺术》一书中说,这些令人费解的被切割的石块“就像每个角块都蕴含着某种意义的模具”。是谁把数量如此多,尺寸如此大,形状如此不规则、重量如此惊人的巨石,天衣无缝地堆放在一起,如交响乐般流畅的?他们又是如何建造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密的建筑的呢?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还有不可思议的事情。石墙上的巨石来源于几十公里之外。巨石要想到达此地,必须得经过山脉、溪谷、峡谷和涌流。是谁运来的,又是怎么运来的?没人知道,人们只知道,这些巨石“随风潜入夜”,无声见证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和一群神秘莫测的建筑者。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印加人的作品,因为他们不会提炼铁和钢,也没有车和牛,直升机和滑轮或其它机械,更没有道路来运输它们。对于他们来说,让巨石越过陡峭的高山和山谷就如越过天堑一样。当西班牙的一些天主教神父看到这些惊为天人的建筑时,他们说:“一个人是无法切断这些石头并确定它们放置的位置的,除非是恶魔的艺术”。沙华孟海角不是恶魔建的,是尼比鲁星球的阿努纳奇们建的。就像安第斯的古老传说说的那样:在这块土地上出现了神灵和巨人。神灵和巨人应该指的是阿努纳奇们,他们拥有外星高科技文明,被苏美尔人奉为神。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我在神的光辉下沿着石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本来天空中是有乌云的,这些乌云让石墙显露出了暗灰色。可是当我一扭头时,我看到一道多姿的彩虹出现在了东方的云雾后。它是突然出现的,我刚接近石墙时还没有。紧接着,阳光从云雾中跳了出来,把它的明媚打到了石墙上,使其放出耀眼的光芒。而彩虹也越来越亮,天空也越来越晴。那一瞬,我不禁想起《圣经创世纪》中的话:“神说,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记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我觉得神就在我身边,情不自禁双手合十,感恩神给我的一切欢乐与忧伤,让我在旅途中寻回最初的自己。

石墙中有一个顶部由巨石覆盖的梯形门,它被称作维拉科查门。维拉科查是印加人的神,西琴先生说他是苏美尔的阿达德神。此门是一个先进复杂的奇迹工程,据说古时候是能够活动的,很多秘鲁人在此拍照留念。我穿过此门和另外两个闸门,便走进了“猎鹰天堂”。“天堂”内的草地上都是巨石的断壁残垣,看来,神的手笔也经不住光阴的流星雨。我站在三道石墙要保护的中心区域,一边“感往悼来,怀古伤今”,一边欣赏映入眼帘的美景。“猎鹰天堂”的一侧是弘大的库斯科城,另一侧是大片的草坪和梯田。我走完了整个石墙后,穿过草坪,爬上了梯田最高处,那里有无数正在吃草的羊驼。我眺望着“猎鹰天堂”,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西琴先生说,秘鲁所有的巨石建筑都建于公元前4千年到公元前2千年。他还说,公元前2400年,维拉科查神把黄金魔棒赐予了半人半神的曼科·卡帕克,让他带领印加人去寻找黄金之地,并在那里建城,替诸神挖黄金,这个地方就是库斯科。那么,“猎鹰天堂”是神于公元前2400年前建成的,还是半人半神在公元前2400后建成的呢?没人知道。但是西琴先生说,这里用凿石和精细整形的方琢石建造的墙壁、水管、容器、通道之类,都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道曲径环,可以控制雨水或泉水从一级流到另一级。另一个没有任何遮盖的大方琢石周围有一个巨大的环形区域,它被认为是蓄水池。同样没有遮盖的还有地下的一个露天水闸,它可以让水从圆形蓄水池中终止。整个“猎鹰天堂”似乎是一个大的淘金设备,当水最终流出蓄水室,再流过曲径环后,石缸里面剩下的就是金子了。难道这里是神或半人半神淘金的地方吗?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萨克赛瓦曼

不知道。但很多人说,萨克塞华曼的另一个意思是“美洲豹Puma”,库斯科古城的布局就是仿照美洲狮的形状设计的,而萨克塞华曼正好位于“美洲豹”的头部。不过,《库斯科:天国之城》一书中的作者说,古库斯科是由史前从的的喀喀湖移居来的先民们建立的,他们按照天空中的黄道十二宫把古库斯科划分为了12个区域。我不知道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可我知道,无论是代表“上层世界”的鹰,还是寓意着“照料一切生灵”的美洲豹,都是古代印加文明中的神明象征,或许都是苏美尔的大神。我要在3天的时间里,逛透这个神曾光临过的印加帝国的首都,让我的秘鲁朝圣之旅在神的祝福语中完美收官。

路线

 
登录后才可评论.